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2010-08-15李继玲王发斌
李继玲,王发斌
(1.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对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李继玲1,王发斌2
(1.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 合作 74700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体育事业是农村全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运用文献资料调研、逻辑分析、社会学调查等方法,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对策进行理性思考,旨在为我国新农村体育向纵深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发展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实施农民的体育健身工程。它不仅是一个村镇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乡统筹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不仅是一个农场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包括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方面的有机统一体,是社会综合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审视新农村体育发展问题,认真思考如何发展农牧区新农村体育,如何才能增强农牧民的身体素质,如何使农牧区体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如何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体育的更大作用,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
1 甘肃藏区区域特征
1.1 甘肃藏区的自然地域特征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的省区,其中藏民族聚居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西部高而东南低,由此形成高山草原区、高山森林区和丘陵低山区三大地形特点以及藏民族独特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青藏高原高寒缺氧、空气稀薄、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冬春漫长,由此决定了以游牧为主的畜牧业成为高原的主体经济形式,植物类食物匮乏,加之雪域地理的封闭,几千年的积淀、筛选,几乎没有与内地的农耕文化、工贸文化相冲撞、相融合。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独特的游牧文化,客观上使藏民族封闭在一块特殊的、严酷的地域之中[1]。
1.2 甘肃藏区的人文历史特征
先有王权,后有教权,教权后来居上,政教合一,教权为核心,世俗统治与神权统治兼容并存。甘肃藏区最早的王权所在地,基本是在农区、半农半牧区,此处有稳定的居住区域,有较短的活动半径,也就很自然地出现了官寨、城堡、小镇,出现了为王室服务的第三产业,有了与当时生产力相适应的小手工业、商业,有了为王权而存在的奴仆、碑女、警卫及专业军人,形成了居民社区,有了最初的城镇。城镇成为雪域游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具有了传播弘扬文化的稳定基地之神圣使命;形成了吸收、筛选、精炼、沉积、张扬文化之巨大网络,文化特质固定化、长期化,跨越了历史的时空,流传至今。
2 体育发展在甘肃藏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体育发展是藏区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农村体育,归根到底是在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就是说,新农村体育发展与其生存的经济土壤息息相关。在我国传统农业社会,农牧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土地是其安身立命的根本,村落是其生活和活动的基本范围。在农村,体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身体素质,减少农牧民的发病率以减少医疗开支等来体现的,以隐性的方式产生显著而持久的社会效应。因此,发展农牧区体育事业和发展农村经济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契合。我国农村体育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史记》中就大量记载有先民习武、游戏等内容。《苏秦列传》记载了齐国先民“无不斗鸡、走狗、陆博、蹴鞠……”。经过先民长期实践与传承,形成了一系列如武术、舞龙、舞狮、赛龙舟、斗牛、斗鸡、摔跤、赛马、放风筝、下围棋、下象棋、踏青、荡秋千等区域性、民族性的体育项目和体育民俗[2]。
2.2 体育发展是藏区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如果说经济、环境等要素是新农村建设的“硬实力”,那么,文化则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尤其在各种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发展观念互相冲击、碰撞之际,文化的特质更显示出“硬实力”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体育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以文明和道德作用于人的,并通过作用于人而作用于社会。现代体育文化更是以高度的文明和崇高的道德构筑人的精神,提高人的素质和锤炼人的意志。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加强体育文化建设将对农民群众的道德风尚、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
2.3 体育发展是藏区“新型农民”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作为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牧民健康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而,采取合理有效的体育干预措施不仅是提高农牧民身体素质、健康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农牧民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加强新农村民俗、民风建设的重要途径。对西北地区农民体育现状调查显示:“有40%的农民认为没有必要锻炼身体,有32.7%的农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有37%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影响生产劳动。”部分农民甚至认为“体育是有钱人的事”、“体育与自己无关”。有的地区竟有高达44%的农民认为求神拜佛能保佑身体健康[3]。
3 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 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发展整体水平低
近几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社会的变化呈现出多元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一方面,经济分化及社会成员在经济地位上的差别与以往的政治关系一起为农村急剧形成社会分层;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也造成了农村体育发展的不平衡。调查表明: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参加过体育运动,而农村人口参加体育活动的仅为28.97%。农村体育人口为0.63%,只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4]。甘肃藏区属于全国18个贫困县之一,由于地域、经济、教育等诸方面的不发达,严重制约和限制了藏区农牧民体育的发展,与发达地区形成了很大差距。
3.2 甘肃藏区农牧民文化程度低、体育技能储备少
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调查表明:没有兴趣、经济实力不足和不懂锻炼方法是目前农民不从事体育运动的主要理由。我国农民文化素质明显低于其他职业群体,农村老年人口多为半文盲或文盲,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大多为小学、初中或高中文化水平[5]。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和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农村体育基本上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
3.3 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发展的挑战——村庄重组
村庄重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而村庄重组使新农村体育的发展面临更多的挑战:第一,从管理机制来看,村庄重组带来了乡镇机构的改革。村落合并,村干部精简,由此造成他们监管体育的精力和效果减弱;第二,重组后村庄公共资源的流动性、共享性不够明显,致使有限的公共资源得不到充分合理的利用;第三,村庄重组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种政府行为,有些村庄重组完全是政府硬捏合的产物,致使不少村庄重组貌合神离,使得新农村体育的构建难有新的突破;第四,由于产权关系和利用分配问题而引发的村庄内部矛盾接踵而来。重组后村庄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协调村庄体育资源的产权关系,特别是随着乡村市场经济的发展,乡村社会利益主体的分化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复杂化,使村庄社会的产权关系和利用关系更趋复杂。在利益的分配问题上,受历史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同村村民不同待遇的问题,这就使得村民产生不公平感,容易引发社会矛盾,加之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形成,极不利于新农村体育的协调发展[5]。以上问题也是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4 对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
4.1 坚持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不同,当地的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水平、民族文化等也不尽相同,少数民族在健康状况、兴趣、文化素质、思想观念等方面也存在差异。甘肃藏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文环境,决定了本地区在组织开展新农村体育建设工作中,应该结合藏区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从实际出发,逐步开展。同时,需要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对农牧民的终极关怀,以全面的、协调的、科学的发展观出发,充分尊重农牧民的意愿,让农牧民自己选择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模式,参与实施方案的制订和操作,主动出资出力,自觉投入到新农村体育建设中。
4.2 优先发展人力资源,提高藏民族素质
所谓民族素质是指一个民族利用自然和参与社会竞争的能力。有2层含义:利用自然条件发展自身的能力和在与其他民族(或人群)的竞争过程中发展自身的能力。由于甘肃藏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严重滞后,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仅受经济基础制约,还受各种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改革开放30年,甘肃藏区遇到了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其中关键因素之一是优先发展人力资源,提高藏民族素质,而提高民族素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是教育。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任务,因此,推进甘肃藏区新农村建设,发展农牧村体育事业必须尊重教育规律,结合民族特点、地区特点,才能为甘肃藏区培养大批劳动技术人才,推动民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3 构建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内容新体系
一是构建常规活动体系。每年利用农闲、节假日、春节、藏历年、香浪节等时间组织赛马、赛牦牛、拔河、扳手腕、田间锅庄舞、摔跤等常规项目的比赛;二是建立农牧区“特色”体育内容体系,将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把趣味与常规竞技项目结合起来;三是挖掘和创新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体系。为推动新农村体育发展,应该深入挖掘和开发这些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内容,继承与创新改造相结合,使一些濒临消失的体育文化活动重新焕发活力;四是与时俱进,大力传播新体育文化火种,将现代时尚的体育活动如健身操、交谊舞、木兰拳等向广大农村地区渗透,在选择农村体育内容时,必须找准农村体育与农村地理环境、农村民俗文化的契合点。
4.4 加强城乡关联,发展新农村体育
新农村建设的含义和工作部署,是将城乡融为一体、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考虑的,而不是就农村论农村、就农业抓农业。甘肃藏区新农村体育的落脚点应放在自然村落,尤其是贫困和偏远村落上。“由于各村落自然环境、经济条件、风俗习惯有差异,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延续、它的相对封闭性、这个小圈子内部聚族而居的社会形态却大致相同。人们世世代代居住在一起,祖祖辈辈传承着亲情、友情和其他各种恩恩怨怨。外圈是村与村之间土地的边缘,中间是挨家挨户的村落建筑群,再往里是由血缘关系、亲戚关系、街坊邻里关系等组成的彼此交叉或各自独立的小圈子,而家庭是这层层圈子的核心”[6]。甘肃藏区在对新农村体育的实际把握上,应着眼于村落的这些共性,立足于藏民族真实的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去认识和发展新农村体育,发挥乡镇的枢纽作用,使乡镇向上与县级市和中心城市相结合,向下与重点村和偏远村相结合,将更能抓住农村体育问题的实质。
[1]任保国,张保荣.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中发展农村体育文化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1:15~17.
[2]黄静珊,王兴林,李宏印,等.陕西农民的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4):9~11.
[3]曹军,于军,陈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下发展农村体育的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6,42(6):8~12.
[4]侯文斌,侯安宁.社会主义新农村体育建设问题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7,9:15~17.
[5]李继伟.新农村建设中村庄重组与和谐乡村社区体育的构建[J].体育与科学,2006,27(4):42~46.
[6]李会增,赵晓红,王向东,等.对新农村体育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4):3~9.
G40-03
A
1671-1246(2010)12-002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