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2010-08-15张一英郑慧芳
张一英,郑慧芳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论农村中小学开展健康教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张一英,郑慧芳
(兰州城市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
健康是任何个体和社会充分发挥其功能的必要前提。世界银行专家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约8%~10%归因于健康人群。世界各国发展经历和事实也证明,健康增进与经济发展是连环递进的。学校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密不可分的部分,它对培养青少年现代健康观,形成“健康第一”意识,增强维护自身健康的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疾病预防能力,培养良好行为生活方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略显滞后,农村人口与城市人群文化素质存在差异,在接受健康教育形式上两者有所不同,农村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因此,探索适应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方法,推进学校健康教育,提高学校健康教育效果,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1 存在问题
(1)农村地区健康水平不高,传染病和地方性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80%的人口在农村,西部地区12省、市、区的农村人口大约2.83亿,占西部总人口的78.4%。目前已有效控制的一些传染病出现回潮现象,控制难度加大,如结核、疟疾和麻疹等。结核病人数达到500万例,每年因结核病死亡15万人,我国现在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乙型肝炎依然在我国流行,现患病人数和病毒携带者达1.2亿人,大部分在农村;艾滋病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许多地区,艾滋病最初流行并进一步传播于贫困人群和流动人群中。农村人口是染病风险人群,70%~80%的艾滋病和结核病主要发生在15~19岁的农村壮年流动人群中,且集中在贫困地区。据2000年调查显示,西部地区共有甲状腺肿大病人232万,克汀病病人5.7万,地方性氟中毒病人59.3万[1]。由此可见,农村是疾病预防与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人口卫生知识匮乏,良好卫生习惯形成率低的状况亟待改进。有调查显示[2],农村只有28.56%的成年人掌握基本卫生知识,卫生行为合格率为37.00%。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人们的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和卫生知识缺乏密不可分,农村人口卫生知识水平低是导致其不良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农村人口不良行为的形成与其健康知识水平、家庭文化背景、传统习俗及生活方式等众多因素有关。
(2)政府对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当前,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道路,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健康教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青少年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然而,学校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有些问题相当严重,尚未引起高度重视。目前,只有卫生系统的健康教育机构从事健康教育工作,且健康教育手段落后,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健康水平和健康意识及行为形成率较低。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自我保护意识淡薄,青少年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001年,全国6省农村现状调查显示:在农村15岁以上人群中,环境、饮酒、营养、传染病、慢性病预防等8项基本卫生知识知晓率仅为36%。健康经济学家注意到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环境存在相互性。农村人口文化水平较低,预防疾病知识匮乏,不安全或不健康行为生活方式普遍存在,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基础薄弱。调查显示,长期以来农村中小学,受到升学竞争影响,过分偏重学习成绩,轻视整体素质培养,对性健康教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认识,致使健康教育师资配备不足、课时难以保证等现象出现。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健康教育不能切实有效实施,最终严重影响了青少年身心发展与健康。
(4)学生身体素质逐年下降。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尤其是力量素质和耐力素质下降幅度最大。而我国农村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更令人担忧。教育部2004年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结果显示:身高、体重、胸围均值城市高于农村青少年,城乡之间、发达地区与相对不发达地区之间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很不平衡。表现为耐力素质下降,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所欠缺,近视和龋齿常见疾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课业负担过重,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导致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农村青少年口腔保健仍处于较低水平。
(5)社会对健康的需求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全球化、城市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及工作、生活节奏加快,家庭组成和结构、疾病谱改变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变化,带来了新的卫生和健康问题,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和生活质量,对健康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
2 建议与对策
以促进个人、群体行为和环境改变为重点的健康教育及把促进健康作为疾病预防控制、提高群体健康水平的目的是新农村建设最经济有效的途径,在改善人类健康水平、改变不文明生活方式、提高整体生活质量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核心是行为生活方式教育,是影响家庭、社会的治本措施。要在短时间内使农村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有较大改善,必须进一步切实有效地开展健康教育,促使青少年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1)建立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由政府统筹领导,教育主管部门积极参与,卫生部门大力配合,共同加大对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投入。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建立中小学健康教育组织网络,用科技普及手段,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地开展健康教育。各级政府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列入当地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卫生、科普、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工作范畴。在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保健普及程度不高,广大农村人口缺乏卫生保健知识意识。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的扎实推进,对从根本上提高农村人口的卫生保健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促进作用。因此,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全面落实学校健康教育大纲、教材、课时及师资培训等工作,真正把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2)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工作。农村地区最容易接受和传播卫生知识的人群是青少年,使他们从小接受系统的健康教育,可为其一生的健康打下良好基础。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预防和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农村人口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基本措施;是一项全民参与的“治本”工程,通过九年义务教育,可使青少年掌握更多的健康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促进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养成,从而降低危险因素,如避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恶性循环。针对我国边远、落后地区农村人口健康意识淡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体系不健全等实际,可以通过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健康教育知识、组织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和演讲比赛、定期办健康教育知识墙报或黑板报,要求学生充当健康教育监督员,建立学生健康教育档案及成绩报告卡等形式,广泛并长期开展学校健康教育促进活动,引导青少年树立科学的健康观。青少年可塑性强,是确立卫生观念和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同时,青少年也是家庭、社会卫生信息的传递者,通过青少年个人可以影响其家庭成员,家庭会带动社会,最终形成全社会受益的局面。
(3)把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与国家整体扶贫工作相结合。西部农村人口身心素质的提高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农村卫生防病工作,不仅关系到当地广大农村人口的身心健康,而且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通过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必定会促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实现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将起积极作用。充分认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恶性循环的严重性,把农村中小学健康教育与国家整体扶贫工作相结合,增加投入经费,对中小学健康教育教师及管理人员进行知识培训,对青少年加强健康教育。
(4)争取社会各方支持和配合。通过跟医疗卫生部门的协作,将业务素质过硬的医务人员请进中小学,举办专题讲座、健康咨询活动。加强区域性校际合作,定期互通健康教育信息,进行经验交流,互派教师学习,发挥区域性资源优势,缩小农村与城市学校健康教育之间的差距。
总之,健康教育工作是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农村中小学实施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当前,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卫生、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卫生人口保健意识淡薄,卫生观念落后,卫生行为习惯有待改善。这些问题正严重影响我国21世纪人才的素质。2002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农村中小学体育卫生工作的几点意见》明确提出:“尽快改变我国农村,特别是西部地区农村落后的生活方式、卫生习惯和卫生条件,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认真做好中小学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是完成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在广大农村真正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爱清洁的良好风尚和健康生活方式,从根本上改变卫生面貌,推进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小学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因此,当前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健康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1]孙殿军,魏红联,申红梅.中国西部地区地方病防治策略[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2,3:154~156.
[2]安家璈,任学锋,周玮.中国农村地区卫生问题与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策略的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01,(1):56~57.
G479
A
1671-1246(2010)23-00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