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杜甫的爱国思想

2010-08-15程广让

文教资料 2010年1期
关键词:壮志杜甫诗人

程广让

(宝鸡职业技术学院 凤翔师范分院,陕西 凤翔 721400)

杜 甫

杜甫是继屈原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爱国思想是杜诗的灵魂。

杜甫一生历经坎坷与艰辛,细数他生命的59年岁月,从7岁做诗,到生命的最后,1400余首诗歌作品是他给予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诗歌,有的表达对祖国的无限热爱,有的表达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有的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有的表达对贪官污吏的深恶痛绝,有的表达对祖国河山的赞美之情。这些诗无不体现了杜甫深切的爱国之情,赤诚的爱国之心。

一、拳拳的报国之心

杜甫的政治理想是传统的儒家思想。这种思想模式的核心便是德政,即以德治国。杜甫生活的年代中,虽然开元年间维持了国家的旺盛局面,但是天宝以来他心中理想的社会形态却荡然无存。可是,杜甫相信经过自己的努力使之能够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是杜甫一生执着追求的政治理想。青年时期的杜甫,满怀着信心,憧憬着未来,并不懈地为之而努力着。24岁时的杜甫,在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这时,开元二十四年,杜甫在他漫游期到洛阳应举不第。36岁时入长安再次应举,仍是名落孙山。可他还是不死心,如同“语不惊人死不休”,又在长安待了一年,并屡屡给时任尚书左丞的正四品大员韦济赠诗,请求举荐。再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潜逃到凤翔行在,任左拾遗。从漫游时的应举,到困顿长安十年的应举;从献赋做官,到做左拾遗,他生命的二十多年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始终没有感受到大唐的土地上留给自己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一腔拳拳报国之心无有施展的天地,真让人遗憾。

二、山河的无限美丽

杜甫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人民,贯穿了他生命的全部。从7岁时的《咏凤凰》到游吴越归来、开元二十四年《望岳》的咏泰山,再到后来的咏秦陇、夔巫两处的高山巨川,生命后期的抒写荆湘美景,无不表达着杜甫对祖国壮美河山的满腔热爱之情。

杜甫是写山水田园的老手,他继承了王维、孟浩然写山水田园的优良传统,而代之以浓浓个人情感的山水田园诗,彰显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广德二年(公元764年)春,杜甫初回草堂时写了《绝句》,这是杜诗中写景的佳作。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四句皆对,一句一景的七言绝句,犹如一幅绚丽生动的彩画: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色调淡雅和谐,图像有动有静,视角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整个画面给人以既细腻又开阔的感受。

之后的《登高》、《岁晏行》、《登岳阳楼》,越写内容越丰富,越写境界越开阔,“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霍松林语)。

三、乱后的心理阵痛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初九 (公元755年12月16日),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唐朝内部空虚腐败,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至唐代宗宝应元年 (公元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后世称之为“安史之乱”。这次战乱,使强大的唐王朝至此由盛而转衰,社会经历了一场空前的灾难。可想而知,国家在痛哭,人民在流泪。

杜甫目睹和亲身经历了这场战乱,有感而发。至德二年二月(公元757年3月),困居长安的杜甫,面对明媚的春光,花香鸟语,触景伤怀,感伤国破家亡,欣然命笔,绝世的佳作《春望》应运而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千古传唱。

杜甫对这场战乱的反映是敏感的。他看到了山河破碎的祖国,看到了四处逃难的广大百姓,他的心在隐隐作痛——也许这是一位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的职业敏感。据笔者统计,杜甫写安史之乱的诗歌有300多首。他的这些诗歌,就像一本安史之乱的编年史,形象地展现了八年战乱的广阔画面。这期间代表性诗歌还有 《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四、黎民的心底挂念

杜甫的一生,始终牵挂着普通的劳苦大众。特别是战乱开始后,他的每次出行,都不同程度地记录了人民的悲苦现状。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几乎就在安史之乱爆发的同时,杜甫回奉先看顾妻子,作了《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震撼千古的名句。诗中,作者在仇视剥削阶级奢靡生活的同时,更多地把注视的目光投向了黎民百姓,体现了诗歌的人民性。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在岳州写过一篇《岁晏行》,现录全文如下。

岁晏行

杜 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苦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轴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写这首诗时,杜甫已57岁,全诗叙写了靠渔猎耕织以谋生的人民的穷苦。不论岁时丰歉,老百姓是一例吃苦头。诗人自己过着孤苦伶仃、衣食无着的漂泊生活,却依然在暮年垂老之时“至死不忘忧黎民”,其情其意是何等令人感动。

五、壮志难酬的感慨

杜甫年轻时满怀信心、憧憬未来,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他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达此目的,杜甫不懈探索、勤奋努力,但一生颠沛流离,壮志莫伸。虽然现实未能成就一位享高官厚禄的杜甫,却成就了一位伟大的诗人,一代“诗圣”。

杜甫的《蜀相》、《八阵图》、《登高》等几首诗最能反映他壮志难酬的感慨。

杜甫生平最敬仰诸葛亮。他对于这位 “伯仲伊吕”、“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实现灭魏吞吴,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很有感触,所以才有“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名句。《古柏行》中由孔明庙而想到其身世为人:“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是以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哀。《八阵图》以洗炼语言赞颂诸葛亮一生的功业,其中有对诸葛亮壮志难展的深切叹惋。

“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健儿宁可死,壮士耻为生”都是杜甫壮志难酬的集中表现。他与后世的苏东坡、陆游在展示壮志难酬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杜甫的一生非常错综复杂,但表现在他诗歌中具有高度价值的,则是他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和人民一道,在离乱途中体验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国家的不幸。这种现实的真实反映,恰恰表明了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应有的风范。我们崇敬他、钦佩他。

[1]金启华.杜甫诗论丛.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傅庚生.杜诗析疑.陕西人民出版社,1979.

[3]霍松林.唐宋诗文鉴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猜你喜欢

壮志杜甫诗人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acoustic field under mechanical stirring∗
破桩
晒娃还要看诗人
杜甫改诗
诗人猫
杜甫与五柳鱼
为有牺牲多壮志——重读《革命烈士诗抄》
杜甫的维稳观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