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探讨
2010-08-15谢荣华
谢荣华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探讨
谢荣华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 421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建设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但现阶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从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立“三项制度”健全工作体制、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体系四个方面阐述如何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长效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长效机制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心理障碍、心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及周边生活环境的影响等,是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目前,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并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已成为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多次下发有关文件要求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也不断呼吁要大力开展这一工作,且绝大部分高校也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仍然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名曰“三有”(有场地、有经费、有人员编制),实为虚设,并没有开展实质性的工作。只是做做心理测量,建立一些心理档案,以便应付上级检查和填汇报表。目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大多不是心理学专业出身,缺乏相应的心理学知识,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心理健康教育的大纲、教材虽然出版才。了不少,这些教材大多仅限于对作者自己处理案例的介绍,尚未总结出深层次的规律,导致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重点是那些有心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而对那些天才学生,如何更好地开发其潜能,还没有足够的重视;现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很少考虑到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因此缺少了家庭、社会的配合,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实际,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使现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2 建立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机制
2.1 培养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为确保学校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体系的落实,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进行的关键。其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加强心理咨询专业队伍建设。心理咨询专业队伍由心理学专业和医学专业人员组成,心理辅导员应转变观念,咨询对象不一定就是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要着重解决诸如挫折、人际关系、考试焦虑等一般问题和对大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不定期派心理辅导员参加教育部、中科院举办的心理咨询专业培训以及到其他兄弟院校参观学习,取长补短。学校要制订统一考核标准,定期对心理辅导员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评先评优、晋职晋升挂钩。第二,选聘、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员。根据教育对象的特点和心理科学的特殊性要求,心理辅导员在专业方面需接受系统专业训练并应获得资格证书,这可使其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对不同心态的大学生进行心理鉴定,并掌握对某些不良心理行为的矫正技术。在个人修养方面,心理辅导员要热爱大学生,愿为大学生服务,心理状态稳定,处事方法成熟,能与人合作,富有责任感,有一定的教育经验。第三,选拔、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朋辈心理辅导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们互相给予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提供一定的具有专业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过程。在当前高校心理辅导人员缺乏、大学生心理辅导需求增加的情况下,选拔、培养朋辈心理辅导员是非常必要的。选拔朋辈心理辅导员时必须把那些具有热情耐心、真诚负责、细心倾听、理智分析、幽默健谈、宽容接纳人格品质的大学生选进来,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心理辅导理论和技术的培训,使他们明确朋辈心理辅导的原则,具备从事朋辈心理辅导所需要的人际沟通能力、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记忆能力。
2.2 建立“三项制度”健全工作体制
高校要制订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文件,重点建立和完善“三项制度”,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证。第一,四级网络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制度。高校应建立由寝室、班级、院系、学校组成的四级网络心理危机发现、监控及干预制度,要求这四级组织及时发现有异常行为反应的大学生,并且将这些大学生的信息进行相互通报,以便各级组织能够尽快处理特殊情况,并对这些大学生给予密切的关注,及时帮助其解除危机。高校还应建立危机快速反应通道,以便对心理危机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及时干预发挥重要作用。第二,信息交流制度。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定期组织校医院相关负责人、心理咨询师、各院系心理辅导员等相关人员召开信息交流会议,对“如何进行危机干预”等专题进行研讨,分析典型案例,总结工作经验。这项信息交流制度能够增进学生工作部门、校医院、心理咨询师之间的相互沟通,使各部门在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地相互配合,以保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三,信息报送制度。高校要建立和完善月报告制度,要求各院系加强隐患排查,密切关注新生、单亲家庭学生、毕业生、失恋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病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及有心理疾患的学生,于每月10日前将情况汇总并报送学校。同时,强调有关责任人必须对大学生的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及时处理,严禁迟报、漏报、瞒报重要信息,对大学生的心理疾病要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
2.3 建设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因此,要有完善的教育内容体系。课堂教学是高校教育的主渠道,同样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必须有针对性地、多层次地开设系列课程、专题讲座和专题报告。通过课堂教学向大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大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因此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设计并开好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至关重要。从开设课程的方式上看,可实行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开设一门必修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再同时开设一组选修课,如青年心理、社会心理、学生心理、人际心理、择业心理等;从教学内容上看,既要有着重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方面的课程,又要有着重于帮助大学生培养优良心理品质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方面的团体心理咨询或心理训练课程。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开设一些课程,还远远满足不了其需求。还应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一些问题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报告,重点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择业心理问题、恋爱心理问题等,以更大的灵活性、趣味性、启发性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注意在大学生的不同时期开展不同内容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一年级大学生中开展适应性和交往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四、五年级大学生中开展有关择业心理方面的教育活动等。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摆脱“纸上谈兵”的状况,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及社会实践等有效载体中。如围绕“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大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通过板报宣传、现场心理测试、专题讲座、演出心理剧等方式营造良好的氛围。组织建立大学生心理协会等社团组织,开展同伴心理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除社团、活动等载体外,还应开辟网络等心理健康教育新载体。
2.4 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询体系
大多高校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和心理咨询室,积极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从而发挥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心理疾病的矫正作用。第一,制订心理咨询室管理制度,包括《心理咨询师工作守则》、《咨询室仪器设备管理条例》,规范《学生约访制度》、《咨询师值班制度》等,以进一步加强对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与管理。第二,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对大学新生采用心理测试软件进行心理普查、心理测量,充分掌握第一手资料,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将通过测试得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研究制订相应的措施,给出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第二,设立心理咨询室,开设门诊咨询。一对一式的门诊咨询是比较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形式和经常性工作。设立专职的心理咨询人员,定期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问题进行个案咨询,以帮助大学生调适心理,克服心理障碍。需要指出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从整体上看是健康的,即使表现出某些问题,其大部分也是伴随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因此,心理辅导要着重解决的是这些一般心理问题,即心理困惑或心理不适应,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障碍。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咨询活动应以开展成长性咨询为主。
总之,心理健康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全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只要我们重视它,必将会为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帮助,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G45.5
A
1671-1246(2010)08-00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