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2010-08-15江宏斌
江宏斌
(镇江市金山实验学校,江苏 镇江 212000)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与城市小学生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这是不争的事实。如何缩小和改变这种差距呢?这是大批农村语文教师苦苦探求的课题。作为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我也在不断地探索并实践着,下面就谈几点体会。
一、原因分析
同样的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师资,为什么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城市小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内原因。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仍沿袭“一本书、一言堂、一锅煮”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角,而学生则是配角。薄薄的一本语文教科书被语文教师视为《圣经》,前后不知耕了多少遍,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相脱离,学生感受不到语文是有趣的、有用的。学生学习语文缺乏兴趣和动力,普遍存在厌恶学语文的情况。再加上评价手段落后,也影响着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试题偏难偏深,偏重于思想的挖掘和支解式分析,试题成人化倾向严重,且重视“读、写”等书面考试,忽视“听、说”等口头测试。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以一次考试论英雄。这样评价方式无不在打击着学生学语文的积极性。二是课外原因。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地分散,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滞后,孩子放学后基本没有什么有益的社区活动可参加。虽然有时有较多的机会参加农事劳动,但农村家长普遍舍不得孩子吃苦,几乎没有意识引导孩子参加农事劳动。因而孩子们作业做完后只能看电视,或独自玩耍,生活非常单调。另外,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学习意识,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家庭中缺乏文化氛围。父母下班回家不是打牌就是看电视,几乎不看书读报,平时不能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家庭中没有形成一种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有的家长甚至反对孩子读书,认为“读书不如做题”。很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虽然教师也强调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但他们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对有限的图书也仅仅是囫囵吞枣、受益不深,因而感受不到课外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所以农村学生基本不爱读课外书。总的看来,当前的农村小学生怕语文、怕读书,生活单调,这是造成他们语文素养差的主要原因。
二、对策初探
针对上述原因,我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即要让学生 “爱语文”、“爱读书”、“爱生活”。
(一)改进农村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爱语文”。
我曾经在所在的农村小学三至六年级作过一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的态度。调查结果让人非常吃惊。有近七成的学生选择不喜欢语文,有七成的学生喜欢英语,喜欢数学的最多,近八成。为什么我们的母语教育会落得如此境地,竟比不上英语对学生的吸引?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师的悲哀。语文课吸引不了学生,说明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抑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目前一册语文书有二十五六篇课文,这些课文要学一个学期,平均每篇课文需要2—3课时,花费2—3天。大部分课文近半数以上的学生一读就懂,而语文教师还是按部就班地教,整个程序学生早就熟悉了,他们觉得语文课没什么值得期待的,没有什么惊喜,加上教师的组织教学又是以中等偏下水平学生的基础为依据,无论懂与不懂,教师都要从头开始讲,所以学生觉得学语文没劲。可见要让学生喜欢语文,就必须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
1.简简单单教语文。
具体说就是对传统教学进行一次加减法。首先做减法,减少语文课堂中不必要的程序,如中高年段,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预习能力,“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等环节就可以省去。减少繁琐分析,课堂上教师需引导讲解的,应是学生不懂的或是学生可能忽视的地方,学生能理解的地方就不必讲。其次做加法,学生语文能力的获得绝不是通过每学期二十几篇课文的学习就能实现的,必须增加语文课的容量,语文教师增加一些和课文有关的语言材料让学生阅读,如增加课文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事迹,作者的其他作品和课文相关的知识,从而给学生大量阅读实践的机会,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丰富学生的语感。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语文课是丰富的、充实的,这样的语文课才会赢得学生的青睐。
2.积极实践“对话式”语文教学方式。
倡导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交流和对话,让阅读教学成为师生共同解读文本、文本对话、作者对话,共同领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共同享受阅读快乐的过程。
3.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探索。
教师要把一节课的三分之二时间甚至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读出滋味、读出感受。
(二)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爱读书”。
小学语文教材,信息量太少,单凭读课文,受益是很有限的,将十二册教材叠在一起,不见得比一部《红楼梦》的内容更丰富。《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这是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能力的角度提出的具体要求。所以,在学生读透教材之后,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读课外文章,并利用时机举行汇报会,让学生介绍所读书名、文题、内容梗概等,从而吸收外面的营养来补充自己的能量。课外书不像正规教材那般严肃,对学生而言更具吸引力,只要是内容健康的,都可以鼓励学生多读。要知道,很多优秀作家并没有真正上过几年学,他们之所以成为文学修养深厚的作家,就得益于广泛的阅读。
针对农村学生不喜欢读课外书和无书可读的现状,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目标。
1.家校联手,为学生推介中外优秀儿童读物。
通过召开家长会,将课外阅读书目及具体要求印发给各位家长,提醒家长为孩子购买图书,建立家庭书橱,督促孩子读书,检查读书情况,鼓励家长为孩子的长远发展作智力投资,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深厚的人文基础。
2.明确要求,拓宽课外阅读的时空。
虽然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学生可以独立、自由地确定目标、选择书目、制定计划、控制进度,但教师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从时间上来说,每周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课外阅读课,基本保证每天最少半小时的阅读时间。从指导内容上来说,主要有读物的推荐选择、月度序目指导、运用工具书指导、阅读方法指导和阅读笔记指导等。
3.创设活动,搭建学生自我表现的平台。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不仅能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能够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锻炼学生语文能力。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学生能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三)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让学生“爱生活”。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言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顾黄初先生在《语言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言工具,我们的思想工作要向广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但学生的语文学习却没有生活的气息。综观农村孩子的生活,虽然生活背景广阔,但生活却很单调枯燥。父母不让孩子涉猎农活、家务活,不舍得放手让孩子独立自理,不重视和孩子沟通。孩子的自我意识、生活积累都较差。他们的生活除了上学,就是看电视,或是独自在家和玩具玩 (现在农村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缺少玩伴)。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资源的意识,要大胆开放语文课堂,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
1.拓展学生生活空间,解放学生生活。
要解放孩子的生活,首先要解放孩子监护人——家长的思想。可以通过开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关注孩子的精神生活,丰富孩子的生活阅历的重要性;引导家长有计划安排孩子的课余生活,如安排一定量的农事劳动、家政及自我服务劳动,让孩子体验劳动的乐趣;开展“我和家人面对面”的亲情互动活动,让孩子和家长主动沟通,进一步认识、了解家人,感悟人生的艰辛,明确自己的责任;走进自然、社区,让孩子探索自然的奥秘,认识家乡……使得孩子们了解生活、体验生活,丰富生活经历。
2.进行系列日记练习,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为了真正地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享受生活,可以设计“我家的故事”、“我家的菜园”、“家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等系列日记,要完成这些日记,学生要调查、访问搜集材料,要亲历积累素材,要构思、选择材料形成文字。这样能真正使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和生活紧密联系,让语文学习焕发出她应有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