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报刊三大支柱原则与词义颠覆现象探析
2010-08-15葛瑞彩刘著妍
葛瑞彩,刘著妍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英语报刊三大支柱原则与词义颠覆现象探析
葛瑞彩,刘著妍
(天津大学,天津 300072)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英语报刊语言将传播者与读者联系在了一起。语言通常由词汇负载,词汇特色最能反映报刊语言的独特性。报刊词汇发生变异的现象尤为普遍。本文将通过指导报刊语言使用的上述三大支柱原则,探讨英语报刊中词义彻底颠覆这种特殊的词汇变异现象。作者旨在借助这个研究,寻求词汇理解、研究的新视角。
英语报刊;词义颠覆;经济性原则;一致性原则;表达有效性原则
引言
报刊英语作为一种实用文体,具有大众性、节俭性、趣味性以及时效性等特点,是独树一帜的英语。借助它我们可以了解世界、获取信息。但是由于报刊具有明显的时效性,所以其语言必须经济达意;为使表达生动具体,报刊语言多使用比喻修辞;再者报刊为吸引读者眼球,倾向于使用新奇的词汇。因此,词汇发生变异就在所难免。另外,词汇的变异方式诸多,本文主要来探讨其中一种特殊的词汇变异,即词汇意义的彻底颠覆,而这种现象却鲜受人们的重视。
词义颠覆现象是指词汇的意义脱离了原来的传统词义,产生一个临时变体。词义的演变过程往往不是朝着一个单一的方向发展,也不是以一种单一的方式变化,而往往是辐射型变化交织着呈连锁型变化,而连锁型变化又交叉着辐射型变化[1]。这就像仙人掌的模型一样,词义的变化像仙人掌的叶茎,它们一层一层地拓展,越是靠外的部分与主根的关系越疏远。词义颠覆就是一种极端疏远的关系。
本文作者旨在通过运用报刊语言使用所遵循的三种支柱原则来分析这种词义颠覆现象,并通过揭示此现象产生的机制,为广大报刊读者提供词汇理解的新视角,从而提高外语学习水平。
1 报刊的经济性原则与实例解析
报刊的经济性原则
对于人类来说,追求经济是我们一直努力的方向,那么何为经济原则呢?著名的语言学家Leech认为,当我们接触的信息在形式上简洁精练而在意义上却完整无损时,编码和解码的过程都将既省时又省力,这一现象就可以被称之为经济原则 (Economy Principle)[2]。
事实上,由于报刊对时间极为敏感,所以经济原则同样可以转嫁到它的语言表达上。即报刊语言的经济性永远会受强光照射。我们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Agriculture Secretary Mike Johanns recently told reporters,“It would be almost biblical to think thatwewould be protected.”[3]
——Time/March 15th/2006
这是摘自美国时代周刊上的一则标题为“禽流感”一文中的句子,其中单词‘biblical’的词义发生了彻底改变,它本来的意思是“圣经的,圣经上的”,但是在这里如果我们仍然不假思索地将其翻译成“圣经的,圣经上的”,就会使人产生疑惑。实际上,‘biblical’在此意义颠覆为“希望的,盼望的”。那么导致词义颠覆的缘由何在呢?
实际上,报刊英语的语言独具特色,其中一个就是它的语言经济性原则,也就是说报刊语言必须具备经济性功能。另外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也是经济的、省力的。而且认知决定语义变化的路径,所以认知和语言都需遵循“经济性原则”,即通过旧事物来认识新事物,用旧词表达新意。
在以上例子中,我们获知‘biblical’词义的彻底颠覆是源于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为了省力,就必须给词义一个全新的身份,使它具有存活的生命力。
另外,“语言贫困假说”认为人类的语言是有限的,人们在试图表达新概念时,会借用现有词语去解释和表达一切新的概念。在本例中,用‘biblical’来表达新意,就为省词做出了贡献,而且用有限的词汇给人们描绘出无限的世界景象,无疑也是一种经济功能的发挥。
所以报刊语言中的词义颠覆是一种既经济又有效的语言表达方式。说它经济,是因为说话者无需寻求全新的语言表达式;说它有效,是因为新构建的语言表达时可邀请听话者利用共有的知识结构解读其新义。
2 报刊的一致性原则与实例解析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4]。人们若用原本十分熟悉但却毫不相干的事物来表达另一事物,表面上会造成信息传达的隔膜,但继而可以形成强烈的陌生化效果。报刊语言就经常使用这种突出效应来展示它的语言独特性,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新的认知平台。
事实上,它是遵循了报刊语言的一致性原则,即通过不同事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映射,达成一致性,从而传递信息意图。我们看下面的例子:
Newspapersare cockroaches.No matter what is introduced into themedia ecosystem,the oldest of the Big Media Survives.[5]
——Businessweek/July 4th/2005
这是摘自《商业周刊》中标题为“当报纸遭遇网络——死路一条”中的一句话。其中“cockroaches”一词有了新的释义。“cockroaches”的原义很简单,就是“蟑螂”的意思,但在这里,翻译成“蟑螂”却会让人觉得莫名其妙。事实上,“cockroaches”的词义也发生了颠覆,意为“生命力旺盛”。那么它又是缘何发生这种突变呢?
其实这种词义颠覆现象之所以频频在英语报刊中“亮相”,是因为它可以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
按照Lakoff(1980,1987)等人提出的“映射理论”(Mapping Theory),在本例中,“cockroaches”的翻译不是一种直线映射操作。“cockroaches”和报纸分属源域 (source domain)和目的域(target domain)这两个不同的领域,在翻译时需要进行跨域转换,即通过熟悉的认知域向不熟悉的认知域的映射而形成新的词义。而且这种映射是从原域到目的域的单向映射,所以不具有对称性[6]。
我们知道在英语国家的“cockroaches”(蟑螂)暗含“生命力顽强”之意,而且这一特征具有较高的提示效度,所以此意义凸显。又由于范畴之间相互联系,可以将此特征映射到报纸上,形成跨范畴态势,说明报纸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另外这种映射不只停留在这个层面,它还要反映到受话人的语言中,由于受话者所操语言中有相同映射,那么通过连接手段,使两者达到映射的一致性。借此,词义颠覆完成。
这种词义颠覆可以传达传播者的情绪感受,并由此引起的受众的联想和情感反应[7],还能够折射出那些被长期遮蔽的平常事物的不寻常之处。
3 报刊的表达有效性原则与实例解析
词义常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或变化而变化,如不敏感,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报刊最关心的莫过于用最快的速度发出报道,而这种对于速度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报刊语言用词要精确凝练,一字出彩。为此,报刊文章的作者往往在用词上煞费苦心,极力追求新奇。但是追求新奇并不代表可以任意胡来,它必须遵循某种章法,而这个章法就是交际语言必须具有可理解性,说话者要保证听话者能够理解更新后的语义。我们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How Eliot Spitzer Arranged awashington Hotel for Tryst[8]
——DAILYNEWS/Tuesday/March 11th/2008
这是摘自美国《联合日报》的一篇报道的标题。其中‘tryst’的意思发生了颠覆,它的原义是指(情人之间的)幽会,但在这里如果照搬翻译,却有所不妥。实际上它已经颠覆为“嫖娼”之意。
在本标题中,“tryst”这个词的传统意义激不起受众心里的波澜,但是由于英语报刊本身的责任,它必须以追求新奇为代价,即牺牲词语的传统意义,所以‘tryst’的词义发生颠覆是一种必然。通过带入文章验证我们可以发现‘tryst’在此颠覆为“嫖娼”之义是可以令人接受的,所以颠覆成功,而且达到一石双鸟的效果,可谓达意又传神。
结束语
由于报刊这种文体“卖”的是文采,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词义颠覆这种词汇变异的价值。
在本文中,作者通过大胆地挖掘报刊语言中词汇意义的颠覆这种现象,即用有限的词汇去认识无限的世界,并根据指导报刊语言运用的三大支柱原则,对其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为语言创新提供尽可能宽松的空间,正视读者对于语言新颖性的需求,积极为语言创新营造土壤,这样既可以为英语报刊的词汇学习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又可以全面提高外语学习者的阅读水平。
[1]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Geoffrey N.Leech.Principlesof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83.
[3][5]郑俊华,王晓波.英美报刊时文精选[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4]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Xu Zhanghong.Metaphor Understanding:A Pragmatic-Cognitive Approach[M].Beijing:Science Press,2007.
[7]卢小军.英语报刊新闻报道中比喻的翻译[J].山东外语教学,2004,(2).
[8]王银泉.读报纸看世界[M].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孙常丽)
H313
A
1009-2080(2010)03-0089-02
2010-01-10
葛瑞彩(1986-),女(汉族),山东临沂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2009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