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高校青年教工师德建设
2010-08-15李胜新王春生
李胜新,王春生
(武汉工业学院 党委宣传部,湖北 武汉 430023)
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是一项极其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当前高校对其不谓不重视。因为涉及的因素很多,要想提升其实效性,就必须检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才能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笔者认为,模式的选择决定目的实现成效。综而观之,从师德教育传播的流向来看,主要有:(1)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以规章制度、行政命令、道德说服等方式将传播内容“强行”灌输给受教育对象。(2)青年教工自下而上的师德追求,个人励志笃行,自我追求,奋发向上,充分利用各种方式充实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并在工作生活中加以践行。(3)将自上而下的政治动员和自下而上的个人追求结合,达到师德建设的完美平衡。从组织方式来看,高校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的基本模式主要有如下几种:(1)通过定期、集中进行组织学习、讨论,看材料,谈感想、写心得,以学习提升个人;(2)通过树立各种师德典型,开展表彰活动,办讲座,听课观摩,以期达到潜移默化,春雨润物,以典型感染人;(3)通过举办文体活动,如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营造氛围,以气氛鼓舞人;(4)是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这种方式大多用于在申请入党或犯有错的时候使用),以组织的规则来警戒人;(5)通过外出考察学习等方式开展青年教师的师德建设工作。
应该说,上述的常规师德建设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结合实际不难看到,在当前青年教职工群体师德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得到解决,部分青年教工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
其一,政治意识淡薄,理想信念动摇。一些青年教师政治热情不高,理想信念动摇,对社会主义、党的认识较模糊,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种种问题,感到困惑和茫然,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萌生疑问,对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理论产生怀疑,出现信仰上的困惑。
其二,敬业思想衰退,利益意识浓厚。一些青年教师的价值主体由社会本位转向个人本位,价值取向转向功利,奉献敬业思想衰退,在付出与索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陷入误区。一些青年教师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无利不往。把教学科研作为一种职业,一种谋生的手段,无心更新教学内容,无力提高学术水平。
其三,职业道德淡薄,难以为人师表。上课迟到早退,上课时思路混乱,前言不搭后语;个别青年教师受不正之风的影响,对学生成绩不能严格把关,至故意刁难学生,向学生索要财物等。
其四,职业满意度不高,集体观念较差。有的青年教师认为任何个人利益的实现不再需要靠国家、集体,仅取决于个人的才干、努力、机遇和社交关系,搞社会兼职,精力分散,影响教学质量。
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然要对上述师德建设模式从理念到方式上做一个较大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和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四点希望”,结合高校师德的时代内涵、青年教师的群体特征以及在青年教师师德中存在的问题,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规范体系应正确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价值、理想与信念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志向与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发展的关系,青年教师个人行为与教风学风、教育教学的关系等几个方面的关系问题。
一、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高校青年教工师德建设的指导理论和灵魂,着力解决在青年教师群体中存在的信仰缺失和理想信念动摇问题。由于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化,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结构出现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和社会思潮表现出多样化的形态,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必须明确:一段时期整个社会的主流指导思想只有一个,因而主流价值观也就只有一种,社会注意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我们当前的主流指导思想和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提供的是科学的世界观,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立场、观点、方法。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角度,更重要的是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的头脑,使其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高校青年教工师德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的要求,是抵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渗透和文化扩张的需要,是防止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侵蚀和毒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消除思想文化领域政治多元化、经济私有化等噪音、杂音对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的影响和冲击的需要。
高校青年教师的根本职责是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造就高层次、高素质、高质量的合格人才,这要求广大青年教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只有认真学习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辩证方法,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所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才能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不迷失奋斗前进的方向,才能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
高校青年教工要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首先要求广大青年教师从历史视野和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江泽民同志曾指出:“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正确的,是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的。”其次,要不断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国情教育,从现实的角度深刻认识我国目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到只有社会的每个人以高昂的热情、积极的行动和忘我的奉献投身入改革开放实践中,才能使国家高速发展,才能使国家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使个人的理想在国家强盛中得到实现。再次,对于每个高校而言,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校史、校情教育,使高校青年教师理解不同高校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肩负的历史重任,明确奋斗目标,真正脚踏实地为教书、科研、育人服务而奉献。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纽带才能使高校青年教工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中站稳脚跟,明确奋斗的方向,并将其内化为实现职业理想的内在动力,以培养优秀人才、推进和谐文化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把个人的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才会站在时代的前列,成为为人民服务的践履笃行的典范。
二、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之中,成为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价值取向。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地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力量。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是高校师德建设的精神支撑力量。这两种精神结合起来,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同时也为高校师德建设充注了精神力量。高校教师作为传播、培育、建设伟大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的先行者,首先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列宁曾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对于教师,热爱祖国侧重表现在牢记和尊重祖国历史,爱教爱生,以身作则,教书育人,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肩负起历史赋予的伟大使命,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体现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万众一心的凝聚力。
其次,要有勇于创新精神。推进教育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需要方永刚这种精神。教师只有以自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引导、示范、感染和带动学生,才能培养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其三,要有严谨治学的科学精神。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中,要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知识产权,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自觉维护学术的尊严,为营造良好学术风气贡献力量。
三、以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规范机制建设的基石。道德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它是调整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任何社会的安定与和谐,都需要用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来维系。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社会风尚、人生态度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完美结合,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认识,因而必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思想指南和重要内容。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青年教师的师德行为规范具备双重意义,一是对于教师的角色地位而言。道德的根本属性就是践行,离开了践行,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道德。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化对象之一是是青少年学生,高校青年教师是实施大学教育的主体,承担着传承人类文化知识、创新思想理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社会职能,这一特殊的职业和使命,要求他们以身作则,率先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用自己的模范言行影响和引导学生树立起明礼诚信、情趣高雅的形象,以情操感染人、以作风影响人、以博学带动人。荀子说:“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高校教师只有带头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才能在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注重塑造学生的道德人格,这是当代教师职业特殊性的基本要求,也是教师价值的真正体现。教师一定要牢记教育家陶行之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育事业嘱托,在“传道授业解惑”之余,要向学生传授做人的道理,以自己的言行引导大学生“立德”,把他们塑造成一个个品德高尚的人。
其次,着实践行“八荣八耻”也是高校青年教师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中,各种思潮、价值观、行为方式都会影响到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他们只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才有助于坚定理想和信念、增强爱岗敬业精神,完善道德情操,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明辨是非,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而无私奉献。高校青年教师在教书和育人工作中要牢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毫不动摇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在工作中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努力钻研,探索科学的教学规律和方法,在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方面下功夫。
[1]吴桂韩.论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3).
[2]张万玉.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1).
[3]唐志龙.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J].基础学习论坛,2007(10).
[4]夏东民,陆树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当代价值[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
[5]贺新元,邵晓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路径思考[J].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