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010-08-15胡维友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双元制职业院校理论

胡维友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胡维友

(安徽新闻出版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为德国二战后高速的经济发展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我校借助于中德两国政府在印刷包装领域职教合作的机会,探索德式职教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之路。在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变革、教育评价体系革新等方面全方位展开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效,培养出一批批印刷包装领域急需的高技能人才。

双元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基本培养方式的合成系统,通过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可以构建出多种不同的培养模式[1](P68)。它关系到“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等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严重制约着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这一点在高职教育中尤为突出。因此,在前不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中首次将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放到改革的第一章,目的是想突出人才培养作为一个体制性的问题来解决,从而带动整个的教育体制改革。

目前国际上流行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美加等国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意为“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模式、澳洲的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意为“技术和继续教育学院”)模式[2]。概括地说,这三种模式都重视实践教学,企业、学校均参与教学过程,且校企之间均存在良好地沟通基础。我院从1998年开始在中德职教合作的基础上在印刷职业教育领域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目的是希望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适合印刷包装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德式“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涵义诠释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双元”其中“一元”指职业学校,另“一元”指企业,即职业教育在企业和职业学校平行进行,受教育者在学校学习文化和基础技术理论,学习时间约占整个学制的30-40%;在企业内如生产岗位、培训中心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时间约占整个学制的60-70%。这一模式将企业与学校、理论和实践、知识和技能、动脑与动手、教育与就业、专业和职业紧密地结合了起来,大大缩短了毕业学生进入企业的“磨合期”。两元结合完成职业教育任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由此引申出“双元制”的如下特征:

(1)两种指导文件:培训章程[3](P546)和理论教学大纲

“双元制”模式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院校执行的教学计划;二是企业执行的培训章程(亦称培训条例)。培训章程是由联邦教育与科学部制定的,以立法的形式公布的,要求全国承担相关职业培训的企业必须严格遵守,否则,将受到联邦《职业教育法》相应的处罚。理论教学大纲则是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制定的,按教学范围、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时间安排等内容编写,职业院校需根据各州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组织教学,但职业院校可以根据行业发展以及教学规律适当调整教学计划,这一教学计划受到各个联邦州《学校法》、《学校义务教育法》的保护。

(2)两种教材: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

为保证技能培训的统一标准和质量,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出版了各个行业的实训教材,各个企业根据培训章程,借助于培训教材科学地、系统地开展技能训练;而理论教学的教材则无全国统一的出版物,主要是理论教师的课堂讲义,通常要求理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学讲义不断更新以跟上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鉴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一般理论课程以“够用、实用”为度。

(3)两类教师: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

在德国职业院校实施理论教学,向学生传授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的师资称为理论教师或院校教师。在企业实施实践培训,向学徒传授实用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师资称为实训教师或企业培训指导人员。

(4)两种身份:学生和学徒

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具有双重身份,即企业的学徒和院校的学生。适龄青年如果想要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首先必须寻找愿意提供职业培训的企业,获得具体的职业培训岗位,并同培训企业签订职业培训合同,这时适龄青年的身份为企业的学徒。接下来可以寻找对口的职业院校,进入职业院校就读后,获得职业院校学生的身份。这也意味着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对象拥有双重的权利和义务,受到联邦法律保障。

(5)两类考试:资格考试和技能考试

受教育者经过三年或三年半培训,最后参加由工商及手工业协会统一命题的毕业考试,成绩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同时受教育者需参加行业协会组织进行技能考试,成绩合格颁发培训证书、技工考试合格职业资格证书。

2 中德职业教育运行环境之分析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进德国“双元制”模式,率先在工业发达地区进行试点,随后“双元制”教育模式又被列入国家级“八五”课题进行研究。经过多年实践,均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双元制”,原因在于中德两国职业运行环境存在差异。

(1)历史、文化背景存在差异

“双元制”职业教育根植于德国的历史与社会文化中,德国具有师傅带徒弟的历史传统和经济自由观的社会文化背景,并且德意志民族一直以来都具有重视技术和实践、崇尚技艺而不鄙薄职业教育优良传统[4]。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是出于对某一职业的认知和热爱。而中国文化从总体上来讲是伦理型文化,长期以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形成了重经典、轻技术的局面,到目前为止,很多学生及学生家长仍然从根本上排斥职业教育,这严重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发展。

(2)职业教育法律环境之差异

德国“双元制”之所以能够顺利实施,其首要根源在于具有法律基础。在德国以法律形式完善了职业教育的管理和运行,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联邦政府和联邦州采用立法的形式保证职业教育的实施,同时建立有职业教育实施监督系统。虽说我国《职业教育法》已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但高职院校在具体的动作与管理中还存在很多法律空白。

(3)职业教育办学主体之差异

“双元制”教育的特点是以企业为核心,企业是“双元制”教育的主体,承担了从招生到毕业以及具体教育各个环节的主要任务。“双元制”教育的管理部门和考核主体都是行业协会,教育的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和参与企业,企业之所以愿意投资职业教育是基于两方面因素,其一,国家减免税收;其二,获得了稳固的人力资源支撑。而在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是职业院校,管理部门是上级行政部门,考核主体是职业院校,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是政府和职业院校,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意识不浓。《职业教育法》中并没有确定企业和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力和义务,企业也没有一套完整的培训方案。

(4)教学理念之差异

德国把“实践为导向”作为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突出强调职业从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结构方面,突出实践课程的比重与地位,坚持让学生亲眼看、亲手做、亲身体验,最终掌握理论知识,获得实践技能。而我国教学方法通常是从抽象概念出发,先理论后实践,由于条件的限制,有的职业教育在校期间就没有实践教学环节,职业教育模式或多或少地带有普通教育的痕迹,职业院校和市场需求脱节,培养出来的学生需较长时间的二次培训才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5)师资队伍之差异

德国“双元制”教学中,理论课教师必须大学毕业,且接受过一定的专业教育与师范训练,掌握教育理论;实践教师必须是掌握教育理论的技术专家,教师必须具备五年的职业实践经验,至少有三年在企业工作经历。在德国所有教师必须通过规定的资格考试,这样既保证了师资质量,也保证了职业教育的质量。在我国高职院校的许多教师还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而企业培训的师傅既要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技能和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又要具有一定的企业理论和职业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只有企业的技术骨干才具备这些素质,抽调技术骨干充当培训师傅,在我国显然是不现实的。

3 本土化“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尽管双元制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中德两国国情存在很大差异,在引进过程中,不能全盘照搬。只有掌握住“双元制”模式的根本内涵,才有可能将“双元制”引入中国生根发芽。我院在中德两国专家的帮助下,通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双元制”模式的根本内涵与精髓是创造一切条件,让学生在企业的氛围中成长;唯一宗旨是让学生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成为真正适合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工人[5]。

(1)探索并实践了办学主体的“双元”

学院按照德国“双元制”教育运作机制和印刷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和印刷工种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开创了由学院和企业(实习工厂、校外实习基地)联合培养的职教样式。学校的重点是学生管理、专业理论知识的传授、人文知识教育。企业的重点是通过实干传授专业技能,培养职业有关的行为能力和社会能力,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准备等。为此,学院专门成立“印刷技术专业教学委员会”,负责人才规格研究、专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内容选取等。在理论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性;在实践教学中以实践活动的内在逻辑为依据来选择和组合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技能操作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期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实训教学环境相融合,“讲”、“练”真实结合,实习、实训教学环境中“训”、“导”真实结合。专业教学委员会通常由企业专家、德方专家、印刷协会代表以及校内专业带头人等组成。学生第一年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理论;第二年采取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第三年主要在企业生产岗位实习。整个过程中学校和企业的时间分配之比为1:2。

学院成立专门的“培训委员会”和“考试委员会”,以确保按照相当于德国“双元制”系统培养学生。培训委员会由学院实训中心、企业代表和校内专业带头人等组成;考试委员会由印刷协会代表、企业代表以及职业技能鉴定专家组成。学生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委员会考核,成绩合格,可以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证书。

(2)探索并实践了教学场所的“双元”

由于中国绝大多数企业不愿接受职业院校学生实习,认为接纳学生实习只会带来更高的生产成本和更大的安全隐患。长期以来,为了解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学院利用中德合作项目优势建立了一个设备总价值达2249万元的实训中心和设备总价值达7000多万元的实习工厂,引进印前、印刷、包装以及印后加工实习设备80多台(套),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生产实习需求。此外,学院也深知仅仅依靠学院力量无法满足印刷复制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和日益增长的学生实习的需要。近几年来,学院在产学合作中本着“合作共建、互利互惠”的原则与60多家相关企业和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建立了一批人才校外实训教学基地,这些基地已成为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实训、提高实践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3)探索并实践了教学师资的“双元”

“双元制”模式需要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与之相匹配,我院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着重强调两个方面:其一、专兼结合,以专为主。对于理论课程和校内实训课程教学主要由学校教师来承担,专业实践教学主要以企业兼职教师来承担。对于校内教师则强调“双师”素质培养,要求所有专业课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丰富的实际经验,又要有较高的教学能力,规定专业教师必须具有两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其二、专兼教师信息交流机制,在双元制教育中理论教师和实践教师、理论教师之间以及实践教师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度,只有师资之间相互沟通,紧密配合,才能真正形成合力,在深广度上作用于学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

(4)探索并实践了教学评价的“双元”

教学评价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包括对教师评价和对学生评价两部分。对学生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本人、同学和老师,评价内容分为两部分:理论学习评价和技能学习评价。理论学习评价包括四个方面:考试成绩、平时作业、学习态度、社会行为等;技能学习评价包括工作质量、工作速度、专业知识、培训态度、文明生产、社会行为、安全生产和培训内容记录等八个方面。这种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发展情况作出评价,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过程考评与结果考评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主体与客体相结合,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对于教师评价的主体包括学生、同事、督导专家、系部综合,学院按照一定权重对教师教学行为进行综合评估,学院将评估结果反馈给教师,并对教师提出要求,促进教师进一步业务提升。

4 实践“双元制”的几点思考

(1)关于“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主体问题

“双元制”模式的核心是校企联合参与人才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需求零距离对接,凡从事职业教育都可以借鉴这一模式。事实也证明,国内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取得成效的既有中职学校,也有高职学校。应用型本科教育也是我国高职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双元制”模式同样具有推广意义。印刷包装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应用型行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技能型、技术应用型等方面。目前,国内开设有印刷包装专业的本科院校有48所,高职专科院校有106所,在这些院校中除了极少数研究型大学以外,“双元制”模式都具有现实意义。

(2)关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

企业是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最大需求方,院校离开企业培养学生,那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企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具有最大的发言权,同时企业也是职业教育的最大受益者。对技能人才培养责无旁贷,如何提高认识并积极参与技能人才的培养是摆在全社会人们面前的难题。因此,国家须尽快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法规,对企业承担提供培训岗位的义务,要作出硬性的法律规定。

(3)关于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双元制”体制把教师分成三个部分:理论教师、实训教师和企业培训师傅。建立适应“双元制”模式的师资队伍要求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完善相关人事制度,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兼职教师。

(4)关于教学制度和规范的建设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在教学理论研究、计划方案设计、制度化建设方面基础比较薄弱,创新有余而稳定不足,要加快建设符合“双元制”体系要求的教学制度,提高实施手段的规范性。

总之,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要把握“双元制”的精髓和存在的背景,同时要考虑到我国现实国情,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1]武汉工学院黄石分院.高等专科人才培养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缪宁陵,宋建军.国外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职教论坛,2004,(36):62-64.

[3]Helmut Kipphan.Handbook of Print Media[M].Berlin, Heidelberg:Sp ringer,2004.

[4]周丽华,李守福.企业自主与国家调控——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社会文化及制度基础解析[J].比较教育研究, 2004,(10):54-58.

[5]朱建清,周新源.“双元制”教育模式创新样式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9):59-60.

Training Mode and Practice of Localized“Dual System”

HU Wei-you

(Anhui Publishing Technical College,Hefei230601,China)

“Dual system”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also the“secret weapon”for creation of Germany“economic miracle”after World War II.It contribute inestimably to the German high-spee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fter World War II.By viture of the cooperation in the field of printing and packaging,our school and German governments take this opportunities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erman localization pattern in the way in China.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s in the professional system has been set up.At the same time double-qualified teaching staff,teaching methods reform,education reform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ystem have achieved encouraging results.And cultivate a lot of professionals which was needed in the field of printing and packaging.

dual system;vocational education;personnel training mode

C962

A

1009-9735(2010)02-0060-04

2010-03-08

安徽省省级一般教研项目“‘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印刷职业教育领域中的创新与实践”(jy2008616)。

胡维友(1974-),男,安徽桐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印刷技术、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双元制职业院校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