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对策
2010-08-15李传彬
李传彬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处,江苏 无锡 214153)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问题与对策
李传彬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国际交流处,江苏 无锡 214153)
我国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中存在着职业特色不够突出等问题。高等职业院校应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引进和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行业技术标准和评价体系,量身挑选国外合作伙伴,精心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吸收外方教育资源,拓宽中外校企合作渠道。
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职业特色
进入21世纪,全球化这个最重要的现实已经深刻影响到了高等教育。教育的“国际化”被定义为大学和政府为应对全球化采取的各种不同的政策和计划,包括派遣学生到国外学习、设立海外分校、参与某类机构间合作项目等。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数据显示,现在全球有超过280万学生在国外学习,预计2020年将达到700万。国际教育合作已经成为“平的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我国高职教育中外合作的主要模式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各个高校积极探索,推动了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积极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改进办学理念,改革教学内容,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努力探索国际化复合型高级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已经取得较大的发展,形成了以下主要办学模式。
1.融合式办学模式
融合式办学模式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中外两所学校的教学模式完全融合在一起。目前主要有3+0和2+1两种模式。两种模式均通过引进国外合作学校的有关专业及其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原版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资源,聘请国外教师授课,派遣中方教师去国外进修,全面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达到在国内培养出适应国际市场需要的合格人才的目的。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既可满足人们接受国外高水平教育的需求,又可避免到国外学习需承受的巨大经济压力,而且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缓冲期,能使学生尽快适应国外的教学方法,进而达到国外认可的教学质量水平。
2.嫁接式办学模式
嫁接式办学模式是充分保留双方各自的教学模式。通过互评对方学校开设课程,彼此承认对方学校的学分,学生只要修满双方学校规定的学分,即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或资格证书。嫁接式的优点是结合了中西方的教育优势,能让学生直接出国接受教育。
3.松散型办学模式
松散型办学模式是通过聘请国外教师来中方讲学、中方教师去国外进修以及借鉴国外的教学经验,采取学生到国外短期学习或实习等手段进行教学合作。
二、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和进步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在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外方教学投入和学生职业技能实践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成果的吸收,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中外合作办学主体不相称
随着中外合作办学管理制度和措施的不断完善,中外高等职业教育对等合作的局面正在逐步形成,但是不容否认,由于社会大众对高等职业教育文凭的认识存在偏见,对国外本科学历的需求促使部分高职院校与国外的本科院校进行合作办学,背离了职业人才培养轨道。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偏离,学生大量的时间投入到外语的学习和培训中,影响了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2.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不尽合理
“3+0”模式是我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的主要形式,主要原因是不需要出国学习的昂贵学费,可以实现规模化招生,受到学校和学生欢迎。但这种形式的弊端也很突出,学生不能出国学习国外院校的专业课程,缺乏亲身感受国外院校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和实习、实训、就业等真实环境实施教学的宝贵机会。而这些国外体验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和未来事业的成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和重大影响。
“2+1”模式,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最后一年到国外学习。该模式融合了中外双方的教育资源优势,实现专业优势互补,尤其是学生在国外的一年,既强化外语运用能力,又能够直接接受国外教授的专业指导,更能够全面体验所学专业国外的实训和实习环境。但这种合作模式的主要问题在于部分学生受到外语水平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不能够出国学习,降低了项目预期效果,影响了项目的健康发展。
3.项目实际成效低于预期目标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都能够坚持公益性原则,严格依据国家相关法规报批,但限于客观原因,许多项目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却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首要原因是外方教学投入力度不够。由于外方的师资成本太高,外方项目经费所得难以承受师资派出费用,许多中外项目都以外方课程和教材等知识产权的引进和对中方师资的课程培训作为合作的投入,导致师资大量本土化。部分外方采取变通方式,从社会上招聘外籍人员承担项目教学。这些关键环节的变动阻碍了中方院校对国外院校教学方式、方法的直接吸收,降低了中外项目的质量。
其次,学生薄弱的知识和能力基础对制约了项目的实施。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对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较高的标准,学生不仅要学好特定的专业课程,更需要大幅度提高外语交际能力以适应参加专业领域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这就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就拥有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现行的中外合作项目招生对象大多为专科第二批次的高考生,学生的不足成为项目健康发展的短板。
第三,项目教材的不适用影响了教学质量。尽管许多院校专门针对项目课程研发了本土教材,但限于学生外语能力和教学条件,教材本身的国际化程度被降低,学生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也大打折扣。
4.对外方教育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由于我国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外合作项目大多以国内学习为主,部分出国型合作项目,如海外专升本项目也偏离了职业轨道,没有达到通过合作使学生和学校完整吸收和利用国外先进职业教育资源的目的。学生不能亲自前往国外院校学习,就难以深刻体验和吸收很多更深层次的职业教育精粹,诸如职业教育理念、人文精神、技能训练优势、团队协作精神、企业文化、创新孵化等。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软实力资源对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形成、个性发展、未来就业和事业的成功比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有价值。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发展思路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走到今天,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开始逐步迈向成熟发展阶段。高职院校必须继续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立足自身的办学定位和特色,在保持本校专业课程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吸收和借鉴国外专业的特色和精华,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促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1.量身挑选国外合作伙伴
国外合作院校的教育质量高低对合作项目的人才培养质量、项目的发展和成败都起着关键作用。在对国外院校选择标准上,一定要求真务实,既不要不顾自身实际地过分追求外方的知名度,也要避免不加区分的与办学质量低劣的国外机构随意合作。要想确保获得优质的国外合作伙伴,项目建立前的评估和论证工作非常重要。相关院校需要通过官方正规信息渠道,对外方院校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重点掌握对方的取得的成就、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创新举措、就业等情况,从中寻找到双方的专业合作结合点,更要分析对方拥有的可以借鉴的比较优势,以促进自身的发展。
2.精心设计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
合作项目的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项目的核心部分,不仅是合作双方该专业的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标准、人才职业规划、教学方式、教学方法、人文素养、技能与资格、实习与就业等优势的综合凝练和体现,也是双方整体教育优势资源的展示,因为学校的整体教育特色和优势往往也会在每一个专业上得到注脚。所以,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施方案,教学计划应该成为双方办学优势和专业发展成果的融合,是培养创新型国际化人才的规划图。
3.充分吸收外方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
中外合作项目的目标不应局限于双方合作的某个方面的国际化标准和质量的提升,更应体现中方合作院校全面教育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在对外合作过程中,一方面应该继续扩大与外方的合作内涵,以现有的合作作为纽带和平台,不断拓展和深化与合作院校的交流,在师资交流、学生互派、海外实习、国外就业、学术交流等方面都取得进展,真正使对方学校成为了解国际职业教育发展变化的信息窗口,成为不断更新专业配置的平台。另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合作项目的内化和吸收,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的发展经验,改进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全面提升学校的职业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改进办学手段和办学条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知识更新、技能先进、善于创新、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
4.拓宽中外校企合作渠道
中外合作办学除了加强校企合作外,还要通过国外合作院校建立起与国外行业、企业的合作关系,为学生的实习和就业搭建平台。职业院校培养学生通过身临其境实训过程,逐步将知识在实践中延伸应用,通过提高劳动者服务技术水平,同时不断提高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可以加速生产技术的创新和改革,有利于保证人力资源建设。国外的许多行业、企业联合会和职业技能鉴定机构,掌握着行业、企业准入资格的评定。如德国的IHK(工商联合会)、HWK(手工业协会)负责这两大行业的培训标准的制订和准入资格的考取。高职教育的合作办学,就是要紧跟这些标准,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竞争力,为国外企业所接受。有了这些机构的支持,中方学校能够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标准,不断提高学生的培养水平,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升学校整体办学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1]周晓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
[2]全球高等教育趋势:学术革命追踪[J].世界教育信息,2009(11).
[编辑:李力]
G648.9
A
1671-4806(2010)06-0044-02
2010-11-02
李传彬(1966- ),男,山东枣庄人,副教授,硕士,处长,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