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字源识字法浅谈
2010-09-03李静
李 静
(聊城大学 文学院,山东 聊城 252000)
张庆认为,“字源识字”就是通过追溯汉字的本源,分析汉字的结构,利用汉字的构字理据识记汉字的方法。我国东汉文字学家许慎的《说文解字》为人们利用字源识字提供了权威性的依据。特别到了清代,出现了大量以《说文》为中心的识字蒙学课本,如刘庠的《说文蒙求》,蒯光典的《说文蒙求广义》,李天根的《说文部首韵语》,冯桂芬的《说文部首歌》,等等。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推清代王筠专为蒙童编写的字源识字课本《文字蒙求》。近代学者章太炎、陈独秀、傅东华等也曾积极倡导字源识字。
当代字源识字是以文字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汉字的字形为核心,利用汉字构形分析,通过汉字的原生图片和文字演变过程追溯汉字本源,以图建立现代汉字与其原生语境的联系,帮助学生从汉字本源出发理解汉字的构造和意义的学习方式。
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上册《小鹰学飞》一文的“鼓”字时,常见的教学法是“加一加”:十+豆+十+又,然后,提醒学生:左上是个“士”,别写成“土”。这显然是把汉字教学简单定位为“认字”教学,为识字而识字。有的编故事字谜:袋子里有十颗豆子,又装了十颗豆子,把袋子撑得鼓鼓的。还有的编成顺口溜:左边十个豆,组合是大鼓;支是手持槌,正在敲大鼓。这两种方法都具有趣味性,并注意将字音、字形结合一定的语义来理解记忆。但是以上识字法均存在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对于“鼓”字里面为何左上写做“士”,为何含有“豆”字部件?令人费解。学生在掌握字形时出错也就在所难免:有的左上写成“土”,有的写成“十”……而且,对于字义的理解也是比较片面的。而采用字源识字法则可以合理、准确、快捷地解决以上问题。在教学时,可以依次出示图片:
(资料来源:字源识字资源与学习平台,http://ziyuan.swu.edu.cn:82/index.php,2009-10-2)图一
先指导学生看懂图义,“鼓”字是与人手持鼓槌敲鼓有关。再对照字形,分别了解左右两部分相对应的字形与字义。古文字的“鼓”字,左边上部是装饰鼓的缨子,中间是鼓面,下部是承鼓的支架。右边是手持鼓槌的手,像人手持鼓槌敲击鼓面的形状。其本义为持槌击鼓。通过观察比较,教师的适当讲解,也就不难理解:“鼓”字左面的部件“壴”读作:zhù,是指上有装饰物下有支架的鼓的象形而已。与所谓的“豆子”毫无关系。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造字时是多么的富有智慧。不仅考虑到了鼓的形状、使用,而且将它的作用也暗含其中。“鼓”可以作名词,专指鼓类乐器,如“架子鼓、腰鼓、京韵大鼓”等乐器;可以作动词,如“鼓掌、鼓风”,还引申为振动、振作、激励等义,如“鼓励、鼓舞、鼓足干劲”等;“鼓”字作形容词,常用来形容饱满凸起的样子。如前面的故事字谜:袋子里有十颗豆子,又装了十颗豆子,把袋子撑得鼓鼓的。如此,采用字源识字法,可以使学生对于“鼓”字每部分构造的来历有明确的认识,同时,对其字义的理解也更为全面,对于文中的“鼓起劲”一词更易于理解,进而也为下一步的应用直接打下良好的基础。
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信息是汉民族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厚积淀。采用字源识字法还可以充分挖掘汉字文化的丰富营养,以实现汉字教学文化传承、审美功能、发展思维、培养爱国情操等功能。如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识字2》,教学“炮”字时,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比如看电视,放鞭炮,就不难理解“炮”的字义。这时,可先出示一组象棋,请学生观察思考:里面的“炮”有的写作“砲”(图二),这是为什么呢?
图二
图三
经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再加上教师进一步结合相关图片(图三)的补充讲解,了解象棋中的“炮”,原字为“砲”,是以木头制成的一种发射石头的兵器,称“抛石机”。这种兵器始于先秦。火药发明后,始有火炮。宋代以后,火炮渐起,砲石渐废。由此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的炮最早是用机械发射石头的,而且可以了解我国古代发明的发展历程,更可以结合《识字2》的特定背景——国庆大典阅兵仪式上,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我国自行研设的“迫击炮、突击炮、榴弹炮、火箭炮”等,展示了我国军事力量的发展,扬我国威。这样,通过对于“炮”字的学习,学生从一个侧面既能了解我国军事的发展历程,又会不由地产生民族自豪感。这难道不就是在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吗?
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采取字源识字法,一方面可以提高汉字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可以挖掘汉字的文化基因。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有关汉字起源、汉字的结构等科学知识的同时,在“观察—想象”的过程中,应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并进行审美教育和民族文化熏陶,从而达到充分发挥汉字文化功能的目的。因此,有必要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采取字源识字法来提高我们识字教学的水平和质量。
[1]涂涛.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字源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4,8:62-65.
[2]涂涛.原生语境再现:多媒体字源识字教学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6,(11):52-54.
[3]张庆,朱家珑.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4]张庆.张庆文集[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