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语境中的意识形态终结论

2010-08-15孙晓明

文教资料 2010年22期
关键词:真理性人民性阶级

孙晓明

(广西师范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马克思语境下“意识形态终结论”内涵阐释

“意识形态”出现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关于它概念的界定可谓是众说纷纭,大多数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都想给它找个归宿,可是争论却一直在继续,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定论。“意识形态”最初提出者是德斯杜特·德·特拉西,他对“意识形态”的定义是明确的,就是“观念的科学”。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虽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是主要脉络是清晰的。马克思并没有明确提出“意识形态终结论”,是恩格斯首次提出了 “意识形态终结论”。恩格斯在1886年初创作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头脑中发生这一思想过程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归根到底决定着这一思想过程的进行,这一事实,对那些人来说必然是没有意识到的,否则,全部意识形态就完结了。”[1]恩格斯的表述包括三层意思:第一层,任何意识形态一经产生,就会和人们观念中的物质材料结合并且发展起来,并对物质材料进一步地解释,否则它就不是意识形态了。第二层,维护这种意识形态的统治权的方法是远离实践,使人们无法通过实践认识到自身的真正的利益,以及社会物质条件的制约性,也就无法获得根本的意识。这样,思想的发展似乎就是脱离社会物质条件的,服从于自身规律的,独立存在的东西,从而进行意识形态的掩盖。第三层,要终结意识形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进行革命的实践,使人们在实践中联系社会物质条件来分析思想过程,从而真正认识到自身的利益及其物质制约性,获得真正的意识,废除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权威,使全部意识形态走向“终结”。在这里,意识形态的终结是指阶级社会中维护剥削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的终结,这里的意识形态并不等同于上层建筑,因为“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的和非意识形态的两个部分”[2]。我认为在共产主义还没有到来的时候,一般的意识形态本身是不会终结的,充其量也就是一种意识形态被另一种意识形态所替代,因为它们本身带有阶级性质,为统治阶级服务,成为统治阶级思想上的工具,那么这种意识形态是与当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相适应的,但是一旦它依赖的经济基础消失了,就难免遭到被终结的厄运。

二、意识形态的终结的方法——进行革命的实践

要在现实的生活中去终结抽象的意识形态,仅仅靠理论批判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现实的革命实践活动去摧毁它赖以依赖的社会物质基础,营造人类解放的自由王国。世界的本来面目不是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而是人的物质生产实践,不是精神世界在支配着现实世界,相反,现实世界才是精神世界的真正基础,因此必须从现实的人所从事的物质生产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而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这一点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从根本上摆正了思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逻辑关系,为消除一切意识形态遮蔽、颠覆和终结一切意识形态提供了基础性的思维范式,它也是唯物史观诞生的根本标志。正如俞吾金教授指出的:“在马克思的划时代的哲学创造——历史唯物主义面前,一切旧哲学观念都黯然失色了,所有德意志意识形态家都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德意志意识形态终结的历史命运已经无可挽回地降临了。”[3]马克思创立的唯物史观作为对现实历史运动的一般法则的说明,终结了一切旧哲学,在理论上宣告了意识形态的终结,成了一切传统意识形态的掘墓人。马克思认为,由一定统治阶级的思想家根据本阶级的利益自由地编造出来的思想和幻想——意识形态总是难逃终结的命运,但是,不能通过精神的批判,以一种意识形态来终结另一种意识形态,也不能以非意识形态的科学来终结和摧毁意识形态,更不能把意识形态消融于“自我意识”中或化为“幽灵”来予以终结,“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战胜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4]。这一思想在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关于宗教异化思想时表现得非常突出,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革命才是历史真正的推动力。

正是因为实践在意识形态终结中的强大力量,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5]马克思完成了对实践的唯物主义的改造和对唯物主义的实践的革新,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由于实践在终结意识形态中的重要作用,从而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重新审视思维的与存在的关系,创立了科学的社会学说,跳出了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这使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意识形态见解时,始终表现出对现实实践的高度关注,而不是在黑格尔的基础上进行抽象的纯粹思辨。总之,马克思正是以科学的实践观为指导,从而开辟出了一条意识形态终结的道路。

三、意识形态终结的过程是整个人类社会历史进步的过程

意识形态之所以在阶级社会中的认识论层次上是虚假的,除了缺乏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础外,“就其内容而言,主要是由于其制造的是伪真理性、伪人民性、伪永恒性的神话,正是由于这三大神话赋予了一种思想观念、理论体系以意识形态的特质”[6]。伪真理性、伪人民性、伪永恒性是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标志性特征,当一种意识形态的伪真理性、伪人民性、伪永恒性的面纱在社会发展的铁的事实面前被无情地撕去后,这种意识形态终结的命运就来临了。自从阶级产生以来,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以下四种社会生产方式:亚细亚的生产方式、古代的生产方式、封建的生产方式、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这四种生产方式相对地形成了四种社会类型,这四种社会类型都是在不断地进步和向前发展之中的,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所以说,任何意识形态都只代表人类精神发展史上的一个时代,任何社会都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无论是意识形态还是这种意识形态所维护的社会都只具有历史性,而不具备永恒性,是注定要终结的。换句话说,只要人类社会仍然处于阶级社会之中,当一种意识形态终结之后,后继的意识形态又会重新开始这种自欺欺人的游戏,人们走出了一种意识形态的虚幻,又会重新沉浸于对新的意识形态的 “真理性”、“永恒性”、“人民性”的希望和憧憬之中。但是,从整个人类发展过程来看,每一次划时代意义的意识形态的终结,都标志着朝意识形态本身终结的目标一次次的逼近,当阶级与国家走向灭亡,人类的普遍利益与阶级利益走向统一,共产主义实现之时,伪真理性、伪人民性、伪永恒性就会彻底破灭,从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终结的过程,无论是具体的,还是一般意义上的,都代表着人类社会历史上的进步过程。

[1]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

[2][英]大卫·麦克米兰著.孙兆政,蒋龙翔译.意识形态[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23-24.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2-5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4.

[6]梁建新.穿越意识形态终结的幻象[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57.

猜你喜欢

真理性人民性阶级
试论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
把牢信访工作的政治性和人民性
阶级话语与翻译:以英译《暴风骤雨》为例(1949~1966)
论中国梦的哲学意蕴: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偏离”与“回归”:京郊土改中的路径依赖与阶级划分(1949—1950)
谈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真理性与可信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真理性
立法人民性的四条实现途径
被遗忘阶级的困顿与救赎——关于影片《钢的琴》的分析
阶级不消灭 我们就要贴“阶级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