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2010-08-15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产学职业高职

黄 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发达国家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黄 亮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生产社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模式上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可以为我国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专业设置及制度完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发达国家;启示

面向21世纪,我国迫切需要一大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教育。世界多数国家十分重视技术型高等教育,我国也在高等职业教育上投入了大量的力量,职业教育的作用也日趋凸显,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高等教育模式[1]10。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比较晚,尚存在着诸多问题,不管是职业教育的理念,还是专业、课程的设置都不能很好地满足我国现代经济快速发展造成的专业化人才需求上的空缺。因此,在积极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的同时,还要努力创新和完善,积极探索符合国情的中国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发展道路。

一、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具有一定格式要求的人才培养程序、方式和结构,是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学生构建一个知识、能力、人格素质结构均衡发展的教育平台。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都有其先进的教育理念,比如德国的 “陶冶”理念,日本的“为社会和他人”理念,美国的“实用主义”理念等。其职业教育是在这些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完善其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并通过制度保障其职业教育的顺利发展。

1.以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

德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在战后发展起来的。其培养目标是:“进行一种建筑在传授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教育,最后使学生通过国家规定的毕业考试,能够从事独立的职业活动[2]”。主要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实际应用型人才,为职业实践做准备。

英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和德国类似,也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为目标。学校立足于所在地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根据当地的社会需要来开设各种专业,并与当地的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

美国的教育体系与德国、英国的职业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实施高职教育的主体主要有社区学院、初级学院、技术学院及地区职业学校等呈多元化趋势,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社区学院。主要为社会培养技术应用、熟练操作和经济管理方面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

从以上各国的培养目标中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多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高职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生产一线迫切需要大批既懂理论又具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中明确规定了其培养人才的服务领域和对象,使办学模式、课程设置等与社会的实际和生产状况紧密联系,培养了大批能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运用的中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3]47。

2.以产学合作教育为主要的办学模式

产学合作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9世纪的德国,美国从20世纪初逐步开始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英国在1944年提出用企业与职业教育机构合作的方式开展职业教育,而日本及前苏联等国的产学合作教育计划从20世纪50年代后也开始付诸实践,可以看出产学合作教育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一种普遍认可的模式。

由于各国经济、教育水平的差异,导致了各国的产学合作教育在处理企业与学校的关系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使产学合作教育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模式。第一种模式以企业为主,其代表是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第二种模式以学校教育为主,其代表是美国的合作教育计划和前苏联的学校——基地企业培训计划[4]。虽然两种模式各自有所侧重,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于:都突出了企业在产学合作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首先,企业是生产教学的实习基地,承担着实际职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任务,为实施产学合作教育提供人力、物力及财力保证。其次,企业也是对产学合作教育成果进行考核的评价者[4]。判断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是否成功的关键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否适应企业的需要,得到企业的认可。学校在产学合作中承担着为学生提供实施普通基础教育培训场所的职能,通过传授职业基础知识,为在企业开展生产实习教学奠定理论基础[4]。

3.以倡导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为导向

德国不来梅大学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的“设计导向”职业教育思想。该理论提出后迅速被世界职业教育界认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设计三个基本步骤。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完成两次转变,即从典型工作任务到学习领域的导出和从学习领域到学习情境的具体转化[5]140-141。真正实现了“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具体方法如下。

步骤一: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邀请相关行业企业实践专家,举办访谈会,分析某个教育职业(专业)与工作过程之间的关系,确定某个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内容进行描述。它反映了职业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以及该任务在整个职业中的意义、功能和作用。

步骤二:学习领域设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学习领域,并对各学习领域进行扩展和描述。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完成学习领域设计[5]80。确定学习领域的基础是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它来源于企业生产或服务实践,能够建立起学习和工作的直接联系,但并不一定是企业真实工作任务的忠实再现。

步骤三:学习情境设计。在每个设计好的学习领域框架内,根据实际的工作要求,设计小型的主题学习单元即学习情境,使得与相关行业的职业工作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得以充分反映。同时,设计每个学习情境及其对应的教学环节中教师的任务。

德国所倡导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实质上是对职业教育的知识性质进行新的界定,工作过程知识来源于“有意义的职业行动情境”,而职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也由传统的知识权威变为职业情境活动的主持人、组织者和咨询者,而学生则是主动、积极的创造者。

4.以完善配套的法律制度为保障

发达国家除了有良好的制度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外,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是保障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制度顺利实施的关键,在这些国家,普遍建有一套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

1997年德国制定了“职业教育改革计划”,强调修改和完善职业培训条例,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大力培养青年人的就业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值承认职教普教学历资格,增强职教吸引力。

又如美国,在1962年就明确提出产学合作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方向,并通过法律形式明确企业、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使社区学院和初级技术学院的功能和定位更加明确,合作伙伴的责、权、利也十分明确[6]63。90年代以来,美国通过了《帕金斯职业和应用技术教育法案》和《由学校到就业法案》,以加大联邦职业教育专项拨款力度。

法律基础的完善成为发达国职业教育顺利实施的“助推器”。他们从法律上明确规定了参与办学的企业、学校研究机构及地方政府的责任和义务。办学各方在法律约束下,各司其责,互相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7]。

二、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的启示

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发达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1.改变培养理念,明晰职业教育的教育目标和定位

今天的“高职”在人们的观念中似乎专指大专层次的职业教育。这种高职观使高等职业教育长期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许多地方的高职在招生时普遍遭到冷遇或歧视。因此,改变高职培养理念,明确高职的培养目标和定位刻不容缓。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加速,科技发展迅猛的关键时期,高等职业教育应面向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市场的需要,以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它的培养方向应该面向基层,面向地方经济,直接充实职业岗位的一线领域。高职教育要有别于本科教育,形成高职自己的特色,走出一条新路。一方面强化职业技术教育,突出职业性;另一方面不可忽视理论知识教育,重视它的通才性。只有这样,高职教育才能面向未来,给学生提供一种向上发展的机会,为今后继续深造奠定一个较为宽厚的基础,适应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增强自身发展的后劲。媒体舆论也应该对于高职教育进行正确导向,加强宣传力度,引导社会、家长,以及青少年学子对高职教育形成正确的认识,这是高级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基础。

2.改革办学模式,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形成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在实践中,有的高职院校盲目向普通高等教育靠拢,按照普通高校的模式去培养学生,培养出来的学生既比不上普通高校本科生的理论水平,又不具备中专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很难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发达国家“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模式非常值得借鉴。他们的经验表明,产学结合,有利于学生学习过程的创新,有利于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同时,要进一步构建完善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规划时要以专科层次为主体,预留满足人们接受更高层次职业教育要求的空间,为部分重点专业升本创造条件。二是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通过“专、本连读”、“中、高连读”和“高、中合作办学”的形式,加强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与沟通。三是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由于科技的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需要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培养与培训并重的办学方针,即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加大非学历教育的力度,开展下岗再就业人员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企业职工岗前职后培训等各类培训,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

3.调整课程设置:建立知识与工作过程之间的联系

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普遍存在着一种课程的“学问化”倾向较为严重的现象,课程内容多为普通本科院校相关专业学科性课程的压缩,没有形成高职自己的课程特色,导致培养的人才与实际职业需要之间相差很大。德国职业教育关于工作过程知识的培养理念为我国调整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提供了方向。转变思路,调整传统课程设置中的章节模式,建立理论知识与工作之间的联系,遵照职业者从入职的“新手”成长为职业内“专家”的成长规律,对这些学习性的工作任务进行排序,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按照工作过程的循环,自主完成每一个学习性的工作任务是我国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路径。同时,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建构,需熟悉企业工作对象,把熟悉企业组织和工作方式的企业专家聘任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企业专家对工作与经营过程、工作岗位、工作对象、劳动组织形式、对工作要求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进而指导高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设计。教师也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为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确定行动产品来引导的教学组织过程,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掌握工作方法,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4.完善保障体制,扶持高职教育的有序发展

目前,虽然国家颁布了 《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法规,但是,在这些法规颁布之时,高等职业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其性质和特征还不够明确,因此,这些法规专门涉及高职教育方面的不多。高职教育在教育规划、经费投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劳动就业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高职教育建设与发展,政策性强,涉及部门行业多,事关重大民生就业和社会关心热点。如何做强做大,又好又快发展,是必须认真研究的。

预计在未来若干年,我国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双重历史进程中,政府转型成为必然,这种转型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治理型政府转变。在此转型过程中,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必然的趋势,教育部门对各类职业学校实施宏观管理,劳动部门对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准入制度实施宏观管理,将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大发展。职业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也将是大势所趋。高等职业教育要逐步形成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特色鲜明、具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只有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都来关心、重视高职教育,才能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稳定地向前发展。

[1]宋官东.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及对我们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2(10):10.

[2]冯晋祥,宋旭红.对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航海教育研究,2000(3).

[3]王家新.姚加惠.国外高等商科教育学科专业建设的现状及趋势——以英、美、加、日、澳为例[J].高教探索,2006(5):47.

[4]李振祥.我国高职教育产学合作与国内外的比较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5]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Alex,laszlo.1997.German-Hungarian cooperation to support Hungarian reforms in vocational training.In European Journal of Vocational Training,No.11,May-Augus,63_9.

[7]Atchoarena,David and Francoise Caillods.1999 Technical educational dead end or adapting to change?In Prospects Vol.XXIX,no.l,March 1999.

[编辑:张雪梅]

G719.1

A

1671-4806(2010)06-0036-04

2010-10-20

黄亮(1984- ),女,江苏无锡人,讲师,英国阿斯顿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猜你喜欢

产学职业高职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贵州中小企业产学联合问题研究
高校产学合作技术转移影响要素探析——以广州市属高校为例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