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日本军国主义对促进日本早期经济现代化的作用——以1895—1914年为视角

2010-08-15周建秀

文教资料 2010年28期
关键词:经济史战争现代化

周建秀

(华南师范大学,广东 广州 510631)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迅速实现向现代化国家的转变,从东亚的边缘一跃成为东亚的新帝国中心,被视为东亚经济的奇迹,它成功的现代化道路一直都是国际学术界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西方学者在研究日本作为现代化的成功的“楷模”时,都集中于以西欧为参照系的比较研究,如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都把注意力放在日本传统社会经济结构中的某些近似西方经济体制的特征;或者更多地只从经济发展角度讨论问题,如石井一郎在《欠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日本模式论”的初步考察》一文中就谈到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不利于全面了解日本的现代化道路。按西方的现代化理论,日本出色的现代化道路被归结为两点:一是日本社会结构与西方的封建社会很接近;二是日本在文化上具有开放性,擅于学习与摄取外来先进技术,使得明治维新取得极大成功。而在研究日本军国主义对日本早期经济的作用时日本本土的学者也存在争论,如山岛认为,军国主义对日本的技术进步和工业化确实作出了贡献;哈里·大岛则持“军国主义严重阻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的观点。在国内,也有相关著作涉及这个问题,如罗荣渠教授就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走的是通过海外扩张迈向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道路,日本现代化的高速推进是以牺牲东亚其余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为代价的。笔者作为一个中国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前后国外与国内的相关史料,就日本的军国主义这一非经济因素探析日本早期现代化道路模式,详细分析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等扩张道路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和作用,以为全面了解日本早期现代化道路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一、日本缘何走向军国主义

日本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才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虽然明治维新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但它是一个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改革并没有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尤其是封建的土地制度,仍被部分地保存下来。日本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就是建立在这种半封建的基础上,依靠天皇政府的扶植,通过残酷地剥削农民、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从封建生产模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过程”。①

事实上,从1888年(明治21年)开始,日本的金融形势变得十分严峻,法定比率提高了50%以上,1889年5月以后为了抑制过度的入股资本金,日本政府进一步加强了紧缩政策。特别是1889年8月的金融梗阻,造成“近乎危机”的现象,大藏省提出,其原因在于“米价上涨,出口生丝收购资金增加,铁路公司和其他新设公司的股本金的缴纳期临近”,与此同时日本银行又实行了“严禁贷出”的政策。②实际上这种金融窘迫不但没有消除,而且向1890年(明治23年)春天的危机演进。1890年,在日本金融形势窘迫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增加了白银进口,国际银价上涨,出口不振与上年的年成不好相伴随,日本终于酿成了经济危机。特别是大阪,由于设立新公司吸收了巨额资金,金融形势更加严峻,日本政府于是创立了以日本轨道、九州铁道、山阳铁道股份为担保品的票据贴现制度,有保证准备的本币发行从7000万日元增加到8500万日元③,暂且摆脱了危机。据1890年的统计,一个军需工厂中的熟练工日工资为2角4分;制丝工厂的男工为1角5分,女工仅仅是1角2分,而当时1角钱只能买到3斤大米。④可见当时工人的工资之低,劳动和生活条件之恶劣。

残存的浓重的封建因素,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具有两重性,即资本主义大工业同半封建的落后农业相并存,使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开始就缺乏稳定的国内市场,国内阶级矛盾非常尖锐。在这种条件下,日本需要极力向外扩张自己的经济势力,以获取海外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转移国内矛盾。然而,当日本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世界版图已被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作为势力范围瓜分殆尽。日本作为经济实力还处于劣势的后进的帝国主义国家,在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争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工业原料产地的斗争中,需要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依靠军事力量,极力向中国和东南亚各国推行对外经济扩张和侵略政策,用超经济手段掠夺这些国家的铁矿石、石油、橡胶,以及大量农产品,向这些国家倾销本国工业品,以缓和国内矛盾,并以此弥补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地位。

列宁曾经指出:“在日俄两国,军事力量上的垄断权,对极广大领土或掠夺异族如中国等等的极便利地位的垄断权,部分地补充和代替了现代最新金融资本的垄断权。”⑤日本帝国主义就利用这种“便利地位”和它的军事工业力量,对亚洲各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扩张和军事侵略,几乎每五年就发动一次对外侵略战争。1894—1895年发动与中国和朝鲜的日清战争;1900年参加了八国联军镇压中国义和团运动;1904年—1905年发动与沙俄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1910年吞并了朝鲜;1914年参加了帝国主义之间重新瓜分领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统治阶级正是在巨大的经济利益的诱惑下,进行频繁的对外扩张战争,企图以此部分地补充经济上的劣势地位,同时缓和国内阶级矛盾。

二、日清战争的发动与战后日本经济的转变

面对日本国内日益严峻的政治经济危机,外交陆奥主张对清国交涉,采取不惜决裂的强硬立场,从而达到修改《中英条约》、废除领事裁判权并恢复部分关税自主权的宿愿,⑥企图通过战争一举改变国内政治的紧张局面。1894年8月1日日清战争爆发,战争以日本陆海两军取得胜利并于1895年4月与清政府缔结《马关条约》而告结束。条约规定:(1)中国承认朝鲜“独立”;(2)割让中国的台湾和澎湖列岛;(3)中国赔偿2亿两白银,并付了3千万两白银的“赎辽费”;(4)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并承认日本在中国各商埠与港口有从事各种制造业的权利。

笔者认为,这次战争是日本由被压迫国家变为压迫国家的转折点,并且日本一直继承到现在的政治经济基础结构的相当大的一部分也是在这个时期前后形成的。日清战争极大地缓和了日本内部矛盾,给日本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对日本来说,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清战争暴露了日本工业的缺陷,促进一系列旨在刺激日本重工业的措施出台,并因此减轻日本对生产资料进口的严重依赖。直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船厂总体上还不能同国外生产者相竞争。这其中有两个主要障碍:完全没有国内生产的钢材,也几乎完全没有机械制造业,后者是日本工业总体上缺乏机械化的结果。⑥战后,在政府的刺激下,日本对钢铁、造船、航运、铁路、电力与军备进行大量的投资,工业化进程迅速加快。1896年,政府通过了促进航运业和船舶制造业发展的法律。新法律的效果是明显的,日本一些船厂建造的大型船舶的吨位比此前29年建造的总和还要多;在新法施行5年间里,每年的生产量高达20000吨位,技术进步也很快,许多大型船舶也被生产出来。⑧总之,在明治末期,可以说在约25年日本工业没有取得成果之后,自1896年后在政府刺激下,日本船舶、钢材、机械的生产有了相当大的进步。⑨

其二,巨额赔款的获得,使日本获得了发展工业的充足资金。赔款的90%都用在扩军上,有力地推动了钢铁、造船、煤炭和铁路等重工业的发展。1897年的八幡制铁所的建立就是这种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使用的铁矿石主要来自中国的大冶铁矿,现在位于北九州的巨型企业新日本钢铁厂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⑩并且,与从日清战争以前到战时的5年间相比,在战后的5年间,日本财政支出几乎增加8亿日元,企业的缴纳资本金也增加了4亿日元以上。二者合计与日清战争前夕GNE总额12.3亿日元大体相等。其中相当大一部分用于进口军舰和机械,大力扩展军备,同时将过去束之高阁或悬而未决的各项政策几乎全面实施,大量从事政策性金融业务的特殊银行涌现。这个时期的产业结构和金融体制也为后来的发展塑造了原型。[11]

其三,日本霸占朝鲜和中国台湾市场,扩大了在中国大陆的市场,使它的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在全部出口中,除生丝外,约有一半输往中国,而棉纺几乎全部输往朝鲜和中国。这就极大地刺激了日本工业特别是棉纺工业的发展,使得日本在战后两年出现爆发性的发展。如《日本经济史》记载:“从1895年下半年开始,日本出现了第二次企业勃兴的现象。”[12]在1895—1900年的5年间,日本公司数增加了4665个,实缴资本金额增加了4.7亿元。1896年废除进口棉花的进口税以后,棉花出口开始增加,并在这个时候确立了出口产业的地位。这个时期近代产业的发展非常显著,除煤炭和棉纱的生产发展引人注目以外,铁路营业线延长公里数的增加也很明显。[13]

其四,日清战争带来的另外一个变化是,巨额赔款的获得,使日本有可能在1897年改银本位制为金本位制。这一方面健全了日本国内信用制度,另一方面使日本金融市场和欧美密切联系起来,日本对国外投资者更富吸引力,增强了日本的对外竞争能力。

当然,日本从日清战争这一扩张战争中所获取的利益只是缓解了国内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国内矛盾。日本在战后出现两年的爆发性发展之后,固有的矛盾又开始陆续浮现。如,1897年由于生产激增和银价下跌、对清出口不旺等原因,棉纱库存激增,价格暴跌,纺织业陷入困境,特别是在新设公司中相继出现减资、解散、合并等现象。[14]到1900年,金融紧张形势再度出现,由于原棉和棉纱价格从年初开始暴涨,棉花进口激增,5月、6月以后,由于发生北清事变,对清出口又受到阻碍,从而相继出现企业和银行的破产,这就是明治33年的危机。在这次危机中,相当一部分新建公司消失了,有一部分像纺织和铁路公司中所发生的那样被大企业合并。”[15]日本学者大岛认为,出现经济危机的原因是军国主义严重阻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因为日本政府支出绝大部分作为进口军舰和机械流入国外,这对当时的日本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笔者认为,短暂的经济危机并不表示日本的军国主义阻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出现断续的经济危机和对大量扩张军备有一定的联系,但根本上是由日本固有的国内矛盾所引起。正如上述所分析,日清战争给日本提供了巨大的利益,而军事的进一步扩大虽然在短时间内冲击了其它经济,但是从长远来看,正是军备的不断扩展才使日本进一步实行大陆扩张政策,为夺取日俄战争的胜利以擭取更广大的利益奠定了基础。

三、日俄战争的发动和战后日本经济的转变

1904年2月,日本对俄国不宣而战,进攻俄国在中国旅顺、大连,以及朝鲜的军事设施。日本悍然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偶然的,是有计划的精心准备的扩张政策里的一部分。一方面,在日清战争中,在英、法、德三国干涉还辽的情况下,日本没有实现其吞并辽东半岛的野心,便把90%的战争赔款用于扩张军备,并大量从国外引进先进设备,企图用新的战争手段驱逐俄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势力,吞并朝鲜和独霸中国东北。另一方面,在日清战争后开始的经济爆发性发展没有持续多久,1897—1898年爆发了纺织业危机,接着1900年又爆发了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同世界经济危机交织在一起,到1904年初尚未结束。为了继续转移人民视线,转嫁和摆脱经济危机,实现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在英美的极力支持下,依靠大举外债和已经发展起来的较为强大的军事力量,日本发动了日俄战争,并取得了胜利。战后,日本与俄国签订了《朴茨茅斯条约》。条约规定:俄国割让库页岛南部,承认日本对朝鲜的实际控制权,将中国中东南段(长春—旅顺)、旅顺、大连的租借地转让给日本。

日俄战争的胜利,对于稳定和加强日本军国主义的政治结构、摆脱国内经济危机、提高国际地位、促进重工业和技术的发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正如日清战争后出现的经济景气状况一样,日俄战争后,在日本也出现了短暂的爆发性经济发展现象。

战争的胜利为日本提供了大量的资源和销售市场,这为摆脱战前日本经济危机找到了出路,推动了日本早期经济现代化的极大发展。一方面,1906年,日本成立了作为掠夺中国东北经济中枢的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垄断了中国东北地区的交通、航运、煤炭、仓库与铁路的全部附属企业,不断向工业、农业和商业领域扩张,把中国东北变成了日本重工业原料产地和工业品销售市场。如,《日本经济史》就有记载:“1906年,出口好转,出现较长久的出口顺差,金融形势也有所缓和,再加上南满铁道股份公司创立,国内情绪活跃,因此出现了国内企业勃兴的现象……水力发电、城市煤气的发展也很明显。这个趋势一直持续到1910—1915年时期。[16]另一方面,在朝鲜,1905年日本强迫其接受了“保护条约”,继而1910年8月公布了“吞并条约”,以东洋拓植株式会社为中心,霸占朝鲜土地,掠夺其资源,向朝鲜移民,把朝鲜变成了日本工农业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和移民地。[17]同时,战争的胜利,国际地位的提高,使日本在1911年与西方国家谈判中,成功地解除了幕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与各国缔结了保有关税条约的新的通商条约,控制了国内市场,扩大了海外市场。所有这一切,使日本在战争后期就出现了来势迅猛的兴办企业的高潮,促使经济得以平稳发展。

1907年到1908年,日本经济的景气现象消失。由于创办新企业,金融从1907年春开始紧张,进口激增,但创办企业的势头不衰。然而,由于1907年10月美国发生经济危机,日本生丝的出口减少,银价暴跌,日本对华出口也受到打击,与贸易形势不利相伴,随着金融突然出现梗阻,企业陆续破产,出现短暂的经济危机。从1908年危机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虽然经济爆发性景气现象烟消云散,但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长期稳定的发展,并没有出现经济受到极大的阻碍,也是这个时期的一个重大特点。[18]

四、结语

总之,在1895—1914年间,日本的经济得到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日本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1891—1900年为14.3%,1901—1914年为6.3%,同时期,其他国家的最高增长率,美国只为5.2%、德国为4.8%、英国为4.8%。[19]这一时期,日本工业所以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除了它是个后进国家,原有基础薄弱,发展基础较低以外,主要是依靠军国主义,走对外扩张道路掠夺资金、资源和开辟市场以缓和国内矛盾,正如罗荣渠教授所说:“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走的是通过海外扩张迈向现代化道路的独特道路,日本现代化的高速推进是以牺牲东亚其余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为代价的。”当然,当时日本政府的大力扶持和保护,极力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设备和资金,对于日本早期经济现代化道路的成功也是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

注释:

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819.

②[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产业化时代(第五卷(下)).三联书店,1998:17.

③同上:18.

④宋则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73:293-310.

⑤列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全集,VOL23:114.

⑥[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产业化时代(第五卷(下)).三联书店,1998:19.

⑦⑧⑩M.M.波斯坦,D.C.科尔曼等主编.王春法等主译.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983.

⑨同上:984.

[11][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产业化时代(第五卷(下)).三联书店,1998:32.

[13][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产业化时代(第五卷(下)).三联书店,1998:28.

[13]同上,第32页.

[14]同上,第30页.

[15][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产业化时代(第五卷(下)).三联书店,1998:31.

[16][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产业化时代(第五卷(下)).三联书店,1998:40.

[17]池元吉,张贤淳.日本经济.人民出版社,1989:41.

[18][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产业化时代(第五卷(下)).三联书店,1998:41.

[19]池元吉,张贤淳.日本经济.人民出版社,1989:42.

[1][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第五卷(上)).三联书店,1998.

[2][日]西川俊作,山本有造.日本经济史(第五卷(下)).三联书店,1998.

[3]宋则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简史.人民出版社,1973.

[4]列宁.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列宁全集,VOL23.

[5]M.M.波斯坦,D.C.科尔曼等主编.王春法等主译.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八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6]罗荣渠.现代化新论续篇——东亚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大学出版,1997.

[7]钱乘旦.世界现代化进程.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8]金明善.日本经济:昨天.今天.未来.辽宁民族出版社,1992.

[9]池元吉,张贤淳.日本经济.人民出版社,1989.

猜你喜欢

经济史战争现代化
边疆治理现代化
读马德斌《中国经济史的大分流与现代化——一种跨国比较视野》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他们的战争
制造认知冲突,优化经济史教学——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一课为例
补足中国经济史教材短板,有效备考全国卷——以人民版必修Ⅱ为例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
201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中的若干创见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