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价值观的整合
2010-08-15宣纪英
宣纪英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旅游商贸分院,江苏 无锡 214043)
论多元价值观的整合
宣纪英
(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无锡旅游商贸分院,江苏 无锡 214043)
价值观多元并存是当今中国的客观事实。多元必有冲突,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必须对多元冲突的价值观进行整合。用制度作保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统帅,确立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才能实现多元价值观整合的目标。
多元价值观;冲突;整合;目标;路径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趋明显,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并存的局面。从积极的层面看,多元价值观并存,增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意识,拓展了价值主体进行选择的自由空间,进而激发了社会活力。从消极的层面看,价值观的多元化则也可能成为公民价值取向无序和行为失范的某种社会基础或背景。因此,面对价值观的多元化现象,一方面应该充分肯定其积极意义,另一方面则应该加强引导和整合,以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
一、多元价值观及其冲突
根据不同的标准,多元价值观的“多元”内涵不一样。若从价值观生成的社会形态看,当今中国存在着这样几种价值观。
一是中国传统价值观,主要指封建主义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建立在封建专制制度和自然经济、小农生产方式基础之上的,因而从根本上说是与现代化的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落后、保守的价值观念,但由于种种原因,它对人们的影响根深蒂固。其主要特点是在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上,重集体轻个人,强调整体主义;在物欲与道德的关系上,重道德轻物欲,强调禁欲主义。
二是西方价值观,主要指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其核心特征是个人主义。与封建主义价值观相比,这种价值观有其巨大的历史进步性,尤其是它倡导的对人的尊重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唤起了中国人的个体观念,激发了中国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意识,但若过了头,往往导致极端个人主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中国对外开放的全面深度铺开,西方价值观正不断侵入中国人的价值领域,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形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由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革的事业,这一新型的价值观体系还有待于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
以上是从社会形态的角度看当今中国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其实,若用其他标准来衡量,多元价值观还表现为本土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计划经济的价值观和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农业文明的价值观、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和后工业文明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和个人主义价值观等,它们都客观地存在于现代中国,但与以上介绍的三种价值观都有重叠和对应之处,本文不一一分析。
价值观的复杂多元,使人们的价值生活呈现出色彩斑斓、生动活泼的局面,增强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但多元必然引发冲突,冲突可能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价值失序和社会秩序的混乱。它使人们在价值选择中陷入困惑和迷惘,使整个社会出现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从而削弱了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对多元价值观的整合。
二、多元价值观整合的目标
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一个社会的常态,但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主导的价值观,这个主导的价值观反映并代表着当时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且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和社会稳定的工具之一。今天的中国,价值观多元且复杂,迫切需要有一种价值观能来规范和统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多元价值观整合的目标就是要形成这样一个在众多价值观中能起统帅作用的,被社会绝大多数人普遍认可的主导价值观,并以此为核心构建一个集多样性和统一性于一体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首先,确立主导价值观,体现统一性。主导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倡导的统一的价值准则或价值观念,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社会主义中国,承认多元价值观并存的合理性和历史进步意义,绝不意味着可以搞指导思想的多元性。相反,必须大力强调价值导向的一元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原则。唯其如此,社会整体价值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在当前各种不同的甚至相互背离的价值观碰撞冲突,激烈争夺理想阵地的严峻形势下,尤其要加强主导价值观的建设和教育传播。
现阶段,我国的主导价值观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即“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用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优秀遗产,并吸纳了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价值理念,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价值理念、中国传统价值观优秀成果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它还融合了理想和现实、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判断,因而具有广泛的涵盖性和统摄力,对我国存在的多元化的价值观和社会思潮能起到规范和引领作用。
其次,规范和包容多元价值观,体现互补性。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主导价值观和多元价值观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前提,没有多元就无所谓主导,主导既是多元有序并存的要求和准则,也是多元和谐发展的结果。另一方面,强调主导价值观的核心地位和统帅作用,并不意味着要消灭其他价值观,使主导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中国唯一的价值观。社会是多层的,人是各异的,任何统治阶级或政府都不可能用一个标准来要求所有的人。同样,价值观整合的目标不是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圣人,而是培养符合社会生活规范的,既拥护和信奉社会核心价值观,又有自己独特价值追求的人。因此,多元价值观整合的目标旨在对主导价值观形成深刻的认同,同时又使合理的、个性化的、丰富多彩的独特性价值观得以保持。
当代中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转型之中,在此过程中,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封建主义的价值观,中国传统的价值观与西方现代的价值观,农业文明的价值观与工业文明的价值观,计划经济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同时存在着,而且每一种价值观都有各自的拥护群体,或者在人们的思想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作用。全盘否定这些价值观,会导致单一的价值观;全盘肯定这些价值观,则会助长错误的价值观。只有将两者结合,既规范又包容,规范而不专制,包容而不迁就,尊重差异,吸收精华,摒弃糟粕,才能使多种价值观协调发展。
总之,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应由多样的价值观与主导价值观组成,并由主导价值观做核心,统帅其他价值观念系统。社会主义中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与导向功能,又要规范和包容多样化的价值观,允许多元价值观的存在并健康发展。
三、多元价值观整合的路径
1.用制度保障整合
制度的作用就在于可以通过其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功能,不断地创造新的环境来对社会成员的价值观进行调控。现实社会中,多元化的价值观呈现出来的消极现象,如因追求自我而陷入 “自我中心”,因崇尚自由而染上“自由主义”,因崇拜金钱而跌进“腐败深渊”等,不只是道德教育的失败,还与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有关。多元价值观的整合,不仅要有先进正确的思想来引领,还要有科学完备的制度来保障。
首先,通过建立强制性的制度,尤其是法律制度,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确保多元价值观能得到有序整合。由于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力的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形式,因此,它一经产生就对社会成员具有约束作用。任何社会要使其主流价值理念得到广泛认同并保持稳定性、持续性,都必须使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的制定以及司法行政行为等很好地体现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并以此来规范人们的价值选择和行为取向。在诸多制度中,法律制度是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规范、约束制度之一,它能保住社会的底线,如改革开放后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法律法规让社会在公平和效益、垄断和竞争、权利和义务之间寻求平衡,从而维系着市场的平稳运行。
其次,通过建立导向性的道德舆论机制,引导社会成员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和选择。从制度和价值观的关系看,制度不仅内涵价值观而且决定着价值观。制度起作用的关键就在于制度背后的价值观导向,人们之所以遵从某个制度,是因为人们接受该制度体现的价值观。任何制度都存在一个合理性或合法性问题,只有当一种制度拥有为多数人所接受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时,才能得到民众的最大支持,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秩序才能维系。因此,制度的规范和激励作用是以制度本身的价值观的合理性为前提的,它通过制度规范所具有的价值导向作用强化或改变约束对象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观,从而使制度鼓励的行为能够广泛开展,被制度所反对的行为则受到遏制和禁止。如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宣传表彰道德模范,成立见义勇为基金的举措就是以道德舆论为主要引导机制,对社会利益进行调节,整合多元价值观,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价值评价和选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制度性举措。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整合
如前所述,在众多价值观中,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承担起引领社会价值取向的重任,但它还没有完全承担起这样的重任。虽然,如今再像过去那样要求人们遵守刚性集中的大一统的价值观已不可能,人们在多元价值观面前出现混乱也在所难免,但是,并非所有的混乱都不可避免,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有关。目前,各种价值观林立,各种思潮喷涌,确实是社会开放、思想解放、政治开明的结果,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无力的表现。因此,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功能、统帅作用从理论变为现实,尤其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身的建设。
第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各项事业成功的保证,在价值观建设过程中,党始终应该承担起领导责任。因为,对于共产党来说,在当前国内外矛盾迭出的复杂形势下执政,不仅要有符合国情的完整的执政理论体系,而且要有被广大人民群众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念和价值目标体系。因此,党应当在路线、方针、政策等宏观方面引领和保证价值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党领导下的执政机构——政府则要在具体的策略、制度、措施上给予支持和保障。
第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坚持全社会参与。没有群众和整个社会的参与,就没有大多人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党和政府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扩大群众的参与。首先,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引导和保障广大群众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管理。只有在公民有序参与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对多元价值观的有效整合;只有培育人们积极参与的民主精神,才能促进公民社会不断成熟,提高公民对社会的责任感和认同感,从而提高其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其次,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在群众中树立起马克思主义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发挥这些群众组织的作用。再次,建立完善的社会网络体系,发挥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合力,把核心价值观教育延伸到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群体。
第三,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它通过影响社会成员的价值观系统而对社会成员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就如中国传统价值观背后是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价值观背后是现代西方文化一样,现阶段多元价值观冲突的背后是文化领域内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并相互碰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同样遭遇到其他文化的排挤和冲击。中共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列入当前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首项议程,既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明确了方向,也明确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个角度看,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过程。
上述三方面,对核心价值观的建设缺一不可。党的领导为多元价值观整合和核心价值观建设指明了方向,全社会的参与为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确立和传播奠定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为核心价值观主导地位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1]吴向东.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制度与价值观[J].河北学刊,2005(3).
[2]颜文皎.和谐社会视野下多元价值观的整合机制研究[J].学术论坛,2009(11).
[3]刘小新.当代中国价值观多元化的几点思考[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4]陈宪章.建设主导价值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6(2).
[5]张慧敏.现代性境遇中价值观多元化的哲学反思[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6]张丽娜.论社会转型时期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和引导[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09(10).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吴向东.论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J].哲学研究,2008(5).
[编辑:林钢]
G412
A
1671-4806(2010)06-0061-03
2010-09-10
宣纪英(1971-),女,江苏扬中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德育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