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与重建
——造型与视觉艺术设计思维规律探究

2010-09-20张春宜

文教资料 2010年11期
关键词:解构形体物体

张春宜

(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河南洛阳471900)

解构与重建
——造型与视觉艺术设计思维规律探究

张春宜

(河南省洛阳经济学校,河南洛阳471900)

随着认识的提高,为解决艺术设计专业日益暴露出来的设计创意能力与艺术表现力薄弱的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和提倡基础造型能力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本文从分析造型活动规律和设计艺术思维规律出发,探究造型能力与设计艺术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造型视觉艺术设计思维规律

在计算机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设计者不需要动手绘制,只需找来一些图片和其它资料进行一定的处理即可完成一件电脑设计作品。既然如此,造型能力还有其价值吗?事实上,环艺、包装、动画等类别的设计,没有造型能力就无法进行三维建模和效果图的绘制。即便是平面设计领域,仍然需要对图像进行统一化处理,离不开对形象造型的把握。造型能力不仅有助于设计作品的制作,更重要的是对形成设计构思的思维启发。造型能力是艺术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造型能力,任何好的设计作品都不可能被“预想”出来,即使完成作品也是苍白空洞、缺乏生命力的,成为一大堆杂乱“零件”的拼凑或拙劣的模仿。那么究竟什么是造型能力?造型能力又是如何影响艺术设计创作的?我以为,应该从大脑对“形体”的认知过程入手,了解造型活动的本质,进而把握艺术设计活动的思维规律。

一、造型的理解

(一)什么是形体知觉

造型活动主要通过观察客观物体并将之再现出来,这一过程就是形体知觉的过程。形体知觉是“知觉”的一个方面,是以视觉感觉为主对客观物体形象产生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进一步考虑,形体知觉又可以分为“形”知觉和“体”知觉。“形”知觉主要是对物体外型的感知——图形知觉;“体”知觉主要在图形知觉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物体的内部结构关系,产生三维立体的知觉。通过“形”知觉和“体”知觉,人们在大脑中形成完整的物体形体知觉。如果将这个大脑的“产物”通过绘画、雕塑等手段再现出来,即称之谓“造型”。那么,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大脑是如何完成这一活动的?

(二)从整体到细节——形体知觉的产生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在我们研究细节和结构以前,首先对事物的整体外形有所认识”。事实上,在心理学术语中,gestalt(格式塔)的含意与“整个”、“整体”同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头脑不间断地组成整体的形,几乎一刻也不停。例如,在读这段文字时,你总是观察整个句子,而不会一笔一画拆开来看。当我们观察陌生事物时,也总是竭力想判别出它们的形态和含意,倾向于把它们连贯起来,看作整体的“形状”,然后开始寻找细节,感受各个组成部分,再在大脑组合形成完整的印象,这样反复多次就产生了形体知觉。

二、从“解构”到“搭建”——造型活动的全部

观察物体时我们是从整体到细节得到形体知觉,而造型的过程恰恰相反,是从细节到整体的“搭建”。当我们试图用绘画、雕塑或其它的手段再现形体的时候,会发现它远非观察时那么简单了。因为大脑形成的形体知觉是不够完善的,缺乏很多的细节,只靠整体的印象是无法完整而准确地再现出来。这可能需要我们重新观察和认识事物,再从细节开始,探察各个部分的连接、生长关系,甚至包括我们看不到的“内部”——实际上这部分对形体的把握更为重要。那么具体来讲,科学地观察是如何进行的呢?

(一)解构对象——科学的观察

“疱丁解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准确了解事物,你需要用“手术刀”精确地“解剖”对象,得到有用的细节。

1.图形的认知——形体知觉的基础

观察对象时,我们首先会把事物和周围环境分离开(什么是野兔,什么则仅仅是道路),在感觉过程中,这叫组织“形象/背景”关系。形象在感觉上是“明亮的”,它看起来更为强烈,像是从背景中突出来;背景则似乎落在形象的后面,而且总是连绵不绝的——意味着这一时刻形象有着固定的含意,而背景相对来说没有含意,或者说被忽略掉了。在这种形象与背景的交替作用下,形象的轮廓就显现出来,产生出形状的感觉——图形认知。例如:皮球是圆的,电视机是方的,等等。自然界本不存在形象/背景的关系,而是大脑的选择、组织的结果。在这个场合下是形象,可能到了另一个场合也许便成了背景。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形象,只要我们开始观察它们,而同时,其他的未经注意的一切都一下子陷入了背景。因此,通过练习观察,我们能把需要的形象准确地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作为造型描绘的基础。

2.形体与结构的认知——形体知觉的深入

然而,仅仅靠图形的形状认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进一步深入观察事物,了解它们的形体与结构。(1)形体是体现物体存在与空间的立体性质的造型因素。在这里,形体包括物体的“形”——形状信息和“体”——体积信息。除了上面提到形状因素外,形体更强调体积感的把握。通过图一可以看到,立方体的体积感主要是依靠三个依附于它的外表的“体面”相互衔接、组合而产生的,也就是说,由不同的“形”连接而形成“体”。反过来,如果我们把这三个面拆分开来,其体积感甚至形状会立刻消失。由此可以看到,造型的过程正是将若干的体面正确连接、组合起来,保证形体的连贯性和体积感。(2)结构主要指存在于物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构成关系。结构从内部决定了外在的形体,形体是结构的外在表现。因此,在造型中必须认真研究对象的内部结构,准确把握其形体特征与体面关系。

图一

(二)搭建形象——造型表现的艺术手法

充分认识了形体的构造和表现规律后,如何进行再现呢?是否要将观察和理解到的所有细节都表现出来呢?当然不是,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说道:“艺术应当力求的是对象的某些东西而非全部……那是‘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与相互依赖’。”造型表现的细节不是形体的全部,必须进行艺术的取舍处理。齐白石也说:“不似为欺世,太似为俗媚,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里的“似与不似”强调的是造型时合理的艺术加工变形,是由开始的“似”逐渐过渡到“似”与“不似”之间。总体来说,造型活动的本质就是从解构对象到搭建形象,从局部到整体再现的过程。

三、重建与加工——设计艺术活动分析

(一)设计艺术造型特点分析

前面提到,当我们观察新事物时,总是竭力想判别出它们的形态和含意,对于艺术作品的观察也是一样。当我们看到一幅画时,总会努力寻求画面形象背后所隐含的寓意,在我们的知识经验的帮助下找到契合和共鸣,这个过程是一个精神探索和享受的过程。因此,我们总是不希望欣赏那些太简单、太老套的作品而失去这种精神探索的“刺激”。真正伟大的艺术作品在于,它能提供足够的刺激,让你产生一些零碎的结论,但又不足以一目了然,下结论就走,观众能够不断地体会到闪烁着的新的含意。例如《蒙娜丽莎》的神秘微笑提供给我们的思考。

相比传统艺术作品而言,广告及其它设计艺术作品则不同。因为它们的目的不一样。它们是为了吸引你而设计的——使你立即明白它的含意,达到宣传和诉求的目的。这决定了这种艺术能产生“即时结论”——短时间内必须对它的含意一目了然。德国美学家本雅明将这种艺术称之谓“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他认为,传统“有韵味”的艺术作品在现代工业社会下被机械复制艺术品替代,由艺术的膜拜价值转向展示价值,由艺术的凝神专注式转向消遣性接受。因此,现代设计艺术表现出的占主导地位的“展示”价值,决定了设计艺术的造型具有商业化的世俗特点,强调流行元素,是经过精心重建与加工而设计出来“人工合成”形象。

(二)造型能力在设计活动中的表现

运用造型能力进行作品构思和制作,是设计艺术对造型的根本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能力:形象记忆力、空间想象力、理性思维力和手绘能力。

设计创意活动首先要在脑中产生一个大致“形象”的构想,它是依靠形象记忆力搜索头脑中长期积累的形体记忆而产生出来。在形象具体化过程中,又依赖空间想象力来把握形象的三维结构,若要进一步完善画面形象,则需要运用理性思维力进行形象的重建与加工。要培养良好的形象记忆力和空间想象力,主要方法是通过绘画练习。在画的过程中,手、眼、脑共同参与,同步协作,长期练习下来,就锻炼了形象记忆力和空间想象力,这就是手绘能力。艺术设计所表现出是经过人工改造的形象,并不直接来自现实场景。有了基本的形象记忆和空间想象力,就可以运用理性思维对构思的初步形象进行重建和加工,塑造出作品所需的最终形象来。

四、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造型能力与设计艺术活动是紧密关联的,离开了造型能力,一切设计艺术都无从谈起。在“解构”与“搭建”的过程中,我们完成了一系列造型活动和艺术设计创作活动。只要遵循这一规律,灵活加以运用,就能够从认知的世界走向自由设计的王国。

[1]卡洛琳·M.布鲁墨.视觉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8.

[2]魏诗国.素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8.

[3]朱立元.西方美学名著提要[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0.

[4]丹纳.艺术哲学[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4,5.

猜你喜欢

解构形体物体
解构“剧本杀”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西夏文形体研究述略
鸡霉形体
早期形体训练对产妇产后形体恢复的积极效果
悬浮的鸡蛋
形体与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