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实习中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2010-08-15张还珠刘芯黄振倩谭获
张还珠,刘芯,黄振倩,谭获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在临床实习中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张还珠,刘芯,黄振倩,谭获
(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东广州 510120)
临床实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医学模式也随之转变。健康的概念已由生理健康(一维)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二维),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三维),再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和道德完善(四维)。健康、疾病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而且与社会、心理、环境、行为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也必须与之相适应,由以学科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转变为医学科学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渗透的医学教育模式[1]。
1 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定义
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人群和卫生保健问题。这就决定了医学带有一定的人文学科特征。因此,医学的本质应包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两者缺一不可,这两者贯穿于医学发展的全过程,是医学认识和文化建构的灵魂和支柱。首先,医学是一门科学。科学就是实事求是地解决对客观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为:是什么和为什么。其次,医学始终体现着人文精神。人文就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要回答的问题为:应该是什么?应该怎样做?医学科学精神,以求真、求实和推崇理性为特点,要求尊重客观事实、医学规律;强调排除主观因素的干扰,重视医学知识和技术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提倡勇于怀疑、自我否定;鼓励超越现状、大胆创新。医学人文精神,以求善、求美,关注人性和人的情感为特点,主张以人为本、高扬人性;强调尊重患者的情感世界、意愿;揭示人的生存意义,体现人的尊严和价值;遵照仁术的信条,重视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个医学过程中生命的价值和人的感受被置于一个重要地位。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既互相独立、各具特色,又互相补充、互相包含。在医学活动中,尤其在临床医疗过程中,若只重视其中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则有悖于医学的本质,从而造成不良的后果[2]。
2 在医学教育中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现代医学面临医学社会化,健康要求多元化,人口结构老龄化,疾病谱变化,新兴学科涌现,边缘学科成长等问题。因此,学生必须掌握现代自然科学和医学科学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人文社会科学[3]。所以,在医学教育中要重视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互相渗透和统一,医学教育如果只注重科学精神教育,学生就会片面追求生物医学科学知识、理论和技能,忽视社会医学科学知识,将来在医疗实践中只能把患者当作生物意义上的“物”进行治疗,缺乏人道主义精神;医学教育如果仅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学生就不具备治病救人的能力,不会落实人道主义精神。医学教育应当把人文精神培养和医学科学精神探索有机结合起来,使两者互补与交流,从而体现医学的终极目的:即不仅是为了防治生物学意义上的疾病,还要服务于人类健康、造福社会。因此,要大力发展医学人文文化,强化医学人文精神。当然,现代医学人文精神也离不开医学科学精神,只有自觉地把医学科学精神内蕴于宏大的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才能更富有清晰性、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指导人类的医学实践[4]。
3 在实习阶段强化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教育
临床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阶段之一,是学生进入医疗行业的前奏。该阶段的教育方式和结果直接影响学生从医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也影响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目前的医学教育模式使学生在毕业后的临床实践中,对如何运用人文理论和知识来预防、治疗疾病等方面知之甚少。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日趋稳固,并成为新型医患关系的基础。如何建立以人为本的和谐医患关系,在医患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医学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已成为临床医学的一大目标。临床医学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必须深思如何为达到这个目标做出应有的贡献。今天,临床医学教师面临的最大挑战可能不单是专业知识,还有如何适应医学目的的转变,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的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实现“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宗旨,形成全方位为患者服务的职业观。教育对人的影响除了知识积累外,最深刻的就在于在人格力量、人文思想、人文精神方面的影响[5]。
在临床实践中,教师只有针对医疗难点,从实际出发,攻克难关,不断总结经验,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能攀登医技高峰,并从中体现对患者极端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学生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可以体会到医学科学精神是医师之本,没有严谨、求新的医学科学精神,就不可能拥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同时,医院是治病疗伤的地方,也是各种生理、心理、社会矛盾纵横交错的场所。这就要求医师不仅要表现出高超的医术,还应体现出人文关怀;不仅要关心疾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还要关心生病的人,把患者看作人而不是疾病的载体,以患者为主体,对患者给予更多的爱和关心。临床医学教师在带领学生接触患者的过程中,应该自始至终强调良好的人文素养是医患沟通的基础,大到交待病情、协商治疗方案,小到一个问候、一个眼神,都应该闪烁人性的光辉;要教育学生把人当作有机体,而不是当作机械体。让他们认识和体会到,以患者为中心不能单体现在医疗服务上,还应体现在对患者的尊重上。这是医疗服务的出发点,也是最终目的;要教会学生尊重患者的知情权、隐私权、自主权。在强调医学科学精神的同时,重视医学人文精神,让学生从中体验、领悟医学的本质。
总之,医学教育要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互相渗透和融合,让学生在医学科学和人文文化的熏陶下,正确把握自我、超越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正确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掌握过硬的本领,让学生具有高尚的医德,最终成为治病救人、献身于人道主义事业的医师。
[1]陈鸣,府伟灵.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中的人文精神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03,11(3):202~203.
[2]赵春妮,罗永兵.回归医学科学的人文精神[J].国医论坛,2004,19(6):47~48.
[3]张淑华.医学教育要寻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29~31.
[4]胡燕军,谢幸,黄丽丽.把医学人文精神融入临床医学教育[J].医学教育探索,2007,6(5):390~391.
[5]刘芳.医学人文教育的回归与建构[J].中国高等教育,2004,13:60~61.
G424.4
A
1671-1246(2010)08-01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