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下第三产业发展探讨

2010-08-15河北廊坊师范学院杜秀敏

中国商论 2010年10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金融危机服务业

河北廊坊师范学院 杜秀敏

第三产业,又称第三次产业,指不生产物质产品的行业,即服务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1935年在《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首先提出来的。金融危机下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加快经济发展,提高国民经济素质和综合国力;有利于扩大就业,缓解我国就业压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小康。

1 金融危机对第三产业的负面影响

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危机由最初对我国虚拟经济的影响波及到实体经济的冲击,既有对GDP增长速度、就业、财税收入、进出口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对第三产业——服务业形成直接和间接的冲击。金融危机首先是信用体系危机,而信用本身就属于第三产业;同时,藉由服务业全球化,中国服务业必然会受到波及,比如金融服务外包承接、IT外包承接以及体育运动带来的衍生品如广告收入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对中国第三产业的影响更多是通过间接途径发生,一方面,生产型服务业供需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可支配收入减少将缩减对服务的需求。

1.1 金融危机对批发零售贸易业影响

贸易批发和零售百货是欧洲华商的支柱产业。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加速向全球市场和实体经济传导,人民币也随同美元被迫升值,而在欧洲地区人民币是在大幅升值。在人民币相对于欧洲货币快速升值的背景下,中国出口企业在欧洲市场遭遇到严峻的生存压力。这些批发零售企业由中国中小型出口企业提供货源,其经营的货物绝大多数是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的产品,供货商的利润降到无可降时,批发和零售环节受到非常大的影响。在丧失价格优势的情况下,就失去了与大型国外超市、批发竞争的优势。加之,我国的批发零售业提供的产品大多是中低档产品,消费人群也定位于底层消费者。这类顾客收入较低,消费能力差,金融危机到来,失业、没有可支配款使他们的购买能力下降的最快。

1.2 金融危机对物流行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国际物流企业业务影响最大。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2008年我国连续几个月港口业务量增幅持续下降,尤其是煤、焦炭、原油、钢材等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受到影响最大。与出口企业有关的货物代理、航运等业务也出现了大幅度萎缩。2008年11月份政府调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但由于国外受需求市场不景气、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导致进出口贸易仍处低迷状态。由于货物运量减少,港口停泊的船只减少,港口收入也相应减少。企业只能不断地压缩利润,很多物流企业产品销量大减、仓库大量堆积货品,出于成本考虑企业开始大幅裁员。大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随时都会倒闭。

1.3 金融危机对地产业影响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1~12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0.3%;商品房销售额24071亿元,同比下降19.5%。其中,商品住宅销售额下降20.1%”[1]。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关联性,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房地产行业则受到显著影响。我国经济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较大的减速,其必然出现的结果是失业率上升、职工收入下降和居民消费意愿减弱。2008年下半年以来,沿海地区大量规模以上企业倒闭,其中不乏用工规模达到几千人的大型制造业企业。失业和减薪降低住房消费能力。无论是民众的消费能力还是消费意愿,在金融危机中都出现大幅度下降。中国房地产业则受到宏观调控政策积累效应和金融危机波及效应的双重打击。

2 金融危机下第三产业发展新思路

全球金融危机直接导致了我国的出口严重滑坡,扩大内需成为了必然选择。在经济日益服务化的时代,发展服务业是我们实现“保增长、促就业”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加之,面对节能减排降耗的压力,绿色经济将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其中第三产业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最符合经济发展和贸易增长转型的要求。在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双重压力下,我国必须将第三产业作为发展的重心。

2.1 大规模发展消费型第三产业

大规模发展消费型第三产业,即发展消费型服务业,是在短时间内促进内需和解决就业下滑问题的有效模式。在大规模发展高端服务业时间尚不成熟条件下,我们目前应该先行发展进入门槛低、见效快的消费性服务业。在我国目前一些初级形态的服务业,主要是围绕着人们衣食住行的服务业的发展是滞后了。这些消费性的服务业由于进入门槛低,分布范围广、劳动密集型较高,可在短时间内有效提高内需和提高就业,尤其是其中一些简单服务行业的岗位技术技能要求较低,可以快速解决低端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所以,大力发展消费型服务业具有重大意义。着重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房地产和物业管理服务、社区卫生、医疗服务、家政和养老院等服务业,以迎合我国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要求。同时,在大量农民返乡后,可围绕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进行选择性服务,尤其是在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转变过程中,这种农业的产业链服务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意义。同时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应同步发展这些地区相应的消费型服务业,如教育、卫生、体育、休闲等服务业。也可以局部推动该地区的内需不足和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有效的拉动内需,刺激内在消费能力,才能抵制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第三产业影响。

2.2 给中小服务企业提供资金

我国中小企业服务型企业占全国服务型企业总数的90%以上。中小企业服务企业在社会发展、税收、提供就业等方面所做的贡献丝毫不亚于大型企业。目前我国的服务业多是传统的密集型企业,企业规模小,在技术、信息等方面比较落后,加上,服务业也没用什么固定资产,所以融资难一直都是困扰小型服务企业难题。资金方面比较薄弱导致中小服务业难以发展扩张。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很有可能发生资金链断裂而倒闭。政府应加大对中小服务企业的投资,主要从融资方面给予企业真正的优惠措施。主要建议如下:

第一,政府可以引进或改进政策性、专业性的中小企业专用银行,类似孟加拉国的村镇银行。要想为中小企业做好金融服务,必须有一个机构对所服务的中小企业非常了解,这种了解不光是报表的了解,还要对日常运作比较了解。在中小企业当地建立银行,银行贷款前要对当地企业的信用、经营等情况提前调查,并设立档案。

第二,可以鼓励大的银行成立中小企业专营机构,为中小企业设计专门的产品,制定专门的考核体系。

第三,要做大做强政策性、政府性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支持。

第四,鼓励成立互助式的担保机构,企业之间可以共同出资成立一个担保机构,为所有的会员企业提供担保,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第五,要规范商业性担保机构的行为,降低风险。政府从资金方面能切实的给中小服务企业更多支持,使它们渡过当前的“冰冻”期,并引导企业走品牌化、规模化道路,使其继续保持就业的主力军的优势。

2.3 推进服务外包业务企业发展

“服务外包业务”系指服务外包企业向客户提供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ITO)和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包括:业务改造外包、业务流程和业务流程服务外包、应用管理和应用服务等商业应用程序外包、基础技术外包(IT、软件开发设计、技术研发、基础技术平台整合和管理整合)等。[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分工的精细化,国际分工的时代已经到来,服务外包业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并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承接发达国家高端产业转移的新兴行业。面对金融危机,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把越来越多的服务外包出去,金融界不少人才已从华尔街转向中国寻找工作,这就为我国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带来了人才和难得机遇,也进一步增强了我国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信心。“美国经济衰退、基础设施外包市场模式的整合和印度服务商向ADM(Application Development and maintenance)价值链的提升都可能对IT外包行业的并购带来深远的影响[3]。”当前应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资质的服务外包公司,形成外包产业基地。建立平台以帮助企业“走出去”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金融等服务。扶持出口导向型企业发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

[2]商务部.商资发[2006]556号.

[3]赵新远.“经济危机催生IT外包并购——IT外包服务商的业务重心转向欧洲”[EB/OL].http://chinasourcing.mofcom.gov.cn2008-11-08.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金融危机服务业
自动化正悄然无声地重塑服务业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浅析金融危机化解救助的效果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2014上海民营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