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及策略

2010-08-15周艳萍

文教资料 2010年27期
关键词:思维语文老师

周艳萍

(常州市武进区邹区初级中学,江苏 常州 213144)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语言形式,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和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提问包含了“疑惑”和“解惑”两个方面,也界定了教与学的传达和领会。“解惑”因提问而生,“解惑”与提问息息相关。在问题建立的同时也就建立了答案生成的预设,确立了课程的教学节奏和教学进程。

然而在课堂上很多教师都会感觉特别累,因为学生们上课不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沉闷不够活跃,任你千呼万唤无人理睬,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尤其是在公开课时,学生不回答问题往往会使教师因担心教学进度完不成而紧张失措。因此,有效地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语文教学实效,在当今以生为本、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课程改革中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

一、当前语文课堂提问的误区

1.问题不明确。

一个问题的提出,目的性要明确,即明确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通过提问要解决什么问题,要准确、具体、不产生歧义。曾听一位老师在上《我的老师》一课时,分析完文章内容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本文着重写蔡老师爱学生,还是着重写蔡老师最使‘我’难忘?”这是一个选择性问题,这类问式,选择项之间必须是不相容的,而蔡老师爱学生和蔡老师最使“我”难忘,两者在课文中是融合在一起描写的,它们的内涵一致,并不排斥。全文写的就是蔡老师爱“我”,“我”难忘蔡老师。可见这一问题问得不明确,学生难以回答,时间在沉默中被白白浪费掉。

2.问题过难。

有的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如有一位教师在上《鼎湖山听泉》时,这样设计提问:“请找出重点段落来读一读,说出你的理解。”这篇文章较长,学生根本不清楚重点段落在哪,所以无从思考回答。“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如果教师提问一味拔高,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将导致学生学习的思维断层,“跳来跳去够不着”,这样的低效提问毫无意义,使学生学习的信心受挫。

3.语言不恰当。

教师经常这样问学生:“这个问题很简单,会的请举手。”这样的提问语言很不准确,学生能回答出来那是理所当然,因为问题简单;如果答不上来则会感到很难为情,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信心受挫会感到很自卑。而一些尖子生不屑回答简单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反之,如果教师说这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这样的提问语言也不好,因为问题很难,学困生就不愿动脑思考了,反正答不上来;而尖子生如果很容易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往往也会沾沾自喜,产生骄傲情绪,不对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其实,教师认为非常简单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不一定简单,如:文章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几种?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式有哪几种?议论文三要素是什么?这些常识性的问题应该是非常简单的,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都能辨别清楚,不知道时问题就变得非常难,就会造成师生间的交流障碍。因此我认为,问题的难易不是由教师来下断论,而是取决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不理解就是难的,能理解就是简单的。在课堂上,教师不要轻言:“这是一个‘非常简单’(或是‘非常难’)的问题。”而应该说:“这个问题谁会,请回答!”如果难问题回答得对,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这么难的问题都能回答上来,真棒!”如果答不上来,教师可以这样说:“这个问题非常难,不会也是正常的。”而真正简单的问题就不要问,以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

4.没有给足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立刻就叫学生起来回答,学生根本没有时间来思考问题,回答不上来就会造成“冷场”,课堂气氛沉闷,以致教学工作不能顺利进行。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的,沉默对于学生而言至关重要。在课堂上,学生认真独立思考,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作出迅速的反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有些时候保持沉默是教师的最佳选择,这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

1.巧妙设疑,激发情趣。

巧妙设疑,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发散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问要力求新颖巧妙,能激发情趣,发人深思,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在提问时,老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问题,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从而获取语文知识。如我在教朱自清的《春》时,曾满怀激情地提出问题:“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无穷力量。贺知章描写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王安石描写春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朱熹描写春是‘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些短诗只从一两个角度,选取两三个景物来描写春天。而朱自清的《春》写春的内容很多,下面就让我们读一读课文,想一想他是怎样多方面描写春天的?”这样的巧妙提问,充满激情,意境深邃,使学生沉浸在春光明媚的意境之中,大大激发学习情趣,启动学生的思维。

2.难深适宜,以生为本。

现在的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讨论简单问题,但由于其独立性不够成熟,因此常出现偏差,这样就容易造成畏首畏尾的心理,简单问题不屑回答,疑难问题又不轻易作答。特级教师宁鸿彬曾说:“教师提问的内容,如果过于浅显,则学生无需动脑;如果过于深奥,则学生无从动脑……”因此老师设计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从发展学生思维出发,从学生认知水平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及课堂教学45分钟的限制出发,通过深题浅问、浅题深问、直题曲问、一题多问等不同方式,调动多角度思维,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展示学生的创新个性,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以及健康情感的培养。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一双手》一文,我就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先提出问题:“这是一双什么样的手?”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在书上找出答案——“天下第一奇手”。然后问:“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要求学生阅读思考深入分析,得出答案:运用了视觉和触觉,从理性上去感知,一层层写出了手的特征。最后,我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这双手揭示了主人公怎样的精神境界?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使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很容易理解。由此可见,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

3.提问要精准结合,拓展思维。

“精”“准”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准确无误。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围绕重点、针对难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问题与问题之间要有联系、有层次,能组成一个有机的严密的整体。如一位教师在教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先用歌曲导入,然后引导学生感知母亲形象(概括母亲做的几件事情),接着在体会母爱真挚(难点)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这个问题的提出,根本不能突出重点难点,显得笼统,缺乏针对性,让学生的思维没有明确的方向。如果换种方式提问:“文中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和华丽的词藻,但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一份深深的母爱,文中哪些话语、事例让你最受感动?找出来简要说明理由。”这样,学生思考问题有目标,在掌握文章重点难点知识的同时,思维也会得到很大的拓展。

4.提问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

“发展每一位学生,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因此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因人而异:难度较大的问题由优等生回答,一般的让中等生回答,较容易的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回答。比较专业的问题则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对学生的正确回答或接近正确的回答,要予以肯定并进行表扬;对于不完整或错误的回答,也要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找出积极因素,作出正确的评价,使学生树立信心,这样每一个学生都有被老师提问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对偶尔回答不好的学生,除充分肯定其可取之处外,还要注意在较短时间内再给他一次答问成功的机会。实践证明,这样因人施问对培养各层次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破除中等生和学困生对提问的畏惧心理有很好的效果。如教《岳阳楼记》一课时,教师可针对“或异二者之为”设计出一连串疑问:“二者”是什么意思,文中指哪二者?迁客骚人为什么会产生这“二者”感情呢?作者同意这“二者”之为吗?为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这样扣住一词,带活全篇,疑问一环套一环,一层深一层,可以使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动脑思考,把自己作为研究者,将已有知识、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的知识中去,学得轻松,效果也好。

5.教师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

好的提问方式应该是把注意力放在激发学生的思维过程上,而不应该急促地迈向结果。教师提问后要耐心等待,要留给学生恰当的考虑时间。一般来说,对于简单的认知记忆性问题,等待1秒左右为宜;而对于一些判断性的解决问题的高级认知问题,等待时间要适当延长。事实证明,提问后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就会给出更加详细、令人满意的答案,会生成更多新的问题,由此成就感增强了,学习兴趣更浓烈了。值得注意的是,问题的等待时间不能过长,最好不要超过10秒,否则课堂气氛就会变得异样,学生的思维开始游离,课堂教学就不会有良好的效果。因此,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尤为关键。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自“好奇”与“质疑”。一堂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因此,优化课堂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真诚地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不断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内容、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发挥提问的有效价值,使课堂教学真正增强实效性。

[1]沈松乾.课堂提问的到位.

[2]吉敏玲.语文课堂提问的原则.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7.

猜你喜欢

思维语文老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