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风俗画兴盛的社会因素探究

2010-08-15郭亚楠

文教资料 2010年13期
关键词:画学画工画院

卜 阳 郭亚楠

(开封大学 工艺美术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宋代风俗画是整个中国风俗画史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宋代风俗画的现实主义因素对当今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任何古代画史的研究,无论是个别画家、画题、画迹以至个别问题的研究,都不可能是孤立绝缘的……美术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1]绘画研究不可忽视它与整个文化、社会、历史的有机联系。

一、繁荣的经济土壤

1.经济政策的放开

唐朝末年,军阀混战,土地兼并剧烈,农民与小手工业者的生产和生活,十分艰难,加之赋敛,民皆不胜其重。宋初,在相对和平安定的大环境下,统治阶层在农业政策上采取了各种措施,缓和了这一时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使农业和手工业较快地恢复到了唐代原有的水平,甚至有所超越。

宋代的“都城改变了唐代的坊(居民所居之处)与市(商品交易之处)的区分制度,任何街道都可以开店营业,也取消了商业活动的时间规定,晚间有夜市开放”。[2]原有的商业贸易空间、时间上的局限被打破,使宋代商业贸易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2.市民阶层艺术需求的猛增

社会环境安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日渐富裕,从而产生出较之生存而更高层次的需求。正如墨子所言:“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市民阶层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日渐凸显。在宋朝皇室大肆收购名画,大集天下善画之人的整体社会风气带动下,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市民阶层也追求着高雅的诗歌绘画欣赏活动。但他们的审美需求又带有一定自己阶层的特点,于是便出现了一些反映农村或市民生活,并且适应他们审美趣味的诗歌、小说、戏剧及绘画艺术等专属市民阶层的市民文艺。多彩的市井生活,成为画家笔下描绘的新题材。这种以社会的中下层为描绘对象的绘画作品,符合新兴市民阶层的审美要求与审美趣味,因而受到群众欢迎。由于其体现民风的社会功能,也逐步受到宫廷统治者的重视与赏识。此时的绘画已不是少数人的雅玩,而开始成为商品进入市场。绘画与经济效益直接联系,成为画工们以艺术换取酬劳的养家糊口的谋生手段。一些商店借助于绘画作品而提高经营档次,招揽顾客;有些商品也会通过借助绘画而销售,那就更是普遍现象。“汴京熟食店,张挂名画,所以勾引观者,留恋食客”。[3]“巷口宋家生药铺,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4]高益“每售药必画鬼神或犬马于纸上,藉画与之”。[5]

3.绘画交易的增加

由城市的繁荣而引起的各界对绘画的巨大需求,也使职业画工的数量大增,靠出卖自己作品为生的职业画工有了独立的经济地位,身份也较以往历代画工更为自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突破粉本的限制,自由地创作绘画艺术成为可能。宋代的民间画工突破汉唐以来描绘宗教和贵族生活的限制,迎合世俗的审美需求,把绘画作品描绘的主题扩展到城乡生活的各个方面,如街市、货郎、婴戏等。《图画见闻志》载高元亨“有《琼林苑》、《角抵》、《夜市》等图传于世”。[6]《画继》载:“刘宗道,京师人,作照盆孩儿,以手指影,影亦相指,形影不分。每作一扇,必画数百本,然后出售,即日流市,实恐他人传模之先也。”[7]“数百本”的发行可见当时的销售量也是十分惊人的。“杨威,善画村田乐,每有贩其画者,威必问所往,若至都下,则告之曰:‘汝往画院前易也。’”[8]可见绘画交易已初具规模。如此频繁、如此数量的绘画交易,必定带动一定数量绘画交易场所的形成。《东京梦华录》载,北宋都城“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9]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纸画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绝”,[10]“潘楼东去十字街……茶坊毎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11]相国寺每月开放五次万姓交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12]宋代经济发达,画市场亦极其兴盛,生活于宋代的人们,每日生活离不开艺术欣赏,绘画买卖交易频繁。如是可知宋代绘画的兴盛程度,与绘画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是任何朝代都难以比拟的。

二、宽松的政治氛围

结束了晚唐、五代长达七八十年战乱的北宋,统一了中国的汉族政权,创造了相对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使得经济迅速复苏,也为统治阶层收藏绘画提供了良好的社会保障。

宋代统治者对绘画艺术特别重视,并大力扶持。宋代宫廷沿袭唐代旧风,建国不久,宋太宗就开始大量收集古今名画,“又敕待诏高文进、黄居寀搜访民间图画”,之后的真宗、仁宗、神宗皆好鉴藏,内府所藏日富。赵佶在他登基前就已经开始收藏书画作品,继位后,集画比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

1.统治阶层对画院的重视

宋代帝王对书画艺术均有不同程度的偏爱,同时也更重视画院、画学的建设。宋代是宫廷画院的鼎盛时期,其体制健全,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对绘画艺术的繁荣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开国之初,宋太宗就设立了翰林图画院,广收西蜀、南唐及民间善画者入画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官方绘画创作机构。还有一部分画家,由于其高超的技艺,被从社会各个阶层发掘进画院。如画家高益,本是“于都市货药”者,被太宗近戚孙四皓荐入画院,随后,高益又推荐“架舟来京”、“货于天门之道”的市井画家燕文贵进入画院。另有如蔡润、陶裔等原为宫廷匠人,由于其技精艺巧,也被升格为御用画家。宋代画院的不拘一格,便使得其画家组成结构多元化,且来自社会中下层的画家数量也是史无前例,这亦是宋代风俗画如此兴盛的重要因素之一。

2.统治阶层对画学的重视

宋徽宗于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设立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宫廷绘画教育机构——画学。这所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宫廷绘画教育机构,有着完整健全的学制。画学的招生实行科举制度,宋代推行崇文抑武政策,大幅度增加取士名额,刺激鼓励寒衣庶民读书仕进。画学所招收的学生,无论士流、杂流,凡是经过太学法的考试,合格者都可入学。《宋史·选举志》云:“考画之等,以不仿前人,而物之情态形色俱若自然,笔韵高简为工。”“若自然”已成考画标准之一,在此标准下,人们自身的日常生活必然进入画家的视线,成为画家们画笔表现的题材。与唐代“工丽”的绘画艺术风格不同的是,宋代崇尚“高简”,这与当时宋代整个社会文化风格不无关系。画学生学成后被补入画院,增加了宋代画院的创作力量,画学的考试,亦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学画风气,考画学成为另一出仕途径。

3.统治阶层对画家的重视

“即以绘画言,历代帝室,奖励画道,优遇画工,莫宋若者”。[13]在宋代前,被视为工匠的御用画家,在宋代“凡以艺进者,虽服绯紫,不得佩鱼。政宣间,独许书画院出职人佩鱼,此异数也。又诸待诏每立班,则画院为首,书院次之,如琴阮、棋、玉、百工皆在下,又画院听诸生习学,凡系籍者,每有过犯,只许罚直,其罪重者,亦听奏裁。又他居工匠,日支钱谓之食钱,惟两局则谓之俸直,勘旁支给,不以众工待也”。[14]此时画工待遇,俨然朝廷官员,早已不同于昔日工匠矣。有了政治地位、经济基础,画院画家付出更多时间精力投身于绘画创作,对宋代艺术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上有所好,下必焉也”。统治阶层不仅促成了画院画家的成就,而且引导了整个民间乃至社会喜好绘画艺术的整体风气。上自宫廷、贵族、显宦,下至平民百姓,从宫廷装饰到茶馆酒肆的陈设,都离不开绘画作品。宋代甚至出现了专门用绘画等物品装饰室内的机构——四司六局。耐得翁《都城纪胜》(四司六局)载:“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当,凡事整齐,都下街市亦有之。常时人户,每遇礼席,以钱倩之,皆可办也。帐设司,专掌仰尘、缴壁、桌帏、搭席、帘幕、罘、屏风、绣额、书画、簇子之类。”就算买不起画的平民百姓,也可在需要时,于街市上的四司六局租到绘画作品,以满足其需要。

宋代统治阶层对绘画艺术的热情,促成了绘画于宋代的巨大成就。山水、花鸟兴盛,风俗人物异军突起,绘画各科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画院画家、文人画家、民间画工互相交流、竞争。绘画艺术的繁荣景象可见一斑,社会因素成为风俗画取得如此成就的坚实基础。

[1]何惠鉴.李成略传——李成与北宋山水画之主流.朵云.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4).

[2]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4.

[3][宋]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

[4][10][12][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三).

[5][6][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三).

[7][宋]邓椿.画继(卷六).

[8][宋]邓椿.画继(卷七).

[9][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11][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13]郑午昌编.中国画学全史.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200.

[14][宋]邓椿.画继(卷十).

猜你喜欢

画学画工画院
梁潮印风得意忘象篇
重拾画院的写意精神
主持人语
画学丛谈·花鸟画(下)
荣宝斋画院招生简章
从松年《颐园论画》看晚清画学之变
浙江画院建院35周年系列海报
THE WRITING ON THE WALLS
春睡画院教师美术作品欣赏
画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