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梦里葵花分外美——解读曹文轩的《青铜葵花》

2010-08-15陈金花

文教资料 2010年11期
关键词:蝗灾人性美风度

陈金花

(东营职业学院,山东 东营 257091)

《青铜葵花》延续了曹文轩小说一贯采用童年视角与乡村记忆的特点,以人民公社化时期纯朴、落后的农村景象为背景,描述了两个农家少年经受苦难的历程和各自显示的风度。七岁的孤女葵花被十一岁的哑巴男孩青铜一家收养,两个孩子从此成了兄妹相称的好朋友。他们遭遇过火灾、水灾、蝗灾的摧残,但却在苦难的折磨中傲然挺立。在贫穷但不乏快乐的日子里,他们一起生活,一起长大。五年后,葵花被召回城市,从此哑巴青铜常常遥望芦苇荡的尽头,遥望妹妹葵花所在的方向,在深切的思念中,青铜“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一声:葵——花!”小说中作者对美好人性、对苦难对真情的细腻描绘和咏叹,犹如一股温暖清澈的泉水,滋润并纯净着每一位读者的眼睛与心灵。

一、《青铜葵花》是一首人性美的赞歌

《青铜葵花》最先给人以触动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人性之美。小说中的人物是那么的质朴、善良、勤劳与坚强。主人公青铜,火灾使他不再说话,但他非常聪明、善良与坚强。青铜在沉默中无微不至地呵护着妹妹葵花,几乎为她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青铜的家穷,不能供两个孩子同时上学,为了能让葵花上学,青铜像是早就想好了,用表情、手势准确无误地告诉奶奶、爸爸和妈妈:“让妹妹上学。我不用上学。我上学也没有用。我要放牛。只有我能放牛。妹妹她小,她不会放牛。”他不但把自己梦寐已久的上学机会让给了非亲非故的葵花,而且自觉地承担起了护送葵花上下学的责任。为了让葵花照一张相,青铜在寒冷的冬天里每天背着十几双芦花鞋到镇上卖,即使被寒风吹得瑟瑟发抖,也毫无怨言。为了多攒一些钱,他卖掉了自己脚上的一双新芦花鞋,在漫天飞舞的大雪天,从一尺厚的雪地里赤脚跑回家。为了让葵花看马戏,青铜不惜与人打架,流着鼻血扛着妹妹看马戏,在又闷又热的人群中苦苦支撑。葵花看守茨菰田,茨菰却被嘎鱼家的鸭子吃掉了,青铜宁愿挨爸爸打,把责任揽到自己身上。芦苇荡中,葵花走丢了,青铜为寻找葵花急得快要疯了。为了让葵花吃到一点荤腥,青铜忍饥为妹妹打野鸭。葵花孤身一人离家去江南捡银杏,为等妹妹安全回家,青铜每天夜里提着灯笼守候在油麻地的大桥上,“那只纸灯笼,亮在路上,亮在水上,也亮在油麻地人的心上……”

小说的另一主人公葵花,三岁丧母,从小和爸爸相依为命。可是在她七岁的一天却突然得到了爸爸死亡的消息,那天爸爸落水了,很多人都在水底搜寻落水者,葵花一眼就看到了水面上漂动的画稿,她知道那是爸爸的画,落水的一定是爸爸,于是她号啕大哭,不过最终她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和青铜一起面对美好的世界。葵花乖巧可爱,听哥哥的话,在青铜一家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得非常优秀。她非常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努力地学习,放学后教青铜认字。知道家里经济困难,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她宁愿辍学,故意考低分。为了给奶奶凑钱治病,葵花跟随大人们到江南去捡银杏,她只挣到些面值很小的票子,却以为“挣了很多很多的钱!”她还不懂得金钱的价值,她只懂得爱的责任……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表达着葵花对青铜一家的感激与深深的爱。

最让人感动的是青铜的奶奶、爸爸和妈妈。爸爸宽厚,妈妈温柔,奶奶德高望重,他们都那么的朴实、淳厚和正直。他们家是村里最穷的,在自己一家人生活非常拮据的时候,他们坚定地收养了葵花。生活虽然艰苦,但他们仍然从牙缝中积攒出一点供孩子上学的费用,但是学费只够一个人的,一家人又陷入了一次抉择,但是,他们还是又一次把机会送给了幸运的葵花。在无情的岁月里,青铜一家人齐心协力,为抚养葵花费尽了心血。他们一家人和睦相处,尽管穷,却是大麦地村最幸福的一家人。每次当这个家庭如一艘小船遭遇风浪陷入困境时,作为 “船长”的奶奶很快一次次地给大家指明前进的方向,鼓起生活的信心,从遭遇洪水到重建家园,从三月蝗灾到忍饥挨饿,奶奶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多次偷偷地变卖伴随自己一生的心爱首饰,为家人带来生存的希望。奶奶就像家中那头辛辛苦苦、任劳任怨的老牛,在家庭和青铜最需要帮助时,总能显示出自己的灵性来;当家庭走出困境后,奶奶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一样走完了生命的历程,悄悄离开了她心爱的家人。

小说最后写道:“在水帘下往大草垛跑动的分明就是葵花,青铜无声无息地躺在地上。不知过了多久,他醒来了,他张开嘴巴,用尽平生力气,大喊一声:葵——花!”至此,作者将人间真情渲染到了及至。当葵花被迫回城后,青铜一连几天坐在大草垛上发呆,恍惚中他看见葵花向自己跑来,他用尽全身的力气,喊出了妹妹的名字。出于对妹妹葵花深深的爱与思念,哑巴青铜竟然奇迹般地会开口说话了。

都说血浓于水,但比血更浓的东西是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感情,那是从心底流露出的最真挚的感情,没有利益可图,只有单纯的爱。《青铜葵花》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纯净的人性美,这不仅仅是对人性美的讴歌,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更是对人性美的一种召唤。

二、《青铜葵花》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悲剧快感

《青铜葵花》最震撼人心的是它带给人们的悲剧快感。小说里几乎没有关于欢乐的描写,取而代之的是苦难,翻开目录,几乎每一个章节都蕴含着灾难。主人公青铜与葵花都经历了人间最不幸的遭遇:先说青铜,一场大火使年幼的青铜变成了哑巴。一场特大水灾又使青铜一家失去了赖以安身的房屋,没有了住房,年仅十二岁的青铜只好跟着爸爸去海边割草盖房。一场罕见的蝗灾使大麦地人陷于饥饿的困境,更让青铜一家雪上加霜。蝗灾后青铜家揭不开锅,兄妹俩只得吃野菜,嚼芦根,打来野鸭又被嘎鱼一家冤枉是小偷……再说葵花,葵花三岁失去母亲,七岁时湍急的水流又夺去了她父亲的生命,她成了孤儿。干校的人无法照顾葵花,在老槐树下,可怜的葵花等了一天才终于被贫穷的青铜一家领养……两个年幼的孩子都经受了人间的大苦大难。

小说中描写苦难的事件还有很多:村里穷得家家户户几乎都不可能多出一个人的口粮。为看一场电影要赶到别的村子,甚至受别人的欺负。照片不是人人能拍,时时能拍,青铜一家要拍一张照片必须赶做一个冬天的芦花鞋,青铜要在冰天雪地的桥头迎风卖鞋。许多家庭的孩子大都没有新衣服穿,没有足够的油灯照明……

但是人的坚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又让这些灾难显得微不足道。在大苦大难面前,青铜没有退缩,不聋却哑的残疾,更磨练了他正直善良、坚韧刚强、天真坦荡的品性。大年初一,为让葵花能够戴上银项链上台报幕,贫穷的青铜用屋檐上的冰凌做了一串冰项链,“那一刻,时间停止了流淌”,葵花泪眼朦胧,天地都为之动容。为了让葵花晚上可以写作业,青铜宁愿自己的头是个鸟窝,捉萤火虫做南瓜花灯,那十盏南瓜花灯,凝聚了青铜的智慧与真爱,照亮了葵花幸福的童年。奶奶为了省下一个人的口粮,也为了给两个孩子添身新棉衣,老大年纪还去远方的妹妹那儿帮人摘棉花。一场狂风暴雨来临后,人们必须自己去砍一捆一捆的金茅草盖房,嘴里说的是“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继续不停歇地忙碌着。三月蝗灾到来后,家里的米要一粒一粒数着下锅,到最后只能靠挖芦根充饥,可是他们谁也“不说饿”。在饥荒最危急时,村长集合村民高唱雄壮的歌,号召大家“把腰杆挺直,挺成一棵树!”这是小说中最有力量的一句话,堪称小说的脊梁,这一场景显示的不仅仅是个人,而且是整个民族对待苦难应有的强劲风度。

好些时候,“我们忽视了苦难的必然性,忽视了苦难对于我们生命的价值,忽视了我们在面对苦难时的风度,忽视了我们对苦难的哲理性的理解,因此,当苦难来临时,我们只能毫无风度地叫苦连天、手足无措、不堪一击”。[1]这本小说的意义让我们,特别是让青少年明白,面对痛苦时要有一种风度,“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就像美丽的宝石必经熔岩的冶炼与物质的爆炸一样”。[2]只有这样才可能体味到一种至上的幸福,就如同大麦地人、如同青铜一家人一样。其实,“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待痛苦的风度,长大后才可能是一个强者”。[3]在享乐主义泛滥的今天,《青铜葵花》“无疑是另一种声音。它进行的是一种逆向的思考。它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肯定,也是对苦难与痛苦的诠释”。[4]

《青铜葵花》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悲剧快感,但这种悲剧快感要比喜剧快感深刻得多、重要得多、有意义得多。“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苦难的历史,而且这个历史还将继续延伸下去。我们需要的是面对苦难时那种处变不惊的优雅风度”。[5]作者是要在苦难中表现一种人性美和人们对抗灾难、战胜灾难的精神,因为,这是一种永恒的美丽。

[1][2][3][4][5]《青铜葵花》代后记.

猜你喜欢

蝗灾人性美风度
危害中国农业几千年的蝗灾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趙孟頫:一笔一划尽风度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意大利撒丁岛遇严重蝗灾两千多公顷农田被毁
风度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死亡压力下的尊严和风度
风度之美
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的蝗灾与社会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