APP下载

《瑞普·凡·温克尔》中的比较手法

2010-08-15

文教资料 2010年1期
关键词:瑞普克尔欧文

毛 婧

(西安医学院 英语系,陕西 西安 710021)

哈得逊河流域的一个小村子里,懒惰温和的荷兰裔美国人瑞普·凡·温克尔因为在家忍受不了妻子对他的唠叨,带着他的猎枪和爱犬到卡兹吉尔丛山中去打猎,在山上因饮了精灵的佳酿后昏睡过去。当他醒来后回到村里,发现世上早已沧桑巨变,面目全非,原来他这一睡就是20年,在这20年里美国经历了一场脱离英联邦的独立战争,他已从昏睡前的英王臣民成了美利坚合众国公民……

这是华盛顿·欧文著名短篇小说 《瑞普·凡·温克尔》的故事梗概。这篇颇具魅力的小故事不仅因瑞普·凡·温克尔20年的昏睡而著名,而且被认为是文学语言中的财富和英语经典著作之一,同时也使华盛顿·欧文成为获得国际声望的第一位美国作家,欧文因此被誉为“美国文学之父”。①

文章的成功不仅在于作者把欧洲的民间传说和美国的自然环境、现实生活巧妙地结合起来,而且文笔优美,语言生动,并通过隐性的阐释、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等成功塑造了人物形象,使短篇小说熠熠生辉。在描写人物特征、体现时空变迁时,为避免平白的铺述和纯粹的堆砌,欧文很好地运用比较的手法,将文章的主旨巧妙地通过对照展现出来,应该说,比较、对照是整篇小说的叙述基调。但本文的比较又不是刻意的、僵死的比较,而是在有限的篇幅内,通过对主人公瑞普夫妇和村人的所见、所闻、所言、所思的对照而轻松、自然地体现和驾驭主题,这在短篇小说中实属不易。

《瑞普·凡·温克尔》中比较法的运用贯穿全篇,几乎可以说无处不在,但细究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男、女主人公特征及社会评价的比较

瑞普·凡·温克尔的传奇经历是小说的主线,瑞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小说这样描述:

瑞普·凡·温克尔是一个乐天派,他生性愚钝,总是胡里胡涂、得过且过地混日子,不管是吃白面包还是吃黑面包,他都无所谓,只要能不费吹灰之力得来就行。他宁愿忍饥挨饿地靠一便士度日,也不愿辛辛苦苦地去挣一英镑。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会心满意足地吹着口哨消磨时光。但是,他却喜欢两件事,一是带着爱犬穿越树林和沼泽,在村庄周围的山野上漫步,二是在漫长的慵懒的夏日,坐在酒馆前无精打采地议论村子里的家长里短,或者是没完没了地讲述一些使人昏昏欲睡的无聊事情。

在家内和家外,瑞普的表现截然不同,如此对照使瑞普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瑞普总是有时间和村里的儿童嬉戏,“帮他们做玩具,教他们放风筝和玩石子戏,给他们讲故事”,而他自己的孩子却“衣衫褴褛,好像无人教养的野孩子一样”;他乐于给村子里的女人们跑跑腿,或是帮男人们干些繁重的活,但自己家的围墙却“老是东倒西歪”,自己田里的野草准比任何地方长得快些;每遇妻子的唠叨,他总是“耸耸肩,摇摇头,翻翻眼,一言不发”,逃出家门。

再看瑞普的妻子,“从早到晚,她整天喋喋不休”,数落他的游手好闲、得过且过,抱怨他把日子过得一团糟,“他的一言一行无不招来她劈头盖脸的唠叨”,“搅得家里鸡犬不得安宁”。但当瑞普看到自己已坍塌的家时,他发现她却能将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而不是现在的“空荡荡、冷清清的”;为了维护这个家,在别人对村长尼古拉斯·维德尔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时,她敢“公然责备他促使她的丈夫养成了懒惰的习惯”。

可见,瑞普敦厚老实,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因此得到了村人正面评价,处处受人欢迎,村子里每个人都喜欢他,每次看到他孩子们都会欢呼雀跃,甚至连村里的“狗都不会对他撒野”。而瑞普妻子整日唠叨不停,有着凶悍的性情、尖刻的舌头和可怕的利口,不仅欺凌丈夫,而且竟敢责备大家都尊敬的村长大人,在众人眼里纯粹就是个泼妇、恶妇、妖女。至于瑞普的懒惰、不负责任、追求享乐等缺点和瑞普妻子吃苦耐劳、自强能干和不畏权贵等优点,村人要么并未发现,要么视而不见。

对男女主人公的评价的比较还体现在两人不同的结局上,瑞普夫人的死既不体面(她和一个小贩争吵时由于血管破裂而猝死),又一笔带过,而瑞普得到了凯旋英雄的待遇,受到格外的尊重,被尊奉为“村里的老前辈和一部活的战胜旧时代的记录史”。

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男女主人公的不同特征,但为什么作者对其进行了褒贬相反的定位呢?这要从欧文生活的历史社会环境去观察和分析。欧文作为一名荷兰籍美国人,曾长期生活在欧洲大陆,其对荷兰的怀旧情结是欧洲历史形态在新世界美国的缩影和表征,塑造的瑞普的形象某种程度上喻示着作者自己。对美洲的殖民统治,瑞典屈服于荷兰,荷兰败于英国,英国在美国独立战争中丢失了其宗主国地位。瑞普20年的“南柯一梦”正是独立战争期间,英国延续其殖民和美国冲破束缚的两股力量进行着殊死的搏斗,欧文笔下的瑞普表面上是个惧内丈夫,但骨子里并不顺从,总想逃避“妇人专政”(PetticoatGovernment),这之中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底蕴,逃遁抗议,正是对英国政府在美洲大陆强行实施殖民统治的蔑视和反抗。由于荷兰情结,荷兰被英国战败的历史,英国的女皇统治,以及长期以来妇女在社会各方面的不平等歧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欧文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出现不同的命运也就不难理解。

二、对20年之前和之后时空变化的比较

文章对此叙述几近简约,仅从几处细节着手进行描述,但所包涵的内容却很多,也很深刻。20年前具体是什么样子,文章并未专门描述,而是透过瑞普醒后及回村的感知来阐明的。这里比较和对照用得最多,却让人浑然不知;文章寓意深刻却不说破点明,欲言又止,引而不发,使文章精妙难言。

描写时间变化的比较,如猎枪已锈,须发已白,儿女已成人,房屋已倒塌,就连当年被视为与光阴同步的酒店老板韦德也早化作一抔黄土,连墓碑都烂得不见影儿了。这种巨大的变化与小说开始的凝滞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突如其来的“时间上的塌方”,使人忽然意识到岁月如白驹过隙,人生短暂。

描写空间的变化,如村中人口与房屋比以前明显增多,人们的生活节奏较以前已大为加快,二十年前的乡村酒店已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这种空间的巨大变化使早已习惯往日生活的瑞普无所适从,也就是通过他这种断层20年的独特视角来比较和对照村子的变化,才使我们对平时耳熟能详但又熟视无睹的沧桑变化猛然惊醒: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人更应该珍惜光阴,不应虚度年华,沦为落伍者,那种虽生犹死的生活是没有一点意义的。其实,欧文阐释的这种观点在他创作《瑞普·凡·温克尔》前不到一年游览苏格兰的日记里就曾作过评论:“人必须有抱负,……他不能安于现状,……以达到更适宜的条件。安于现状是一种悲惨的精神……灵魂不断地奋斗,在短暂的人生追求那种不可乞求的完美……它是永恒的证据……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倾向性……”

三、对社会变革前后社会生活的比较

小说在这部分着墨也不多,其手法就像淡淡的素描,线条似乎杂乱零散,但深深地刻画出了美国独立革命前后这幅画卷的场景。

当瑞普初次回到村里,发现以往那种悠闲、恬静、凝滞、和谐的生活不见了,乡村旅店变成了“联合旅馆”,当初那株隐蔽着安静的大树,已经变成了一根光光的高柱子,“柱顶上有一个仿佛红色睡帽似的东西,上面飘扬一面饰有星星和条子的旗子”,英王乔治三世的画像被华盛顿肖像所替代,红外套变成了蓝黄色军衣,君主的节杖变成了华盛顿的宝剑。应该说,对美国独立战争这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有很多东西可写,但欧文长期生活在欧洲,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欧洲化了的美国人”,对欧洲传统文化的向往,对荷兰的怀旧,以及对时代发展的保守态度,使其在巨大的变革面前流露出某种失意和不解。从他的《纽约外史》可以看出,欧文眼中的独立革命其实就是清教主义的一个翻版,清教伦理贯彻了整个革命运动。早期受到迫害的英格兰清教徒移民美洲,他们的后裔在美洲又沿袭了这一文化基因,并继续推行压迫性政治使美国妖魔化,②难怪瑞普觉得自己和周围世界都“中了魔法似的”。这里也体现了作者对新英格兰人窃取革命果实并占有新建的共和国表示不满。另外,只对变换旗子、图像等进行描述,欧文借此讽刺了美国独立后社会上出现的那种因循守旧,对事态麻木不仁的迂腐倾向,以及换汤不换药的表面政治文章。小说蕴含和凝聚的这种精气神,就如鲁迅笔下辛亥革命中满清遗老遗少掀瓦、插旗、剃头投机革命一样。其不变的主题,其实揭示了这只是过去的重复而不是什么现时的革命。

四、对是社会和自然的比较

如果说对瑞普酣睡之前和之后时空与社会生活变化的比较对照是“明”比的话,那么此处就应该是“暗”比,因为作者将社会和自然的对照更显隐形一些,但细细探究,这又能给人无穷的回味。

故事描写卡兹吉尔山美景:“……四季的每一转换,……都能使这些山峦的奇幻色彩和形态变换,……天气持续晴朗时,它们披上蓝紫相间的衣衫,其雄浑的轮廓映衬于傍晚清新的夜空,……在落日余辉中犹如荣耀的王冠熠熠生辉。”③山岳美景令人喜爱,而银波粼粼的哈得逊河和已经融入自然的玩九柱戏的精灵等,更令人浮想联翩,无比神往。主人公瑞普随遇而安,自然质朴,对原野无比喜爱和向往,对日益社会化的村镇反感和焦虑。

随着社会的变化,人们“物为我用”的意识更强,征服自然步伐更快,瑞普突出感觉到村子更大、人更多,原先用以隐蔽安静的大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张挂旗子,人们再不是过着那种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或是村里的贤明之士和闲散要人聚在一起“谈论小道消息,或讲一些微不足道的故事”,而是整日聚集起来为选举、自由和权利等问题争论不休。社会的和谐不见了,人类向自然索取更多了,一个独处一隅的偏僻小村尚有如此大的变化,可想而知整个自然界将受到怎样铺天盖地的戕害。“只有在荒野中才能保护这个世界”,④作者通过瑞普的忧虑不安表达了自己对人、社会和自然间关系深深的焦虑。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欧文流露出的对现代文明的逃避和对原始荒野的眷恋自有其局限,但人与自然的矛盾自工业革命之初就愈发冲突起来,欧文以文学的手段,较早展现了自己的生态思想,前瞻性地提出了对人类生存前景的终极关怀,提醒人们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不要忽视对环境与自然的保护,这极大增加了小说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使之成为不朽名作。

我们可以看出,在比较法的运用上,作者并没有使比较通俗化,或者说,通常比较中必有的事物间的差异、分析和结论等并未全部出现,而是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对照背后有着诸多隐性的阐释和暗示,真正达到了“月照潭影水无痕”的效果。小说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人公感知到的变化就是自己在不知不觉的比较中发现村里人、物、事前后的不同;作者虽无过多笔墨,但在有限的篇幅中却能包容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也许就是此文成为短篇小说经典之作的一个重要原因。看似散乱的比较和对照,其实是形散神合,形残神茂,没写的远远超过所写的,它们含隐在作品的背后和更深处,就像果实藏于核中,珍珠寓于蚌内,引导人们通过瑞普的所见、所遇和所感一步步去探寻、去思索,从而产生一种既浅显又深蕴、既有限又无限的艺术享受和美感。

注释:

①程爱民.美国文学简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58.

②萨克文·伯克维奇(Sacvan Bercovitch)在《美国自我的清教起源》一书中,对清教徒如何认同新英格兰文化并以其为美国价值作了深入的探讨,1975:72-108.

③刘荣跃译.华盛顿·欧文·见闻札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9-27.

④Thoreau,Henry DavidWalking in henry david thoreau:essays,joumals,and poems,ed[M].Dean Flower,Greenw ich,Conn:FawcettPublications,Inc,1975:534.

[1]The Norton American Literature,shorter fourth edition edited by Nina Baym,W.W.Norton&Nompany,New York,London,1995.

[2]Tate,Allen,Tension in Poetry [M].Collected Essays.Denver:Alan Swallow,1959.

[3][4]W illiams,Stanley T.,Washington living;Selected Prose,Hotel,RinehartandW inston,Inc.,New York,Chicago,etc.,1950,Introduction,P.Vii,P.v,P.xvi.

猜你喜欢

瑞普克尔欧文
记得抬头看看
北京瑞普三元仪表有限公司
深受喜爱的作家、《老虎来喝下午茶》的作者朱迪丝·克尔逝世,享年95岁
KYRIE IRVING'S HANG DRIBBLE 凯里·欧文 停顿运球
凯里·欧文 KYRIE IRVING 大器早成
变脸 凯里·欧文
瑞普生物:禽流感疫苗在申请兽药注册阶段
基于普克尔效应的双晶体互易型光学电压传感器
瑞普•凡•温克尔(节选)
顶尖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