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10-08-15王虹,张箴
王 虹,张 箴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设计系,江苏 无锡 214153)
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过:“公地灾难出现于共同拥有的资源由众多人使用的情境之中。其中,每一个人在为自己的利益而最大限度地利用该公共资源时都能获益,但如果所有人都如此行事,就会出现资源遭破坏的灾难性局面”。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公地悲剧”。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辅导员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但是毋庸讳言,随着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增多,辅导员队伍建设却没有跟上步伐,而是陷入了类似经济学上的“公地悲剧”困境。
一、高职院校辅导员面临的“公地悲剧”困境
高职院校辅导员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必然会陷入“公地悲剧”这一困境。因为相关政策、管理制度并不适应这支队伍的建设。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1.辅导员双重身份的定位,模糊了辅导员角色
教育部24号令曾明确规定 “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在这个定义中,辅导员被定位为既是“教师”,又是“干部“,然而,教师和干部的职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一规定,很明显没有分清辅导员身份,没有理清辅导员工作角色。而现实工作中,确实也出现了类似情况:学校管理者常常会给辅导员赋予不同的工作角色,既要让他们当教师,又要让他们当干部,既要让他们教育学生,又要让他们从事各种行政工作。面对这种状况,辅导员只能在各个工作部门之间来往穿梭、疲于奔命,完成纷繁而复杂的工作。
2.管理机制落后,挫伤了辅导员工作积极性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起步较晚,所以在管理机制上,目前还在沿用原有的、陈旧的“中职”式的管理办法,并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的管理机制。比如,很多学校的辅导员在工作中仍然接受着多头领导,与上级领导工作关系可谓“剪不断,理还乱”。再比如,很多学校仍然沿用以前“中职”式的考核办法评价辅导员,而这种考核办法,本来面对的是中职班主任,可是现在却用它来考核、评价高职辅导员,本身就存在不合理性,自然更谈不上激励辅导员了。
3.不相匹配的专业素质,难以承载辅导员身份的重担
当代高职院校学生是一群视野开阔、知识面极广的大学生,同时他们又是一群面临着诸多压力的群体。他们更需要的是能为他们辅导学业、辅导创业、辅导就业、解困心理压力的辅导员,可是辅导员队伍现状,由于多种原因,却与此并不匹配。具体而言:一是当前大多数辅导员都是近年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聘而来,这一部分人还没有经历生活磨练,更谈不上实际工作经验了。二是一些高职院校为求数量的“达标”,不惜降低质量,在选聘辅导员时不但没有顾及他们的专业背景,也没有对辅导员进行系统、全面的岗前培训,效果可以想象;三是一些高职院校管理者在分流员工的时候,有意识将一部分没有学历的人员分流到辅导员队伍中,而这部分人在知识层次、知识结构本身就难以完成对学生的辅导;四是部分辅导员对职业身份缺乏认同感,由此导致这部分人敬业精神不足,工作缺乏主动性,更有甚者萎靡不振。以上种种情况均显示出辅导员综合素质难与本质工作相匹配,而这种不匹配又制约着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提高,由此导致这支队伍深陷“公地悲剧”而不拔。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公地悲剧”突围对策
“公地悲剧”理论有一个主张:“除非进行私有化或由政府控制,否则此类资源将遭到过度开发。”笔者以为,当前要想解决辅导员队伍成长中面临的困境,就必须由各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各种引导性政策,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主动解决好辅导员的思想教育、政治待遇、经济待遇、职业生涯规划等一系列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辅导员面临的“公地悲剧”中突围而出,建立一直稳定的、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笔者以为高职院校应该强化以下工作。
1.制定切合实际的辅导员任职资格条件,化解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公地悲剧”
具体而言,就是在规定辅导员任职资格时,首先要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特点和学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选拔出一批符合高职院校学生需求的辅导员队伍。其次,要考虑辅导员应具备优秀的学生工作能力。这种学生工作能力应该包括,辅导员应有较为出众的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就业和创业指导能力以及学习和创新能力。再次,还要考虑辅导员本身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素养。这种知识素养就是指辅导员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历史、教育、心理、社会、管理等一般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某一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最后,在规划辅导员任职资格时,还要考虑辅导员本身思想政治素质。这种思想政治素质应该包括:应该具备科学的政治理论素养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建立起一支适应现代高职学生需求的辅导员队伍,从而化解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公地悲剧”。
2.帮助辅导员规划职业生涯,化解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公地悲剧”
当前辅导员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就是辅导员缺乏明晰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为此要做的首要工作就是帮助他们规划职业生涯,只有这样才能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那么,如何帮助辅导员规划职业生涯呢?笔者认为,必须在清晰界定辅导员身份的基础上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标准,这样才能有效帮助辅导员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以评定职称为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依据现有政策,允许辅导员选择参评教师职称和行政职称。如果辅导员认为自己适合参评行政职称,可以制定标准,让这部分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前提下,适当兼职一些与学生工作有关的行政工作,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工作到一定年限后,就可以提出申请评定行政系列职称;如果辅导员认为自己适合参评教师职称,也可以制定标准,鼓励这类辅导员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可以将一部分精力投入到与辅导员工作有关联的教学工作中。比如,可以组织辅导员给学生上心理健康教育课、思想与政治教育课、职业道德培养课、就业与创业辅导课等,这样就能满足这些辅导员申请评定教师职称的需求了。当然,如果个别辅导员的专业与所在高职院校开设专业相类似,也可以允许他们少量兼职专业课程。经过学校管理层的有效组织,辅导员就能够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有序的发展中,才能消除职业恐慌感,从而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3.以人为本,制定辅导员激励机制,化解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公地悲剧”
所谓的激励机制是指为了最大限度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而应该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方式和措施。为此,在当今员工个性化需求越来越明显的社会环境里,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也要采取“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制定激励机制。建立“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必然也是充分挖掘辅导员工作潜能的先决条件之一。对此,本人以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这种科学合理的薪酬制度的核心就是要使辅导员的收入与付出成正比,这样,才能有效利用薪酬制度来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二是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估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既要明确考核的目标,也要规范考核的内容,还要明确考核者应该由什么人组成,另外还要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升职定级密切挂钩,惟有如此,才能取得激励的目的;最后还要理顺完善辅导员晋升体系,使辅导员在职务、职称晋升、评优评奖等方面的渠道畅通无阻。
4.完善培训机制,化解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公地悲剧”
目前大多数辅导员都是从各个专业选拔出来的,他们并不一定都具有辅导员的相关素质,这就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完善辅导员的培训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使辅导员更好地适应本岗位的要求。首先应从实际出发,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设立专项培训经费,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辅导员参加培训;其次应该建立多形式的培训体系。比如,可以组织辅导员参加正规学历教育,以便得到系统培训;也可以组织辅导员参加短期进修或培训班学习,以便辅导员得到某一方面专业能力的训练。另外,还可以组织辅导员外出挂职,使辅导员在与其他学校的接触中开阔眼界、丰富经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第三可以针对当前辅导员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专项培训。一是针对新上岗的辅导员多的实际情况,加强岗前培训,使辅导员系统了解高职教育的目标,了解辅导员工作职能,了解学校各种管理制度,为从容上岗打下坚实基础;二是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较多的现实,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辅导员能利用心理健康知识及时化解学生内心的苦闷、忧虑,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三是针对当前“就业难”的现状,应该加强辅导员就业与创业辅导培训,使辅导员能在与学生的频繁接触中,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就业观、创业观。
5.走职业化和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化解辅导员队伍建设遭遇的“公地悲剧”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走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是必由之路,为此,应及早将其纳入到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日程上来。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首先,结合当前大学生现实状况,可以尝试设置专业辅导员岗位,配备专业辅导员。比如,在宿舍设置学生生活辅导员、在心理辅导室设置心理健康辅导辅导员、在就业办公室设置就业与创业辅导员等,从而推动高职院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其次,可以结合辅导员培训机制,强化辅导员梯队建设,具体就是,第一梯队:对全体辅导员进行全面培训和训练;第二梯队:选拔表现突出,有良好业绩的辅导员进行职业化和专业化的深造和培养;第三梯队:从第二梯队中选拔有培养前途的骨干辅导员担当专业带头人,从而实现辅导员队伍建设可持续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
高职院校的辅导员通常定位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但是,辅导员的工作范围远远超出这一范围。他们工作面广、事务烦琐、工作任务重、负荷过重。高职院校辅导员是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其实,“既是教师又是管理干部”是从工作性质上说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辅导员的待遇问题的,要求学校“将辅导员队伍建设纳入师资队伍建设和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培养总体规划,享受培养同等待遇。要象重视业务学术骨干一样重视辅导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总之,当前辅导员队伍的成长面临着多方面的困境,但是应该相信,随着高职院校建设的不断成熟,类似的“公地悲剧”现象一定能够化解,辅导员一定会成为一个相对稳定、有吸引力、有良好前途的职业。
[1](美)哈定. 公地的悲剧[J]. 科学,1968(12).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N].人民日报,2004-10-15.
[3]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N].中国青年报,2006-08-01.
[4]林佩云,蔡茂华,陈雄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48-49.
[5]朱文杰.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与对策[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39-41.
[6]王齐嫜.高职学院辅导员职业化问题探讨[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6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