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社会”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应对

2010-08-15江雪松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风险社会现代性发展

江雪松

(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风险社会”至“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的应对

江雪松

(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

基于“风险社会”的理论分析,显现出中国现代性危机。从现有“风险社会”至应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提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科技和谐发展极具应对优势。科学发展观之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在于科学决策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风险社会;现代性;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现代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文明进程加速前行,但也始终伴随种种风险。风险作为一种“常态”,中国民众已从“非典”、雪灾、骚乱、地震、食品安全、矿难、金融危机中普遍感受到了其严峻,当前社会发展凸显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和突发性危机或强大的“负效应”,预显人类未来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社会矛盾和强烈的社会挑战。风险、发展、和谐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把握的命题。如何认识并处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如何发展才能经由“风险社会”达致“和谐社会”,这是时代召唤的理论命题。

一、“风险社会”理论视角下之现实关怀

(一)“风险社会”释义

“风险社会”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盛行于西方国家,这一理论主要以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和英国政治学家吉登斯为代表。贝克认为:“风险的概念直接与反思现代化的概念相关。风险可以被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1]“风险是介于安全和毁坏之间的一个特定阶段,是一种真实存在。”[2]贝克从社会发展的阶段意义上将风险划分为三种:“前工业社会的风险,工业社会的风险,风险社会的风险。”[3]前工业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由自然界不可抗力所导致的灾害意义的自然风险;工业社会的风险主要表现为工业生产过程中的风险,如产品责任、安全事故,与生存相关的意外伤害等;风险社会的风险主要体现为在高度现代化状态下由社会发展的副产品、高新技术的负面效应、经济体系运行的紊乱、政治冲突的国际化所导致的生态风险、核风险、技术风险、制度风险、金融风险等。吉登斯则从风险致因与人的关系,将“风险分为非人为的外部风险和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4]。由人类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人类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属于人为制造的风险。传统的工业社会及此前的社会,人们所担心的是外部风险,而在当代,人为制造出来的风险取代外部风险占据主导地位,并由此标志着人类进入风险社会。更明确地说,风险社会中的社会风险主要的是指由人类活动所导致的风险,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

风险社会的风险具有与以往社会的风险显著不同的特征:其一,不可感控性。现在科技迅猛发展,与此息息相关的后果影响和种种危险却是受害人根本无法直接感觉到的。风险的传递与运动经常是潜在的、内在的,极其复杂,不可控制、不可预测。风险中的因果关系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无法使风险具体化,风险包含的灾难越多、危险越大,我们对于所冒风险的任何真实经验的可能性就越少。不断发展的技术和制度的完善,在为控制风险提供越来越完美解决办法的同时,却可能会带来新的更大的风险。其二,时空速扩性。全球化使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风险已变得无地域限制,任何不幸事件一旦发生,就可能快速对整个系统造成影响,甚至造成更大的伤害。比如在新的全球电子经济中,基金管理者、银行、公司以及成千上万的个人投资者们只要轻轻点击鼠标,就能将大量的资本从世界的一端迅速转移到另一端,这种做法,使似乎坚如磐石的经济顷刻之间就发生动摇甚至轰然倒塌。2008年开始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所显示的风险即是典型。

(二)中国“风险”的现代性反思

“风险社会”理论是西方学者在现代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反思现代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贝克指出:“所谓现代性,是指西方世界的社会组织模式、文化形态和生活方式,大约出现在16、17世纪的欧洲,并且在此后的时代里,程度不同地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影响并扩张到其他地区。所谓现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与工业化相结合的产物。”[5]而资本主义的出现先于工业的发展,并且由于资本增值和扩张的需要,为工业革命的产生提供了原动力。工业生产和与之相关的持续不断的技术革命,创造了效率更高和更为廉价的生产过程。辩证看待现代性,“到目前为止,现代性是以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为其实现形式的。而现代性之所以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无法完全释放现代性的理性潜能。”[6]人类在理性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在几百年的时间里所创造的成就大大超越了之前历史所创造的总和。但现代化的进程又常常令人类自身都目瞪口呆,灾难与危机也与现代化的成就紧紧相伴,如影随形。反思现代化的历史进程,风险社会应该说是近代以来工业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化利弊或所谓现代性危机得到全方位展示的社会。风险社会成因有多方面,究其根本,现代社会发展所秉持的传统发展观具有很大局限性,现代性的虚妄造成人类无节制的发展,是风险社会产生的直接原因。

从“风险社会”理论的区分来看中国,贝克所指的三种风险和吉登斯所指的两种风险都存在,但与其强调的风险阶段性存在不同,中国是几种风险同时存在。一方面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其之于中国社会风险形势的重要启示,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中国现代性风险的特殊性。中国社会正在转型,也呈现出特有中国现代性风险——“转型风险”,旧的“保护壳”被打碎了,新的“安全阀”却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这就揭示了我们在进入风险社会之后需要面对的困难和压力会更大。风险形式不仅存在结构性风险,还存在过程性风险。过程性风险不是由既定的相对稳定的社会结构所产生的风险,而是由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社会关系的分化整合所产生的风险,它更不容易把握。中国一方面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工业化、城镇化逐步深入,近30年来国民经济达到年均9.6%的高增长,形成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另一方面进入转型风险期,矛盾凸显,危机突发,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粗放扩张型增长方式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增长方式必然造成资源供求矛盾日趋尖锐,能源紧张、环境污染加重、生态平衡恶化。各类安全危机的爆发数量也持续攀升,事故多发与突发并存。中国的转型是一种双重转型,既是发展方式的转型,又是社会结构的转型,这意味着不确定性因素的急剧增加。这种包含双重转型过程的中国现代性风险,会越来越复杂,可能的后果也会越来越严重。实质上出现了“有增长而无发展”现象,经济增长并没有使社会问题得到预料中的解决,有些问题反而日益加剧。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目标的传统发展观是“只见物不见人”的单纯发展模式,人的全面发展受到忽视,导致了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危机即人的信仰危机和人的价值、意义危机,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普遍社会交往的障碍。物质世界丰富了,却对人性造成更大的压抑,使人丧失了真正的自由,成为单向度的人,人类陷入了生存和发展的困境。

二、科学发展观应对优势

“风险社会”理论清晰地解构了现代社会的风险,但是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与结构模式决定其无法提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新型的发展理念,包含着对扬弃风险社会这一人类生存和发展悖论的深层思考和探索,是风险社会背景下的发展理论,或者说是风险社会限度内的发展理论,是指导发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也是克服社会发展过程出现的各种风险因素,平衡和协调各方面力量,进而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经济发展不同于经济增长,发展不纯粹是一种经济现象,发展是集科技、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及社会活动一切方面的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必须从单一的经济发展走向综合的整体的社会发展,这就要求发展必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和人与科技和谐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应对风险社会的优势所在。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发展的目标是为了促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这种发展观,从关注物的发展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发展。人既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中心,又是最终目的,因此与社会其他方面的发展相比,人的发展应占绝对优先的地位。重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破除了传统发展观“见物不见人”的弊端,以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人的潜力的发挥为中心,是对以往社会发展观的一种整合和提升,是解决人的生存和发展危机的根本途径。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国情出发,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内在一致性,坚持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和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起点和归宿,相对于传统发展观,是一种对发展规律认识上的重大进步与飞跃。

(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发展中的种种风险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限制和制约,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自身的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社会可持续的发展。

传统发展观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坚持无限理性主义,以无限征服自然、不断开发自然来满足人类的需要,过分重视物质因素而忽视人文、生态因素,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此影响下,尽管人类曾创造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经济奇迹,积累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也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现象屡见不鲜。科学发展观则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主张发展的基础是人和自然的协调统一,强调“人地协调,天人合一”。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人类对自己行为深刻反思的重大成果。科学发展观深层的哲学理念是坚持世界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在这一整体中,每一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存在的,一物的存在离不开与他物的联系和对整个系统的依赖。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尽可能少的代价来获得经济的发展,在不牺牲未来需要的情况下,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注重代际公平,坚持以人为本与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今天的发展既要考虑昨天发展所造成的后果,同时还要具有前瞻性,考虑对明天发展的影响,努力为人类的长期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人与科技和谐发展

在风险社会,正确认识人与科学技术尤其是高科技之间的关系,尽可能避免科技风险,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要慎重对待破坏力大、伤害性强的科技的研究和运用。对于诸如核技术等科技,使用得好可以造福子孙万代,使用不当可能毁灭地球,因此研究和应用一定要限制在特定范围,并持严格谨慎的态度,力争危险降到最低。要把人的尊严摆在首位,维护社会道德关系,严格控制和社会伦理道德有冲突的高科技的研究和运用。对于诸如克隆、基因这样的科学技术,轻易不直接使用在人的身上。在特殊科技的研发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技术后果,更要考虑到伦理后果,避免违背我们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优秀民族伦理道德规范。要确立人的主体地位,正确认识人力与技术力量之间的差别,摒弃唯技术论。人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主导力量。“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它本身既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一切都决定于人,决定于操纵技术的人及其难以限制的技术意志。”[9]马克思在谈及人道与科学的矛盾时提出:“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就是使物质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1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技术并没有让人更具有“人性”,科学的启蒙就是失败的,一旦科技本身的发展失去控制,人非但获得不了为人的自由,还会进入更加野蛮的状态。

三、和谐社会现代性构建之着力点

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与西方有所不同,现代性的表现自然也会不同。“对现代性最简单的概括是:富强、民主、文明。若稍加展开则是: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个人主义文化。”[11]很显然,除“个人主义文化”一项外,这与我国现代化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个人主义文化”这一项上的差别,恰恰是我国的现代性目标不同于西方既有现代性的特征。造成这种差别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除了现代性的目标外,我国的现代化还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正如马克思所批判的现代性是“资本主义”与“工业化”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和“现代化”两个目标叠加在一起,则形成了我国现代性目标的特征。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社会主义”就其本质来说原是超越现代性的事业,因此,它应当以现代化的实现作为自己的起点。然而,由于我国的国情决定了这种起点根本就不具备。起点比西方发达国家低,却要达到一个比西方发达国家高的目标,这就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面临的难题。胡锦涛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12]这就意味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是社会主义现代性的,唯此才能抵御风险的侵袭,保证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构建在内容上涉及众多的理论方面,而其着力点在于科学决策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一)科学决策

和谐与风险作为一对矛盾共存于现代社会之中,两者的对弈使得人类不断遭遇风险的威胁和挑战。正如贝克所说:“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安全,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哪怕是这些风险的可能性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但仍然难以完全避免和排除。”[13]同样,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不能逃避风险的“洗礼”。构建的过程,就是不断化解和克服风险的过程。和谐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永恒的和谐,也没有不包含风险的和谐,和谐之中总是蕴含着风险,和谐社会也不是没有矛盾和风险的社会。要增强风险意识,要勇于直面风险性因素,把风险问题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来深入、系统地研究,以助科学决策,科学防范。针对已察觉的风险,应沉着冷静,科学决策,勇敢地进行实践的搏击,以更好地化解和克服风险,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

科学决策既是一个探索过程,又是一个参与过程。所谓探索过程是指在科学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应当会同专家对决策的目标和实际状况进行研究和评估,提出发展目标和具体运作手段,并随着政策的实施进行监督和修正。所谓参与过程是指被实施政策的地区和产业的各种利益群体和个人都将参与政策的讨论和制定,并参与政策的实施。这些参与者应该是在实施科学决策的过程中获得或者失去利益的相关者。在风险与发展、风险与和谐的辩证关系中科学决策、科学发展,才是摆脱风险“陷阱”、超越风险社会困境的根本出路和最佳选择。爱因斯坦曾深刻指出:“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一些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14]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科学决策,坚持统筹兼顾,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的发生,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有序。

(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是极其重要的社会元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原动力,是生产关系的实质。利益冲突是最主要的不和谐因素,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化解种种冲突因素,是扬弃风险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1.合理完善分配制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收入差距是正常的。但差距太大了就会产生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失衡。扭转贫富差距扩大化趋势,是建构和谐社会的主要目标取向之一。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首先在于初次分配存在不公平现象,按劳分配中行业差异过大,按要素分配比重偏高;其次是再分配不足,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的覆盖面与力度均不充分;再者非分配因素膨胀,大量国民财富通过不规范与非法的途径流入少数人手中。分配的不合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实行权利与资源平等分配,治理腐败与垄断,防止财富过分集中的经济与社会政策迫在眉睫。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实行效率与公平并重的分配政策,形成合理有序的分配机制。

2.合理分担改革与发展的成本。

改革有成本,发展也有代价。各种社会群体承受改革与发展成本的比例,应与他们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的比例相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承担了改革与发展成本较多的社会群体,获得改革与发展成果较少。部分改制企业与事业单位的职工、被精简的干部与失业人员承担的改革成本较多;失地农民、城镇低收入者、城市拆迁补偿不足的家庭,承担的发展成本较多。有效运用法律调控手段,通过权利和义务调整来平衡各种利益主体已是国家当务之急。

3.增强非政府组织作用,优化社会结构。

当前,中国市场调节的工资待遇等初次分配,存在差距扩大化与某些不公的问题;政府调节的社会保障等二次分配,存在覆盖面不足与力度不够的问题。发展非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的“第三次分配”,是克服第一次分配的弊端以及弥补第二次分配不足的重要社会分配方式,是托起社会的第三只手。当弱势个体面对强大的国家或者政府组织或者社会的强势群体时,单独的社会个体往往显得特别脆弱、渺小,个体没有任何足以抗衡这些机构与组织的实力。对社会弱者给予有效的社会支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由个体联合而成的非政府性质的民间组织能在制度范围内发挥更大的作用,它既能使弱势群体内部展开自我援助,又强有力地增强其利益表达的份量,使其更能引起决策部门的关注,从而充分考虑其利益要求,使社会利益得到协调,社会结构得到优化。

社会结构的稳定是社会最大的稳定。社会中等收入比重大,高收入与低收入比重小,纺锤型结构是最稳定的社会结构。当中等收入者成为社会主体时,社会矛盾和社会紧张程度就会大大缓和,极端的思想和冲突观念就很难有市场,中等收入者的生活方式就会推动与稳定消费市场,从而有效解决内需不足的问题,促进经济持续发展与繁荣。[15]社会结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优化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1][3][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22.

[2][5][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再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4):46.19.

[4][英]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19.

[6]陈学明.辩证地对待现代性[J].求是学刊,2004,(4).

[7]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8]马克斯,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9]张兴成.现代性、技术统治与生态政治[J].书屋,2003,(10):10.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

[11]杜明娥.现代性及其超越[J].社会科学战线,2005,(2).

[12]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9:67.

[13]薛晓源,周战超.全球化与风险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62.

[14]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349.

[15]宋林飞.“中国经济奇迹”的未来与政策选择[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21.

Risk Society to Harmonious Society: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asan Effective Approach

Jiang Xuesong
(Huaiyin Teachers University,Huai’an Jiangsu 223300)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of“risk society”,itappears the Chinesemodernity crisis in thispaper. From existing“risk society”to ideal“harmonious society”,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proposed that person’s freedom full scale development,the person and the nature accord development,the person and the technical accord de2 velopment has extremely dealswith the superiority.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in construction“harmonious society”the pointof application lies in themacro-scientific policy-making and the consummation benefit coordinated mecha2 nism.

risk society;modernity;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harmonious society

D616

A

1009-2080(2010)03-0008-04

(责任编辑:张连军)

2010-01-06

江雪松(1977-),男(汉族),江苏泗阳人,淮阴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风险社会现代性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复杂现代性与中国发展之道
浅空间的现代性
由现代性与未来性再思考博物馆的定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全球治理下的外层空问国际环境法治问题
风险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能力调查
论风险社会下生态文明建设中新闻媒体角度的塑造
浅谈梦窗词之现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