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在西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0-08-15杜小平
杜小平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外事办公室,甘肃 天水 741025)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急需既掌握专业技能又有英语交流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国家教育司也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培养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
与发达地区的普通高校相比,西部高职院校班大人多,课时有限,英语师资力量不足,为了缓解师资短缺的压力,有的班级不得不合班上课,最多人数可达六、七十人。学生的状况也不容乐观,无论在人际交往和学习方面都存在着诸多问题。大多数高职生来自教学资源比较薄弱的农村,英语基础较差,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缺乏自信,羞于张口交流;所学专业非所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与动力不足。
如何在教学条件相对落后、教学资源较薄弱、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整体素质较为低下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英语应用人才,改变以往英语教学耗时多、效率低的普遍现象,提高高职生综合素质及英语应用能力水平,已成为西部高职英语教育教学迫在眉睫的问题,而“合作学习”,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合作学习的内涵与特点
合作学习 (Cooperative Learning)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被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美国当代著名的教育评论家埃利斯和福茨 (Ellis,A.K.&Founts,J.T.)在《教育改革研究》一书中断言:“合作学习如果不是当代最大的教育改革的话,那么它至少也是其中最大的之一。”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它的应用已遍及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已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和操作系统。
1.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含义在国外有许多理解,我国教育学者王红宇认为,“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的教学策略体系。”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2.合作学习的特点
(1)交流模式的转变。传统授课方式通常采用师生互动的单向交流模式,学生参与交流的机会少,难以提高教学效果。合作学习将班级化整为零,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组成异质小组,为人人参与,全方位互动搭建了交流平台,充分开发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缓解师资短缺问题,适合在大班额教学中推广,也为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创造了条件。
(2)异质小组的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与传统教学中的小组大相径庭。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位异质组成。所谓异质指小组成员在兴趣、性格、性别、成绩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为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具有互补性。另外各组成员的搭配要合理,实力均衡,这样便形成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模式,为组内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也为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3)竞争格局的变革。目前的教育是一种竞争教育,它把个人的成功建立在他人失败之上。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们养成的是一种被扭曲了的竞争意识和利己行为。合作学习使这种竞争格局产生了质的变化,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竞争格局,将个人的竞争转变为小组间的竞争,将个人的成功与团体的成功融为一体,从客观上强化了小组内部的凝聚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4)评价标准的创新。合作学习将常模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由于成绩评价标准的改变,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小组合作达标。体现了评价的公平性,有利于教学评价的科学化。
(5)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在开展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时,小组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共同努力,坦诚相助,差生在同伴的帮助下学习取得进步,优生在帮扶别人的同时能力也得到提高,由此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战胜羞怯,解决学英语不敢交流、不善交流的问题。在训练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使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及互助合作能力得以提升。
二、合作学习的实际应用
本世纪初我国高等院校开始关注合作学习研究,部分高职院校也开始学习、研究合作学习理论。自2005年3月开始,笔者为我院高职商务0351、0352班的英语学习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实践。笔者在讲授 《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二册中“The Chernobyl Disaster”时,针对课文内容及要求对合作学习活动进行设计。课文“The Chernobyl Disaster”主要叙述了1986年4月26日发生在俄罗斯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爆炸事件,及核电厂爆炸后对周边居民及环境造成的危害。为了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对课文所涉及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培养英语表达能力,笔者对合作学习活动作了全面设计。
1.确定任务
“了解核能发电的基本原理”,“我国核电站发展情况”,“核能发电的优点”,“切尔诺贝利核电厂的爆炸事件的原因”,“核辐射造成的危害”。将这五个问题分配到各合作小组,由各组长负责组织组员在图书馆、网上查询资料。要求同组成员从不同的网站搜寻资料信息。
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旨在利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考虑到学习任务对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适宜性。学习任务主要包括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交际技能的训练。
2.组建合作小组
教师可根据教学任务确定小组模式,如完成对话,角色互换,背诵等简单任务可在两人小组进行,对难度大的任务,如训练交际技能,了解文化背景知识或需要讨论交流的内容可安排4~6人小组完成。小组的组建不宜操之过急,应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刚入学的新生对学校、教师、同学有陌生感,教师对学生的状况也缺乏了解,因此2人自由组合构成初级小组更为合理,然后逐渐发展至3~4人小组。选择有一定组织能力和责任心的学生为该组的组长,负责组织帮助全组同学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随着合作技能和交流能力的提高,可根据学生的成绩、性格、性别、及责任心等不断调整各组成员,进行合理搭配,各组人数逐步达到4~6人,组成实力均衡的异质小组。
3.培养合作技能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培养合作意识、教授合作技巧,鼓励他们积极合作。创设合作学习情境,确定合作小组的学习任务和交际任务,要求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在各小组之间巡视,观察、记录他们的合作学习情况,对合作出色的小组给与热情地鼓励,对合作有困难的小组给予积极地引导、帮助和及时的干预。使学生在干中学,以学促干,尽快地掌握合作技巧。在该活动中,学生用英语自我介绍,结识新朋友,在训练英语表达能力的同时交际技能也得到锻炼,学生体验到了合作的愉悦,真可谓一举多得。
4.成果展示
各小组将搜集到的信息在小组进行交流,要求每位成员参与交流,记录员应将每个小组成员的主要交流内容做好记录,最后各组代表在组内作总结发言。各小组对课文所涉及的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培养英语表达能力,在完成任务后,应对活动完成的质量进行检查,成果展示便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小组活动结束后,小组长应进行及时的总结并选出一名代表 (初级阶段选优秀生为小组代表,当其他组员的能力提升时,可安排轮流汇报),将活动成果在全班汇报。
5.总结评价
用好评价机制是合作成功的关键。为此,教师应要求各组组长对每位成员每次小组活动情况作好记录。评价的内容,即对各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和合作互动情况进行评价。评价方式采用小组自评、全班测验评比及老师点评等方式。评价体系中,引入了“基础分”和“提高分”。学生只要比过去的成绩高就算取得进步。同时,以各小组的团体总分作为奖励、评价的依据。目的为促使小组每位成员为小组的成功而付出努力,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在学习“TheChernobylDisaster”时,通过收集资料、小组交流,他们不仅知道了核能发电的原理,也懂得了其他形式的发电原理,了解了核能发电的优点及核辐射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危害,丰富了核电方面的科普知识。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成果展示,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大大增强,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
四、结语
五年多的合作学习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法是的确是一种省时、高效、愉悦为特征的教学模式。它改善了班级社会心理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信任的氛围中为了共同目标,互帮互学,携手并进。它不仅大面积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成绩,交际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形成了较强的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成了学术性目标(academic objectives)及合作技能目标(cooperative objectives)的均衡实现。
[1]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3]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7).
[4]盛群力.什么样的教学任务适宜合作学习[J].人民教育,2004(5).
[5]马兰.大班额条件下的合作学习[J].人民教育,2004(6).
[6]张晓磊.打破“独角戏”的联想[J].人民教育,2005(23).
[7]林立,王之江.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
[8]宋雪东.合作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