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护理教学中“运送病人法”的临床应用研究与改革
2010-08-15寇桂香潘玮华
寇桂香,潘玮华
(1.甘肃省卫生学校临床护理教研室,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甘肃 兰州 730050)
对护理教学中“运送病人法”的临床应用研究与改革
寇桂香1,潘玮华2
(1.甘肃省卫生学校临床护理教研室,甘肃 兰州 730000;2.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护理部,甘肃 兰州 730050)
为克服按照传统护理教学中“运送病人法”实施移动和搬运病人时的弊端,有效实现操作省力、姿势正确、减轻护士疲劳和腰部损伤、促进病人安全和舒适,引用仿生学、省力原理和人体工程力学原理,从移动辅助用具、移动方法、遵循原则几方面改革护士帮助病人变换体位、位置的方法与技巧,改革后的方法更符合省力原则,可有效地减少操作中病人的不适与损伤。
护理教学;“运送病人法”;临床应用研究
帮助不能自主活动的病人在床上变换、调整体位或将其移至轮椅、平车进行检查、治疗、户外活动等是护士的常规工作,操作的关键是省力和使病人舒适。在护理教学中严格按照最新版护理教材的第九章“运送病人法”施教,由护生相互扮演角色进行练习,未见明显损伤情况,然而发现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因护士的工作姿势不良,使得约有2/3的护士有不同程度的腰部损伤[1],或在操作时造成病人疼痛不适、皮肤擦伤等,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汲取了国内外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护理技巧,将仿生学及省力原理运用于移动和运送病人技术中,改革传统的运送方法,研究并设计了新的移动病人操作技术的指导方案,并将其录制成《移动病人的技巧》教学VCD,便于学习掌握,旨在为临床推广应用新的移动技术提供依据,进而反思护理教学,改革传统护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对于护生掌握在操作中正确用力的方法、预防慢性腰背痛等职业病和减少病人损伤均具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如下。
1 传统运送法的主要问题与弊端
(1)护士在搬抬病人时,上身必须前倾很大角度才能稳妥接触到病人,阻力臂大于动力臂,从而形成弯腰低头、身体扭转等不良工作姿势,护士躯干偏离了支撑面,躯干本身的大部分重量和搬抬负荷不能沿脊柱垂直向下,使重心前移,重力线和脊柱之间形成夹角,重力矩和骶棘肌拉力矩增大,脊柱总负荷加大,由此可知长期的不良工作姿势易导致护士腰椎损伤和腰背肌肉劳损。
(2)护士在搬抬病人时,常应用搬、抬、提举等动作,而这些动作的动力方向恰恰与重力方向相反,护士必须要施加大于病人体重的向上的力才能完全搬抬病人,此时护士所接受的重力负荷又不在或者未完全在护士的支撑面内,费力耗能,因此即使2名护士也很难完成操作。
(3)护士屈髋、屈膝角度不够而不能充分降低重心,尤其对于身高较高的护士,腰部则成为其重点支撑的着力点并接受过量负荷,易发生跌倒摔伤。
(4)为了完成操作,护士往往会使用爆发性猛力强撑硬拉,这就会使护士重心不稳,且这种作用力不能均匀持续一定时间,受力局部就会产生剪切应力或旋转应力,这对于护士和病人而言均可能会产生新的或加重原有病理损害及疼痛。
2 改进措施
人体的活动与姿势是密切相关的,正确的姿势有助于生理功能的发挥,并只需消耗较小的能量[2],这对于病人的移动以及对护士本身的保护都是至关重要的,而在移动病人时护士要想维持正确姿势还需借助一定工具并遵循力学原理。
2.1 辅助工具及其应用
(1)塑料单、移动软垫(纤维尼龙布包裹丝绵缝制而成,宽60 cm、长120 cm,两端各缝一拉环):可有效降低摩擦力;(2)中单:可缩短护士上身直立操作时与病人间的距离,避免护士上身过度前倾,减少护士腰部用力,防止腰肌劳损;(3)摩擦垫:可增加摩擦力,方便病人用力配合;(4)移动板或“过床易”(美国GMDP盈康专利护理产品):即在病床与平车、轮椅之间形成的“桥梁”,使病人平行移动到平车或轮椅上,保证病人颈部及全身维持正常姿势的移动,避免因不当搬抬使病人受到伤害或出现意外,保证病人的血压及各项生理指标稳定。
2.2 改革后新技术的操作原则、力学原理及应用
(1)护士在操作时的高度要适当,要充分利用斜坡滑动原理,尽可能减少弯腰姿势。例如利用中单协助病人移向对侧床边:适当调整病床高度,护士站于病床一侧,将2条中单纵向对折数次,一条铺于病人肩背部下方,另一条铺于其臀下并包住臀部。协助病人屈曲近侧膝关节,护士一条腿稳踩地面,另一条腿屈曲跪于病人臀部中单下,并在中单和护士膝盖之间铺塑料单,护士腰部挺直,左手提起中单近端,大腿面及膝关节向前顶靠在病人臀部形成斜坡,并以此为支点,右手抓住中单对侧上提,同时身体向前用力,利用护士腿部力量和斜坡滑动原理向对侧移动病人臀部,这样可使操作省力且操作时护士上身保持了直立。
(2)尽可能沿平面直线运动[3],避免护士和病人身体均过度扭曲而产生不适甚至造成损伤。例如协助病人移向近右侧床边:护士靠近床右侧中间(接近患者臀部)位置,两脚前后分开,屈膝降低重心,腰部挺直,移动病人右侧下肢至床边并屈膝,护士左手向前推动病人臀部,将右手掌心向上放于病人臀下,再放左手,避免病人臀部与床之间的摩擦,伸直双臂用力向近侧拉动(能合作的病人嘱咐其用脚蹬床与护士同步配合),用该法再分别移动病人头肩部、左侧下肢,安置病人于舒适体位。
(3)合理利用摩擦力(根据需要增加或减小摩擦力)。例如协助病人由病床移至平车:对不能坐起而需要平车运送的病人,根据病人病情、体重,需要时可2人完成操作。取下床尾床栏,推平车至车头与床尾正中对齐,两平面保持一致,平车制动,先协助病人翻身,将移动软垫平铺于病人身下,再取移动板放于移动软垫下架于床、车之间(或直接使用“过床易”),放平患者,然后一名护士站于病床左侧扶病人肩部并向床尾方向平推,另一名护士站在床尾拉移动软垫拉环,2名护士同时用力将病人移至平车上。若床尾床栏不能取下,则应将平车推至紧贴病床右侧制动,同样保持两平面一致,将移动板架于床、车之间,一名护士站在平车右侧拉移动软垫拉环,另一名护士站在病床左侧平推病人肩、臀部,2名护士同时用力将病人移至平车上,安置于舒适体位,防止坠伤。
(4)合理利用工程力学原理。例如协助病人由平卧位转向侧卧位:护士站在病人要转向的床侧,将病人远侧的手放在胸前,屈曲病人远侧膝关节,护士两脚前后分开,屈膝站立,重心落在前腿上,两手扶病人远侧肩部、臀部,利用自身体重的拉力,以病人的近侧半身为轴顺势拉动(能合作的病人嘱咐其同时蹬床),即可轻松使病人由平卧位转为侧卧位,再将病人的上下肢置于舒适体位,病人的翻身动作和护士身体的移动是同步进行的。
3 讨论
(1)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移动病人时,护士要正确利用摩擦力,避免拖、拽而使病人皮肤直接与病床摩擦造成损伤,但可选用光滑的移动软垫、塑料单、“过床易”等,尽量减小病人身体与床之间的摩擦力,使病人较容易进行平面移动。
(2)运动中几乎所有的骨骼肌运动都是肌力与重力的对抗[5]。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不搬抬病人,而是使用上述各种方法移动病人,使作用力尽量接近重心的水平,尽量使用大肌群和多肌群力量,可减少护士的损伤。
(3)移动病人时,计划好所要移动的位置和方向,以直线方向平移病人,以推拉法代替搬抬法,但能拉则不要推,因为拉有向上的分力,可减小病人对床的压力,使摩擦力减小。而推时易产生向下的分力,不仅会增加病人与床之间的摩擦力,还会形成切面分力(剪切力),这样移动费力且易损伤病人的皮肤。
(4)使病人稳定、舒适,护士省力的条件是重心低、支撑面大、重力线落在支撑面内。临床护理工作中,在移动病人时如有条件应先调整病床高度为80~90 cm,护士两脚前后或左右分开10~15 cm的距离站立,躯干挺直使重心落在支撑面上,必要时屈膝、屈髋以降低重心,重心能随着两脚前后或左右移动,避免产生弯腰低头、身体扭转等不良工作姿势,以维持身体平衡、重心恒定、重量均匀分布,使工作省力、背部不易疲劳、腰部负荷减小,从而防止损伤;同时护士应考虑不良姿势对病人的影响,在移动病人时,每次只移动其身体的一个部位、移动10 cm即可,避免身体扭曲、重力线偏离而引起病人不适、疲劳,甚至损伤,移动后尽量扩大支撑面使体位稳定平衡。
(5)有研究表明,当人的躯干挺直时,上身大部分的重量和提举负荷是通过脊柱垂直向下传导的(腰骶部承受力最大)[6],正确姿势下脊柱在很短的时间内能承受很大的力而不受损伤,但它很容易受慢性切力和扭力的损伤,如工作中的不良姿势,虽然用力小,但只要长时间作用,仍可造成腰椎结构的破坏,导致护士腰背痛的发生[7]。因此,在临床护理中移动病人时,遵循人体力学原理,采用正确的方法,可有效减轻护士的疲劳,防止肌肉损伤,预防慢性腰背痛等职业病,同时使病人感到舒适,并能保证其安全。
[1]谢红珍,潘绍山,王红.护士职业性腰背痛的研究综述[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2):935~937.
[2]王桂闽,洪瑛,李蓉.人体力学及其在临床工作的应用[J].华西医学,1999,3:354~355.
[3]雷树人.物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4]殷磊.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5]Deborah X.Nurse and preventable back inju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Critical Care,2003,12(5):400~401.
[6]潘之清.实用脊椎病学[M].济南: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
[7]李棉舫,王丹虹,张秀英,等.护士功能性腰背痛发生情况及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0):597~598.
G424.1
B
1671-1246(2010)14-00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