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

2010-08-15崔光胜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关怀人文

崔光胜

(湖北省委党校 报刊部,湖北武汉430022)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与核心,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交融与互动,它体现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之中。也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和帮助人,并在对人性关怀的基础上肯定人的主体精神和首创精神。人文关怀是一项体现对人的价值和生命潜能以及生命境遇的关怀,我们如何关怀人以及关怀人的哪些方面,这都需要我们对人性和人的需求有一个精准的了解和认识,从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不断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和提升人性,达到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

一、人文关怀的内涵及其价值表述

所谓价值,就是指客体的存在及其属性同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即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需要和满足的关系,或是说客体相对主体而言的有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指“人和社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人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一致、相适合、相接近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主体全面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的意义关系”。

同时,人文关怀也是以作为社会主体的人之个性及其社会特征为基础的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需求与价值等的尊重与关切,以及对人的解放、自由与发展的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塑造人、发展人、完善人的社会性教育活动,是以“人”作为其出发点与落脚点,它不仅承担着引导人们进行价值追问与价值决断的责任,还帮助人们解读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象往往被当作“物”来对待,被作为“美德之袋”来接受,使得其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进取心和创造能力遭到扼杀;教育活动的单向性,简单说教、硬性灌输的教育方法以及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和差异性,造成了受教育者知行的脱节,以致缺乏人的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以及人的主体性,导致教育价值无法实现,教育效果不佳。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由自觉的存在。人性是一切主观目的的最高条件,超越于任何相对性价值之上,是受尊重的对象。康德提出的道德实践的绝对命令“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成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成是手段”。与人相关的任何条件性价值都应当以这一基本的态度为基础。人文关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可或缺的,是所有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主旨所在。倘若缺失了人文关怀,没有了人与人之间相互的尊重与关爱,就不可能形成任何良性的人际关系与积极的道德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将失去存在的意义与发展的可能。如果说“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那么“文”则是必要的手段,关怀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注重人文关怀,弘扬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人的内在需求。

现实中,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多地定位于政治的需要,更多的是对其社会价值的强调,往往忽视了其个体价值。而道德正是在个体的自主判断中被接受和追求的,所以,这种缺乏了“我”、忽视了自主性的教育,使得所传授的道德理念缺乏个体意识的内在支撑,也就难以最终养成个体的高尚道德品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正确定位,必须贯穿人文关怀的理念,注重对另一个价值主体——人的尊严、情感、需要、个性等的满足与发展,让人的主体性、能动性以及创造性得以发挥,促进人的全面、和谐与持续发展,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人文关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强调人文关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注重人文关怀”新论断的提出,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追求。这里的人文关怀的“人”是指充满感情的活生生的人,是充满各种发展可能的人,也是有着各种需要的人。因此,满足人的需要既是“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所谓人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欲求,是人的生命存在、发展和延续的客观要求。在现实世界中,人的需要是全面丰富和无限发展的。人的发展的重要表征是需要的不断丰富,这种丰富性包括物质、精神和政治需要。马克思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和他们的利益有关。”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激发人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潜能,教育和引导人们为实现自己的物质、精神和政治利益而奋斗。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从本质上讲,是指它对人的发展的效用和意义。它是人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认识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人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为尺度的一种客观的主客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其教育活动和社会关系中合乎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而呈现出的一种肯定意义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做人的工作,而人又是有思想、有情感、有需要的社会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极其深刻的社会变革。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合理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人的需要在现阶段的重要体现。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要在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同时,必须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和政治需要,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三、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价值的不足

1.主体价值过于突出

现实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不把教育过程看作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活动的整体,而是过分突出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片面强调教育者的权威。教人者很少顾及被教者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点,一味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使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双边关系”成为教育者的“单打一”,忽视了受教育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教育者高估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以自己为中心、为本位,教育对象被当作物来对待,进行社会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的纯粹灌输,教育活动被看成是一种单向活动。从而使受教育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制,进取心和创造能力受到扼杀,造成知行脱节。

2.个体价值的缺失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对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它通过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两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从理论上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相互联系、相互包含,又不能相互取代。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坚持“社会本位论”,重社会“整体”轻成员“个体”,习惯于抽象地谈论社会、社会关系和社会规律,单方面强调人是历史的产物,忽视社会历史的研究始终是以人作为社会历史的本体基础。这种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势必会提出同样的规定要求,追求一种规格目标;只注重塑造人的共性,只按照社会需要的统一模式生产“标准件”,无视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差异性,过分注意确立各种受教育者不易理解与接受的外在规范,而忽视了现实的层次性要求,最终导致“要求人去做的,高不可攀,做不到;应当去做的却失之规范,无所适从”。总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定位上的偏颇,是导致其长期以来不能完全深入人心,不能充分实现其应有的人文关怀价值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由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就被推到了一个至高无上的境地。这种价值定位的重要表现就是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在受教育者成长中的价值意义,忽视受教育者个人价值存在的意义,也就是所谓的只见“社会”不见“人”、只见整体不见个体。并且,这种价值取向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误解,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是为社会需要服务的工具,它与个人自身的需要、成长、发展无关,接受教育只是一种政治义务。

3.教育方法上的欠缺

以学校为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仅仅向学生进行空洞的说教,往往回避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以及学生关注的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再加上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比较陈旧、单调,使学生产生了被愚弄的感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难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也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由单一走向多元,而多元化的价值观带给大学生多种选择。由于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沿袭传统的单一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忽略了对大学生在多种价值观选择方面的引导,导致大学生在价值观选择中的困惑。

4.教育内容上的僵化

主要表现为重意识形态,轻思想道德。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政治信念、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教育。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政治教育,几乎把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教育的全部内容,忽视了对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研究,缺少对受教育者系统进行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的内容。意识形态、政策方针是党和国家政治立场的集中体现,一般具有唯一性,要保持高度一致,没有讨论的余地。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的问题,使之高度统一起来。

四、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着力点

1.着力于满足人的社会需求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在勾勒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美好社会形态即共产主义社会时就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上,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也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同时,马克思还认为,现实社会中的人都是有着各种各样需要的,人不仅具有其他生物所具有的自然性需要,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了社会性需要、精神需要等其他生物根本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的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自身价值、生态环境等需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人的社会需要必须得到不断丰富和满足:从片面需要到全面需要,从低层次需要到高层次需要,从具有占有性的需要到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的需要;人的需要的丰富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显现和人的存在的新的充实。”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要不断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既重视提高人们的精神品味,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内容,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也重视发展他们的思想政治品德与改善他们物质生活、满足他们对自身发展和生产生活环境需求,就能不断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促进其自由全面发展。

2.着力于解决民生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发展还不协调,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认真解决。据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仅列世界第81位,还处于中等社会的发展阶段;环境可持续能力,中国排在第129位;中国医药卫生水平排在世界的第144位,医疗公平性则是全球倒数第四;工业安全生产指标则比发达国家差几倍甚至几十倍。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改善民生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们党的一项重要工作,理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服务和改善民生结合起来,努力服务和改善人民群众的民生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就是要求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帮助他们正确看待现实的困难和问题;要真切关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问题,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尽力满足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把温暖和关怀送到人民群众中去,真正服务群众,关注民生,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方面的价值。

3.着力于教育内容、创新方式方法的改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人的活动,每个社会的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甚至在同一阶段针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求得发展,在内容上就要不断创新,使之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在方法上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重点突出人的主体性,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人文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在内容上要关注传统文化精神,加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注重培育学术文化。随着全球化的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也日益剧烈,不同的文化中均包含着合理的思想内核,对多元文化包括母体文化进行反思、批判性的吸收,对于延续传统、培育创新意识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我国高等学校是追求真理、探究真理的圣地,高校的人文精神内在地体现了学术精神,要着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沟通与融合,满足广大受教育者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4.着力于人的未来目标的发展

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这一目标,第一个前提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置必须是将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发展作为整个发展历程的历史性和阶段性的统一。第二个前提是人文关怀的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即使他们具备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实现固然需要教育者用到诸多的学科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的运用仅仅是手段,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好地“融化”于日常的普通行为互动中,引起受教育者的主观认同、感情共鸣。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关怀人文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人文绍兴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