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中专职业道德课程实践活动的探索
2010-08-15余敏,李锋
余 敏,李 锋
(酒泉卫生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关于加强中专职业道德课程实践活动的探索
余 敏,李 锋
(酒泉卫生学校,甘肃 酒泉 735000)
在中专职业道德课程教学中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主体性体现不够。现从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进行有益尝试,增加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在行动中受益,改变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满堂灌”的问题。
中专;职业道德课程;实践活动
随着职业道德课程改革实践的逐步深入,我们发现,积极转变教师观念、更新教学方法、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合时宜的陈旧做法尤为重要。中专德育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切实转变为素质教育,注重平时教学,注重联系实际,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德育课无论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教学都比不上一个“背”字,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对德育课毫无兴趣可言。再加上单一的全闭卷考试,学生应付考试的“法宝”就是死记硬背,这种陈旧的考试方法难以与整个教学改革相配套,难以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这就迫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位观点,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不能满足于只讲清某章某节的基本知识,而是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理解、归纳问题的能力,也不能只满足于对书本知识的传授,而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关心国内外大事,使其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从而达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不仅要求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而且也要求教学方法与载体的创新。只有坚持创新,才能使职业道德课程改革的内容更新、针对性更强、教学更灵活、更具有实效性及实践性。
1 改革教学方法是提高职业道德课程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根据职业道德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积极探索适应中专学生认知、接受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的教学方法,不断创新和丰富教学手段,以促进课程改革、提高教学实效。
1.1 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在今天,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信息时代,信息传递速度越来越快、手段越来越先进。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广泛采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利用丰富的音像资料来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同时,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非常符合学生的要求,它比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要先进和适用得多。面对学生的思想变化和特点,我们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只有让学生动起来,引导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课堂主体,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也才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所以教学方法的变革势在必行,需要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边做边改,不断进步,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1.2 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根本途径
职业道德课程是由多门学科内容重组后进行模块教学的课程。其中绝大多数教学内容都带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和及时反馈性,如自荐书的写作、与陌生人沟通等,因此很容易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活动来共同完成实践环节。而且,因为内容具体丰富、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很容易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也便于学生课前精心准备,课堂上互相观摩、互相促进、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同时,也利于教师把握课堂教学,按照事先准备好的活动方案进行训练,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和标准。教师对学生做得好的地方给予鼓励,做不好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和指导,争取有问题当堂解决。这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实用和有效。
1.3 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手段的改革是改变教学结构的必然选择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很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课堂上绝大多数的时间是由教师掌控的,常常在上演教师的“独角戏”。而学生除了听课之外,至多被叫起来回答几个理论性的问题,其结果只能是“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教学模式不转变,要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只能是空谈。我们重组职业道德课程内容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突破这种单纯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德育课教学模式。要求德育教师能“走下讲台、让出舞台、搭建平台”,让学生当主角,让学生在学习中进步、在快乐中提高。应以活动的方式代替纯理论的讲解,把知识化为学生的能力,在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学生应对社会、应对职业、应对市场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德育课才能做到“身在学校、面向社会”,以课堂为基地,向更广阔的外延拓展,把教学效果落到实处,放在对学生真实能力的提高上。
2 通过活动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的能动性
学生理应成为课堂的主体,尤其在目前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课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从教学内容上讲,就是要根据当代中专学生在特定条件下的思想特点和自身状况,紧紧抓住其在政治理论和思想品德方面的需要和问题进行教学,加以引导;从教学形式上讲,就是要“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使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语言和手段,以学生为中心,搞好德育课教学;从教学目的上讲,就是要真正让科学的思想理论为学生所掌握,并付诸实践。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发挥学生课堂主体性和能动性的重要意义,围绕这一中心改革我们的教学。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当问到学生“你最不喜欢的德育课教学方式是什么”时,70%以上的答案是:教师照本宣科、只讲理论、死板教学;与学生缺乏交流,从不听取学生的意见;泛泛而谈,无个人的独特见解;根本不顾及课堂气氛和学生的情绪,自讲自听;满堂灌;缺少激情,不懂幽默等。从中可以看出,学生不满意德育课教学理论讲授过多,脱离实际,教师只顾自己讲而不能很好地引导和启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等。这些确实需要引起我们的思考。
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体现其主体地位呢?我们在教学方法方面的基本做法是注重职业道德课程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多让学生参与活动,少讲理论或精讲理论,把理论性的内容融入学生的具体活动中加以落实和指导。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求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2.1 认真备课,精心策划活动方案
首先,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在于教师是否进行了精心准备,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要把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或理论要求贯穿于活动方案之中,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体现出活动的难点和重点。比如在自荐书的写作中应教会学生文字表达既要委婉又要表述清楚,不拖泥带水;既要有表明心志的语言,又不能过于客套、空洞无物等,让学生掌握好书写自荐书的尺度。再者,要注意“备学生”,活动方案再好如果不符合学生的具体情况也毫无意义。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方案既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既要让学生能够完成任务,但也不能过于轻松。要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快乐和成功,同时还要能够暴露出学生的问题,以便帮助学生改进不足、提高认识。最后,要精心设计教学或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数、内容、主题、环节、评分标准等,教师应将活动中易出现的漏洞、问题考虑周全,否则会影响活动的效果和学生的参与度,甚至会因某个细节的疏漏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如在训练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方案:先在校园里放置一件需要若干人才能搬动的物品,在规定时间内,要让3组学生请其他班的学生帮忙来完成任务。而这时大部分班级都在上课,只有个别班级在上体育课。在此过程中,考查学生与教师、同学,甚至与学校有关领导的沟通能力,看学生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动说服对方来帮助自己完成工作。同时也能够考查学生的礼貌礼仪、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综合素质和能力。这项活动的难度在于学生如何请示领导或教师在上课期间让其他班级的学生来帮助自己。同时,还要有能力说服被请的同学帮助自己,且不能附加任何条件。在进行此项活动方案的设计时,教师应当把所有因素考虑周全,包括器械准备、人员分组、课外教学的组织管理、学生安全等,一定要细致地做好各方面的工作,按部就班,全面设计,这样才能确保教学的成功实施。
2.2 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实践活动
教育和训练必须有机结合,缺一不可。教育是前提,应在教育目标的指引下进行训练,在教育和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经验和心理体验,并且在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教育。
教育和训练的有机结合,不仅适用于智育,在德育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教育中同样适用。学生在学校生活中除了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必须在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掌握集体生活的规范;在教育和训练活动中了解社会、学习交往、学会负责、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在教育和训练活动中不断受到集体和他人的感染的同时,产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并不断内化,逐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专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指出,中专生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中专生在道德评价与道德行为上存在认知与行为的脱节,意愿与能力的差距表现得尤为突出等。笔者认为只有正确把握教育和训练的关系,克服重教育、轻训练的倾向,发挥学生主体的能动作用,才能解决好知行脱节的问题。
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必须了解学生,这里的了解既针对个体而言,也针对群体而言。教师要心中有数,从教学设计开始就要对学生的能力有一个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课堂实践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激励及引导学生来完成既定的活动方案,及时评价、及时反馈,不断纠正、不断改进、不断提高。在一个班级中肯定有一部分特别活跃的学生,也有一批只看不做的“沉默者”,对这两类学生我们都要给予特别关注。有经验的教师在控制课堂活动或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能做到“抓两头,促中间”,就是既不打击好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要想方设法地激发“沉默者”结束沉默投身于活动之中的热情,从而使大多数学生正常、有序地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气氛保持紧张、活泼的状态,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是否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取决于教师活动方案设计的质量高低,方案的设计应准确、合理、周密,融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于一体。没有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并且缺少课前的准备是无法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的。教师一定要“打有准备之仗”,绝不能“无的放矢”,随心所欲。
因此,实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不仅有利于德育课教学告别死记硬背,减轻学生负担,而且有利于克服形而上学和教条主义的教学模式,落实课程改革精神,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并能学以致用,成为满足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2.3 注重活动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中专德育课教育教学活动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要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信念,除了通过正面教育和发挥主渠道的功能外,还要让他们懂得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多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逐步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当前,德育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德育课的教育实效。进一步整合德育渠道,就是要发挥各种渠道的优势,努力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德育课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相结合,解决“脱节”的难题。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加强中专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对于大学毕业生为了实现专业理想自愿去艰苦地区工作,有56.5%的中专生表示敬佩,“但自己不会那样做”;有45.7%的中专生未来的最大愿望是“选择一个理想的职业和工作单位”。在相关的调查项目中,中专生在选择职业时,首选的是“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其次是“出国就业”;有53.6%的中专生在回答为什么而学习时选择了“为将来找个好工作”。这些都表明当代一些中专生注重自身价值的实现,择业观、价值观的功利化倾向日益明显,这与中专生在真正意义上接触社会少、缺少社会实践经验有关。因此,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对中专生来说,不但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更好地发挥德育课的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加强中专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显得十分必要,应当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加强计划性与安排好教育内容是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的关键一环,只有这样,才能扎扎实实地使每一次社会实践活动都取得应有的实效。二是沟通课内课外教育、校内校外教育,形成德育课与德育的合力。新时期广大青年要“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100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所提出的“四个统一”,不仅是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而且是推动学校德育工作的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所进行的中专职业道德课程的改革也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转变就业观的重要举措。职业道德课程内容重组的核心就是增强其活动部分,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将“死”知识用活、用精,要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事先没有进行精心的方案设计,学生没有充分的准备,就会导致45分钟的课堂教学凌乱、混杂、无主题,从而严重影响活动质量。因此,要把教学改革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保证活动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向课堂要效益,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使学生有所收益、有所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两个方面。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引导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得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切实做好方案的制订、实施、指导、反馈、再提高等工作,从宏观和微观上把握、掌控学生的活动过程并及时给出反馈意见。教师要周密部署,指导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事先告知学生活动的内容,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道具及其他方面的注意事项,并进行分组,以利于学生之间事先沟通,有所分工等。这些工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准备情况,如果学生没有准备充分,就要延期或者取消活动,等学生做好充分准备时才可以进行。这样做才能确保活动方案落到实处,也才能保证活动的质量,发挥德育功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1]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北京市委员会,北京市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聚焦新生代——第一次未成年人现状调查报告[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
[2]张黎群.青少年越轨行为概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3]张雷声.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探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冯小仪.浅谈学校德育方法的改革[J].本溪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6(1):75~76.
[5]金中杰,黄刚,王懿,等.新计划新教纲新模式——贯彻新一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推进卫生职业教育快速健康发展[J].卫生职业教育,2007,25(14):7~12.
G630
A
1671-1246(2010)14-003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