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新生生活困扰刍议
2010-08-15胡玲芝
胡玲芝
(台州学院医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医学院新生生活困扰刍议
胡玲芝
(台州学院医学院,浙江 台州 318000)
医学院;新生;生活困扰
据报道,大学新生适应不良,有抑郁、强迫、焦虑症状者占新生总数的30%~60%。尽管新生进入高校之初出现的迷惘、困惑是正常现象,是个体从平衡到打破平衡再到重建平衡的一种客观规律,也是个体在生活环境、生活内容、行为要求变更后的必然反应[1],但如果让新生凭自己的感觉去被动适应,学校不能给予应有的科学引导,让这些新生一味地迷失下去,就很可能使他们长期处于压抑、苦闷、焦虑、消沉、懊悔、颓废等消极心境中,阻碍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据统计,在近年来因各种原因休学、退学的大学新生中,由于适应不良而导致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已占休学、退学学生总数的1/2左右,并有继续上升的趋势。因此,要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分析其存在的主要生活困扰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心态,走出困境。
现采用大学生适应量表[2]对医学院新生进行调查,共发出量表200份,回收有效量表184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护理系99人,医学系(包括临床医学、医学检验、康复医学3个专业)85人。调查发现,医学院新生的生活困扰主要由5个方面组成,其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资源利用困扰、人际适应困扰、学习困扰、专业与职业期望困扰及独立生活困扰。其中专业与职业期望困扰及独立生活困扰不是很明显。笔者着重阐述主要生活困扰的原因及对策。
1 资源利用困扰
绝大多数新生不甚了解在大学中可利用的资源。和中学相比,在大学中,很多事情都需要新生自己去面对和处理,因而资源利用就显得十分重要。新生要迅速熟悉学校周边环境,教学及辅助设施,如办公地点、图书馆、实验室、机房及书店等,还要利用高科技来掌握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信息。校友会、同乡会等组织会让新生尽快熟悉校园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同时,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等也会尽可能详细地向新生介绍自己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情况。新生都希望自己能很快融入大学生活,以顺利完成学业。
2 人际适应困扰
有些新生没有经历过集体生活,进入大学之前,在家庭的呵护下,习惯于父母的关心和体谅。他们来到大学这个新环境后,远离父母和过去的同学、朋友,而他们又要面对新教师、新同学,结交新朋友,因此情感处于一种失落状态,有较深的挫折感。此外,他们在中学时只顾埋头读书,不谙为人处世之道,缺乏交际技巧[3]。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应该懂得首因效应在新生认知学校过程中的作用。在接待新生过程中应该展现学校最优秀的一面,如接待现场的布置应尽可能合理。还有,应强调服务新生,以新生为本,一切围绕新生,一切以新生为重。这样就可以给新生留下一个好印象,让他们体会到温暖和真情,消除陌生感,从而能更快地融入到学校这个大环境中去。其次,多给新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如举行班会、联谊会、晚会、运动会等,使他们在这些活动中能够提高交际技巧,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再者,为新生举办大学生人际关系方面的讲座,让新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要学会处理好与同学的关系,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切忌以自己为中心。
3 学习困扰
高等教育具有专业性、自主性、探索性等特点,比中学的学习要更深入、更复杂、更高级[4]。两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存在着极大的差别。新生由于心理准备不足,不能马上适应这一转变,面对新的知识体系和新的授课方式时,顿感困惑而不知所措。同时,大学准备教育的欠缺也是导致各种学习困扰的重要原因[5]。从心理学角度讲,造成大学新生入学初期面对学习时产生迷茫和彷徨的根本原因是其缺乏长远的学习目标和自我激励机制。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希·弗洛姆指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人总是需要在局部目标达到之后不断确立新的信仰和目标,在某种意义和程度上束缚自己。据调查,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学习困扰更明显。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独生子女大多生活在城镇,各方面条件比较优越,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完善,能获得的信息较为丰富,对自己的专业及大学的概念了解较多;而非独生子女大多生活在农村,能获得的信息较少,有些甚至不知自己的专业究竟为何,学习目标更无从谈起。所以要重视始业教育,邀请优秀校友作专题报告,召开学长经验交流会,让新生了解自己的学校、专业、发展方向,从而热爱自己的学校、专业,树立自己的学习目标。
[1]何建明.龙门圆梦——中国高考报告[J].中国作家,2000,5:5.
[2]吴秀碧,贺孝铭.新生大学生生活困扰之调查研究[J].辅导学报,1991,14:175~206.
[3]蔡华,陈卓武.大学新生的困惑及对策[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55.
[4]冯廷勇,李红.当代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初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1:44~48.
[5]董盈盈.由高校学生学习困扰反观大学生准备教育的缺失[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3:7~9.
G455
A
1671-1246(2010)06-002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