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社团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用的思考
2010-08-15邱丹丹章宁
周 林,姚 乐,邱丹丹,章宁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关于高校社团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用的思考
(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53)
现从高校社团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作用的角度,结合实际考虑问题,提出对如何利用高校社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一些看法,力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社团;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故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新的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面临的亟需认真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前大学生思想状况总体是积极向上的,表明其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取向是健康的。但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社会的核心价值在发生变化,同时我国经济成分、社会结构的多样化也导致了社会思想的多元化。这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如出现了理想信念趋向多元化,注重追求实际利益,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思想政治观念弱化,对政治理论学习缺乏热情,没有动力;自我意识凸显,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个人价值、个人利益看得较重,对国家、民族、党的利益考虑得较少等问题。同时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学生能从不同渠道获知社会负面新闻、接触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言论等,因而其对教师正面引导的可信性表现出选择的态度,这些都增加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相对于本科院校,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情况更加复杂,因此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刻不容缓。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力求在新的视角上取得突破,在工作方式上进行一系列新的尝试和探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实际情况。
1 高校社团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作用
高校应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对大学生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课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有助于他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了解党的相关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提高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及主观世界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在课堂教育中,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者,处于被动状态,难以有效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由于课堂教育是一种书本教育、理论教育,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难以切身感受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而高校社团能有效弥补课堂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这些缺陷。
高校社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社团是由大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按照一定的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学生组织。通过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学生可以将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以很好地了解他人、了解社会,增强了爱国热情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例如,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社团在长期活动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文化心理氛围,它所倡导的社团精神包括竞争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团队精神、奉献精神、民主精神服务精神、开拓精神等,不仅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涵和外延,而且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社团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培养了社团成员的团队精神,倡导了社团道德,规范了社团成员的行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更为宽广的活动舞台,能够有效填补课堂教育的不足。
2 利用高校社团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方法
既然高校社团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能够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高校就应花大力气加强社团建设,繁荣社团文化。要积极支持大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在加强管理、强化制度建设、规范社团活动中,以人为本,有效管理,稳步前行。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党的领导,确保社团文化的社会主义方向。高校社团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影响力的组成部分,是高校青年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未来社会主流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用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去占领社团文化阵地,并使这一由高层次知识群体创造的文化成为青年主流文化的代表[1]。
(2)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社团干部是社团的核心,他们的水平影响着社团活动的方向、质量、作用甚至命运。可尝试将学生党建工作主动覆盖到社团,即采取一名党员联系一个社团的形式,考察该社团内各个入党积极分子,再由入党积极分子分工联系其他普通学生,以社团为单位将学生紧密联系起来,统一受该社团挂靠单位党支部管理,形成“树干”、“树枝”相互依托的“发散型党建工作模式”,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高校校园文化组织中的全覆盖。
(3)加强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及制度建设。一方面,对于部分需在校内聘请相关指导教师的社团而言,应根据社团的定位、发展方向,结合校内教师的实际情况,聘请相关指导教师,这样,通过师生的经常交流,学生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指导教师的影响,对学生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一定作用,否则,指导教师只是挂名的“空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更是无从谈起。另一方面,部分无法在校内找到合适人选担任指导教师的社团,可以考虑在高校周围的社区聘请对社团发展有益并热心于社团工作的相关专业人士,在经高校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与专业情况审核通过后,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同时,高校应加强制度建设,注重对校内外社团指导教师的培训考核、工作激励等。
(4)拓展社团活动半径,加强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间的互动。校园文化、社区文化都从属于社会文化,它们的互动能够更好地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加快大学生社会化进程;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创建学习型社区”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会对社区成员的素质产生最大、最持久的影响,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质量,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达到推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目的。因此,高校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是十分必要的。
为了增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社团必须多渠道地融入社区。除了保持传统的如送科技知识进社区、普及法律知识、宣传国家方针和政策等服务于社区居民的活动外,还应该从社团的内部着手建立“社团—社区”互动机制,这种机制可使社团与社区在信息上始终保持畅通。高校社团可以尝试吸收一些社区优秀成员,通过他们建立社团在社区长久的“工作站”,同时也利用他们的知识和阅历来指导社团发展,从而为社团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内容和更为广阔的空间。如:社团可以和社区联手,组织开展各种假日文化活动,如志愿者活动、读书活动等,丰富社团成员假日的学习内容和生活体验。
(5)加强研究,深化内涵。社团管理中心应该经常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涉及大学生健康成长和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制订相关政策措施,在认真学习与加深理解中央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部署、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中心,开展工作研究,进行活动设计,订立制度,对以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开展理论研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事关国家的发展大计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培养大学生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高校社团责无旁贷。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对其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使命感、科学的思维方法、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修养、健康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培育,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温亚林.社团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3,5:30~32.
G640
A
1671-1246(2010)14-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