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中产业国际化发展
2010-08-15梁幸平
梁幸平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科技处,江苏 无锡 214153)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江苏中部地区产业中,第二产业占据GDP比重较大 (2006年,苏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357.18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191.60亿元,同比增长17.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312.06亿元,同比增长15.5%,一、二、三产的比例由去年的 10.5∶56.6∶32.8 调整为 9.3∶56.8∶34.0,二、三产业比重提高,苏中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虽然第三产业GDP增长呈逐年上升势头,但整体比例较第二产业仍有较大差距。为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苏中各产业要根据面临的经济发展新形势,将投资扩大内需从追求投资总量转变到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从投资分散、粗放转变到投资集聚、集约,更加注重投资的针对性、有效性,使苏中在扩大内需促经济发展的同时,借机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加快产业转型,增加服务业比重,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变化,变商品加工出口为生产经营出口,承接服务外包、国际工程承包、国外合作生产、国际劳务输出等,通过融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等来实现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二、充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实行积极的国际化内向发展
1.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国际化的步伐
首先,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如重化工、电力、冶金、造修船、汽车及零部件、新材料等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优化产业结构。其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现代服务业切入,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推动企业由低成本竞争向先进技术竞争转变,形成经济规模大、产业链长、就业面广的产业集群。再次,利用沿江沿海港口、岸线的天然优势,发展医药和现代物流业等新技术产业。不断培育主导产业,提升产业结构,壮大苏中经济实力。第四,苏中各产业可以通过国内外市场互动,借力发展,在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创新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一是通过许可合同借助国外厂商转让专利权、专有技术(Know-how)使用权和商标权,将国际化的外向发展转向国际化的内向发展,借此提升企业的技术或商誉。二是企业与外企合作建立利益联盟,做好生产要素的引进,特别是高新技术的引进,使苏中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向国际分工产业链中中、高端转移,更好地开发和拓展国际市场。
2.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出口能力
苏中地区的纺织、机电、医药、汽车、建筑等传统产业具有明显优势,是支撑苏中经济增长的特色产业,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基础。因此,苏中产业的转型要积极引进外资,把引进外资与提升产业层次结合起来,更多地引进基地型、科技型、龙头型大项目,引进高新技术项目、附加值高的加工制造项目。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采取标准化模式,降低产业整体的经营成本,增强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一是苏中产业要引进和实施国际标准和国际通行的现代管理手段,如 ISO9000、ISO14000、SC8000 等质量体系、环境体系、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以及TPM,5S,6Sigma等使企业管理进入标准化,管理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从而促进其竞争力的提高。二是建立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确保产品质量,强化营销技能,提高生产率和效益,增强产业中企业间的凝聚力,以企业间的合作来适应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以保持持续的市场竞争力。
3.积极承接服务外包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大型跨国企业的各种生产要素的全球分工,以及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和市场等,其国际营销的80%以上都是通过海运完成,大港口是形成物流中心的重要条件。苏中随着沿海、沿江开发战略的全面启动,大港口的建设,配以高标准、大规模的高速公路网、铁路和过江通道,使苏中以便捷的交通条件所形成的比较优势承接服务外包,加入国际产业分工和协作网络,并为自有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和销售网络建立做好准备。苏中产业还可借用外企的资金、技术、渠道和管理,增强产业中企业的实力,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通过进入跨国公司全球采购、生产、供应链及跨国经营网络等实行积极的国际化内向发展。
4.发挥自身优势,开展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是授权企业赋予被许可方某种权力,使被许可方有权使用授权企业的名称、产品或者技术,而且在组织,营销及经营管理方面协助被许可方,以保证被许可方的质量控制和特有知识的有效使用,被许可方按协议支付一定费用。苏中的传统产业与新型工业可以利用授权企业的品牌、商标、技术和经营方式,迅速扩大本产业的影响,开拓市场,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掌握控制权,利用外国企业的特许经营来开展国际化经营,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和国际营销策略,使本产业尽快的融入国际分工与合作。
三、整合外部和内部资源,实行积极的国际化外向发展
1.发挥区域优势,加速国际化发展
苏中三市各具特色,南通有上海1小时都市圈、沿海交通枢纽、腹地广阔等潜在优势,在全球范围内承接造船、精细化工等产业转移,发展临港大工业;泰州是国家商务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医药出口基地之一,科技部批准的国家火炬计划医药产业基地,有扬子江药业等4家企业入围全国医药百强,医药产销总量连续4年、经济效益连续8年在全省和全国地级市中名列第一,应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重点发展医药产业集群;扬州作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古城,旅游业发达,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物流业。苏中三市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可根据各自的特色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首先是成立工贸公司为本产业的出口企业开展进出口服务。其次是海外生产。各产业开展外向国际化活动同时还可采取合资企业、直接投资或承接工程项目方式来利用本地或国外当地优势获取效益。再次是跨国经营。当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达到较高的水平,一些企业具有了雄厚的资金、技术和生产能力,并有足够的资本派遣本国经理到国外任职,或者招聘和培训当地经理和工人来开展国际营销活动时,产业应以集群的方式跻身国际市场并参与国际竞争,不断丰富国际化经验,实现产业的国际化外向发展。
2.利用差异化经营,开拓国际市场
国家资源、市场的差异造成了要素成本的差异,不同产业的企业内部各种不同活动要素密集性不同,可以使产业把要素密集性不同放在最适合的国际市场获得成本优势;国家差异同样存在于产出方面,不同国家顾客的偏好和需要、销售渠道、政策法律、促销策略的效果都存在差异。苏中产业中企业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实行差异化发展,寻求其市场机会、不断开拓新市场,克服贸易壁垒、追求优惠政策、获取技术,克服在国外市场上的劣势,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独特优势和发展空间。苏中各产业应根据本产业的实际情况和区域优势,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积极的差异化战略,促进产业的国际化发展。苏中一些比较优势不强的产业可以先与海外华商合作,推出见效快且风险小的项目,利用品牌、服务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在较易占领的市场上站稳脚跟再向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
3.利用相对廉价的劳动力,承包国际工程、开展国际劳务输出等
按照区域经济学理论,在其他因素相同条件下,劳动力总是流向报酬相对较高的地区,而资本总是流向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廉的地区。2005年,苏南、苏中、苏北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为25654元、17530元、15441元。若以苏中职工平均工资为100,苏南为146.34%,苏北为88.08%,比较得出苏南劳动力价格超出苏中近一半水平,苏中、苏北劳动力价格差距则相对较小,可见,苏中地区的劳动力能够提供一个较低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因此,苏中产业组织可以利用劳务合同向国外企业派遣劳务人员,并由此提供劳务服务。由于劳务合同不涉及物质资产的转移,进入国际市场的财务风险比较小;劳务合同进入的灵活性比较强,因为人员的进入、撤退和调动都比较方便,而且劳务合同一般都是短期合同,能比较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另外,劳务合同进入对合作伙伴的影响力比较大,因为人员的进入可以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更有效地影响合作伙伴,为今后的投资进入或组织跨国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是“人的进入”,因而与国外合作伙伴之间人际交流的问题比较突出,人际矛盾或纠纷可能比较多,要加强劳务输出人员的培训,避免相应的矛盾或纠纷发生,提高劳务合作的效率。
4.利用合资进入国际市场
成本—市场学派的费农(R·Vernoon)认为,处于成熟期的产业会从点向面上转移,出现波浪型的扩散效应。这是因为生产定型化使技术普及化,且发达地区劳动力成本一般较高;衰退期的产业经过长期生产,技术完全定型,产品趋于饱和,生产发展潜力不大,就从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转移。苏中在接受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也可以将本区域的传统产业与新型工业向欠发达国家和地区转移。通过在目标市场国与当地投资者或厂商共同投资,建立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和共负盈亏的企业(合作者对合资企业的出资,可以是资金、技术、销售组织、设备和工厂)。合资双方利用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互补,创造出比每个企业单独经营时更多的产出,并借助于合作伙伴的力量,在当地原材料的供应、人才资源的利用和销售网络的建立上,形成更大优势。产业在对外转移中产业组织应与当地政府、金融机构和其他组织建立良好关系,规避有关政策的限制,尽可能获得政策优惠,并在目标市场国树立良好形象。对外转移产业中的各企业在合资中的股权选择上可以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企业的自身情况。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合资方式,而处于高级阶段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多数股权的合资方式。另外,如果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明显和国际营销经验丰富,也可以采取控股的方式;二是东道国的情况。如果东道国是发展中国家,可采用合资方式;当地企业如果有可被利用的资源、技术、当地政府关系等,也可采用合资方式。
5.整合外部和内部资源,积极开展虚拟经营
苏中各产业中的企业要将运作和管理由“内部控制导向”转为“外部资源整合、利用导向”,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突破原有组织界限,使企业的组织结构运作和业务流程更富有开放性,与其他企业一道,共享市场中的各种可流动的要素资源,进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国际化经营。苏中产业可以用区域集群、产业集群、价值链环节集群等形式,实现集群化组合,进而开展虚拟经营:一是加强企业间的战略联盟,提高技术研发和产品设计能力;二是采用虚拟生产方式,就订货、生产、技术开发等关键问题进行有机结合,在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不断增强加工制造环节;三是采用虚拟销售网络方式,与销售、国际物流和配送等现代服务业进行有机结合,互享区域优势资源,取长补短;四是向产业链配套拓展,工业园区与物流园区相结合,形成协作件、标准件、零部件与设备生产、加工、制造、组装、配送、储运一条龙,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延伸产业链实现产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规模化,并提高产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1]江苏省统计局.立足科学发展加快苏中崛起 [EB/OL].2008-01-16[2009-01-23].http://www.stats.gov.cn/tjfx/dfxx/t20080122_402459862.htm.
[2]林汉川,田东山.WTO与中小企业市场创新[J].经济管理,2001(20).
[3]吴三清.中国中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组织环境和路径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4]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课题组.江苏发展道路与发展特色研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江苏经济国际化水平研究课题组.提升江苏经济国际化水平研究[EB/OL].http://www.jspopss.jschina.com.cn/web/default.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