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务绩效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10-08-15赵善庆
赵善庆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财务处,江苏 无锡 214063)
利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从财务角度对高校财务管理与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提高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使用,对加强高校财务状况的有效监控与宏观管理,促使高校财务工作自我评价有重要意义。
一、教育绩效评价的特征
教育绩效评价,一方面反映了绩效评价的基本思想和要求;另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属性和特征。因此,从教育绩效评价的特征看,体现了绩效评价和教育本质属性的统一。在具体实施高等教育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第一,效率和公益性的统一。效率是绩效评价的核心,而公益性则是教育的本质属性。第二,客观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绩效评价是建立在对指标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事实判断,但判断的结果是对大学绩效的反馈,就是要通过客观的数据来说明大学人文的一面。第三,发展性和现实性统一。教育绩效评价的结果是指向未来的,但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则是面向过去的。这就是说对过去已经发生的情况进行分析,而目标是发现问题,为未来决策提供政策依据。
二、高校财务绩效综合实力评价的必要性
1.有利于制订合理的发展目标
高效、优化的配置资源是政府和市场对高校的要求。因此,必须对高校开展财务绩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财务状况作出理性判断,才有可能使高校的规划科学合理,有轻有重,有缓有急,从而积极稳妥地实现既定目标,从容应对各种考验和挑战。[1]
2.有利于了解高校的发展状况和经济实力
通过年末借款余额、生均借款额、资产负债率等绩效评价指标,从各方面对高校财务风险进行分析评价,判断高校的综合财务状况及偿债能力,进而掌握高校综合财务状况变化趋势。
3.可以为高校发展提供定量依据
高校财务绩效综合实力评价就是对高校理财活动的评价,通过高校建立财务绩效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客观反映综合绩效及差距,及时调整经费及投入方向。
4.有利于控制高校财务风险
高校负债人所共知,关键是适度举债。负债不应当影响高校正常教学科研及维持费用的开支,因此必须考核财务发展潜力,对高校财务运行边界进行预报,避免或降低财务风险。
5.有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
通过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可以发现哪些投入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哪些投入是高效的,哪些是低效甚至无效的,这样可以不断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6.有利于增强高校自我发展能力
办学条件、人力资源、资产利用率、专业教育能力、财务能力等指标,不仅是对高校管理的评价,同时也是一种诊断,可以对高校战略规划实施过程和状态采取必要的调整。绩效评价制度的实施,能够引导高校科学制订事业规划,促进高校发展能力的增强。
三、建立高校财务绩效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高校财务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在评价综合实力指标构建过程中既要考虑财务管理的共性特征,也要考虑到高校的个性特征,应严格坚持如下原则:
1.科学性。评价指标的设计既要考虑到评价研究的任务,也要符合客观现象本身的特点、性质及其运动规律。要注意指标的代表性及体系的完整性,要求指标之间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既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2]
2.统一性。评价指标设计要注意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联系和统一的原则。
3.重要性。在复杂的指标群体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财务评价指标,充分有效地表达财务状况的运行特征和内在规律。
4.可比性。评价指标在设计中要注意指标的口径和方法具有动态可比性,并在空间范围内也可比。
5.通用性。评价指标在设计中要注意统计核算与会计核算、业务核算的联系和统一,要注意几种评价指标的兼容和统一,以保证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尽可能设计出一套满足不同信息需求者的指标体系,使指标具有充分扩展、分解组合的功能,以保证指标评价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6.整体性。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变量输出的复杂系统,评价的目标也是多元化的,不能用局限性较大的单一指标进行评价,而要建立一套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联系的指标体系来反映高校的总体绩效。[3]
7.动态性。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应充分考虑到评价的趋势性,剔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按动态完善原则,不断进行修订,以科学、准确地反映出各高校的绩效水平和综合管理水平。
8.可行性。建立的评价指标,既要从理论上注意科学性和完整性,也要考虑实际使用时的可行性。
9.历史性。在长期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经济统计过程中,已经形成一些理论和实践证明能够对特定内容予以反映的若干指标,综合评价指标设置应借鉴这些历史经验。[4]
10.效用性。指财务绩效评价要突出重点,注重实效,通过评价,要强化财务资金管理和使用者的责任,优化支出结构和提高财务资金使用效益,为预算编制和执行提供科学依据。
四、高校财务绩效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1.预定目标与实施效果比较法。通过比较财务支出所产生的实际结果与预定的目标,分析完成或未完成目标的因素,从而评价财务支出绩效。
2.成本——效益比较法。针对财务支出确定的目标,在目标效益相同的情况下,对支出项目中发生的各种正常开支、额外开支和特殊费用等进行比较,以最小成本取得最大效益为优。
3.最低费用选择法。在无法取得有关项目的预期收益时,分析比较项目的投入,费用或成本最低为最优。
4.因素分析法。是指通过列举分析所有影响收益及成本的内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5.专家评议法。是指通过邀请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的若干专家,对项目支出绩效进行评价后,汇总分析专家意见的一种评价方法。
6.公众评判法。采取问卷统计,测评等方式向公众进行某项支出项目实施效益情况的调查,以评判其效益高低。
7.横向比较法。将相同的项目支出通过比较,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的方法。
8.主成分分析法。主要是对高校财务绩效评价采取因子对总体效应来确定各个变量对总体效应的影响。
9.隶属度赋值法。评议人员根据自己的学识、经验和对评价对象的了解,参考评议标准,确定评议指标的不同档次和等级,评议过程就是赋值过程。
五、高校财务绩效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定量指标
(1)总收入。包含政府拔款和高校自筹两部分。总收入反映了高校的资金规模,体现了高校的综合实力,表明高校事业发展的能力。主要指标有:
1)总收入增长率,即(当年总收入/上年总收入)×100%。高校事业发展需要保持一定的收入增长率。评价一所高校的发展潜力必须分析其收入增长的能力。
2)自筹收入占有率,即(当年自筹收入/当年总收入)×100%。自筹收入主要包括学费收入、住宿费收入、教学服务收入、科研服务收入、其他服务收入、校办产业收入、投资收入、捐赠和赞助收入等。自筹收入占有率反映了高校自我发展的能力。[5]
3)自筹收入增长率,即(当年自筹收入/上年自筹收入)×100%。自筹收入增长率从动态角度反映了高校在自筹资金方面的努力程度。
4)年末净存款余额。年末净存款余额=年末货币资金额+短期投资-借入款。该指标反映高校可动用的流动资金数,是高校财务运行状况的重要考核指标。年末净存款余额应保持略有结余。从理论上讲,年末净存款余额越大,说明高校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强。但若有较大量的结余,则有可能是当年含有较大量的未付款项或当年有未完成项目,并不能说明高校的可支配和周转的财力越强。[6]
5)融资收入占银行存款年均余额的比例,即(融资收入/银行存款年均余额)×100%。融资收入是指学校财务部门年度全部金融资产所获得的利息及投资收益等全部收入。银行存款年均余额是银行存款期初数与期末数平均数。该指标反映高校盘活资金存量、合理理财、积极组织融资活动的成果。
(2)总支出。主要反映高校支出增长速度的主要指标有:
1)总支出增长率。即(当年总支出/上年总支出)×100%。总支出增长率不能过快,应保持适当速度。
2)人员支出比率。(人员支出/总支出)×100%。降低人员支出比重是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的体现。人员支出比率越低越好。[7]
3)公用支出比率。即(公用支出/总支出)×100%。对公用支出比率要具体评价其构成,若其中需要控制的项目,如办公费、会议费、业务招待费等比例大,则不利于事业发展。
4)年度收支比。指高校本年度总支出与本年度总收入进行比较。若总支出大于总收入,反映高校该年度出现赤字。数额越大,说明学校财务运行越困难。若总支出小于总收入,说明学校财务运行处在正常状况。
5)年末净存款占总支出比。学校年末净存款与当年经费总支出对比,说明净存款储备率。比例越高,说明学校财务潜力越大。比例越低,说明流动资金不足,财务周转困难。[8]
(3)资产
1)资产负债率。即(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这是用来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如果资产负债率大于100%,表明高校已经资不抵债。
2)负债收入率。即(负债总额/收入总额)×100%。反映高校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指标过大,则财务风险增加,对事业发展会形成威胁。[9]
(4)当年学生就业率。就业率主要是反映高校教学成果被社会认可的程度。高校的品牌就越好,高校发展的潜力就越大。
(5)学生毕业率。毕业率主要是反映高校教学成果的高低,毕业率越高,高校教学成果就越大。反之,高校教学成果就越小。
(6)固定资产总值增长率。即(当年固定资产总值/上年固定资产总值)×100%。该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资产增长速度。资金规摸相当的学校,资产增长率高说明学校财务支出结构较好。[10]
(7)偿债能力
1)资产负债率,即(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这是用来衡量高校利用债权人提供的资金开展业务活动的能力,以及反映债权人提供资金的安全保障程度。如果资产负债率大于100%,表明高校已经资不抵债。[11]
2)负债收入率,即(负债总额/收入总额)×100%。 反映高校承受财务风险的能力,指标过大,则财务风险增加,对事业发展会形成威胁。
3)对外负债率,对外负债率=负债总额年末数÷年度收入总额。30%以下优质、40-50%适度、50--60%潜危、大于80%高风险。
4)流动比率。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表明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支付保障。这一比率越高,债权人的安全程度就越高,高校的经营风险也越小。但流动比率过高会使高校的流动资金丧失再投资的机会。一般认为,高校的最佳流动比率为200%左右。
5)速动比率。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代表高校以速动资产偿还流动负债的综合能力。速动资产是指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变现速度最慢的存货等资产后,可以直接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那部分流动资产。应该说,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表现一个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一般认为速动比率为1∶1较合适。
6)负债自有资金率
负债自有资金率=(借入资金/自有资金)×100%
该指标用于衡量学校负债与自有资金的配比情况。一般地,该比例应维持在1左右为宜,表明学校有偿还债务的能力,财务风险不大。即其临界比率为1,是稳定型变量。
7)已获利息倍数
已获利息倍数=事业结余/利息
该比率既反映高校获利能力的大小,又能反映获利能力对于到期债务利息偿还的保障程度。当前各高校普遍采取银校合作这一手段,因而它是衡量高校长期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指标的临界比率为1,是稳定型变量。[12]
2.定性指标
(1)教职员工素质。指教职员工的文化水平、道德水准、专业技能、爱岗敬业等综合素质。
(2)管理者的素质。指管理者及与管理相关的内在基本属性与质量。管理者的素质主要表现为品德、知识、能力及身心条件。管理者的素质是形成管理水平、能力的基础。
(3)创新能力。包括制度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观念创新等方面。
(4)社会影响。包括学生志愿填报情况、学生就业率、横向课题获取能力等方面。
六、高校财务绩效综合实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
注意项目相关性,对比口径的一致性,保证衡量标准的科学性,注重指标计算的有用性,避免指标的多而乏用,注意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横向指标与纵向指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等的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分析。
[1]陈少杏.关于构建高校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想[J].会计之友 ,2008(22).
[2]潘燕荣,郝远香,李洪涛,等.农业事业单位财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06(3).
[3]郭涛,祝爱民,于丽娟,等.高等学校财务综合评价研究 [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7(8).
[4]李云.建立高校财务综合实力绩效指标体系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7(4).
[5]陈晓荣,徐庆合.构建高等学校财务综合评价体系的设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6]毛宗平.高校财务绩效管理探析[J].现代商业,2009(2).
[7]彭春华.高校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探讨 [J].财会通讯,2008(5).
[8]许李洁.高等院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J].时代经贸,2006(4).
[9]黄蕾.高校财务绩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3).
[10]章毓育.高校预算执行绩效审计思考[J].财会通讯,2009(3).
[11]吴喜梅.高等学校偿债能力评价[J].财会通讯,2009(6).
[12]翟志华.高校偿债能力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