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关系与对策研究

2010-08-15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潘虎

中国商论 2010年10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源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 潘虎

1 区域产业结构与人力资源关系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进程不断加快的情况下,长三角、珠三角等地以专业化经济为特色、以中心城市为依托,在生产、分配、流通等方面进行紧密联系、互相协作的地区出现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萌动。经济一体化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已被许多国家普遍证明,对于我国来说,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意义就更加重要和明显了。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推力之一即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持续调整过程中,许多区域坚持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配套,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这一方针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会更改,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辅相成,都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近期目标。必须指出的是,产业结构的优化演进,源于创新。这决定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营造创新环境等方面的功能将被置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对于当前国情,自主创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按照国家自主创新围绕建设现代产业的需要,着力抓好关键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的总体思路,增强研究能力、打造知名品牌、拓展人才开发等工作必须放在相当重要的位置。

就当前形势来看,中国发展战略的基础仍然是要坚定地走工业化道路,但是在工业化的推进过程中,要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总体而言,中国经济保持了良好态势,这归功于各经济社会组织在产业调整上聚集了一定的整体效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必须清醒认识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是早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就着手进行的,由此保障了实体经济较强的抗风险性。这既是经验,又是警示。如何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改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人力资本实际效能,持续营造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模式,将成为摆在政府、企业甚或个人面前的重大课题。简言之,“中国制造”的优化升级,必然依赖于人力资源整体水平的提升,不仅应该着眼于应对未来的挑战,更应该在当下的有利形势中充分把握。

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力资源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但是,从业人员总体素质仍然低下。低素质的人力资源加大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偏差,并导致三大产业升级动力不足。为了达到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目标,必须采取加大教育投入尤其是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等措施。

2 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制约

2.1 产业结构动态平衡不足

产业结构升级,是一个动态平衡的开放系统。这里的动态平衡,尤指各种资源在系统中的整合配比,达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相对关系。而其中根本性的资源之一,就是人力资源。我们知道,人力资源尤其特定的技术知识类型与含量,而这种技术知识与含量又有其之于经济社会需要的契合性。同时,人力资源也需要通过特定手段和途径,配置到适于发挥其最大能量的地方,从而实现人力资源“1+1>2”的整合效应。这两者深刻影响着人力资源在实际应用中的利用效率和成果,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表明,不论是从国家宏观层面的经济运行来看,还是从企业微观层面的经营管理开看,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是值得质疑的。人力资源的内在架构与外在形式,都与当前产业结构存在不小偏差。换句话说,人力资源结构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的问题是比较严重的。加上人力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比平衡状态欠合理,产业结构的平衡更显紧张。人力资源的低效状态,不仅是对资源本身的浪费,更制约了产业结构相关资源环境的系统性。当然,从现代管理理念普遍推崇的人力资本视角来看,我国人力资本的低效使用,也成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硬伤。

2.2 产业可持续发展受限

产业结构框架内,人力资源结构的不合理,突出地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技术工人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现象严重。郎咸平认为,从“6+1”的产业链划分来看,前面六个环节的价值贡献较低,后面一个环节才是价值增长的主体。而当前中国的产业发展状况,还主要在于前者,即产业运行的低端环节。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尚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国家而言,产业结构主要以加工业和制造业为主体,对高知识层次人才的吸收有限,备受国人关注的高等教育迅猛扩张的现象,使我国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教育过度的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单位用人上大材小用;人们普遍追求高学历,希望通过获取更高的学历后能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这些现象引发了高学历教育膨胀与高学历人力资源需求较低水平之间的强烈反差。而高学历教育占用了过量资源,却客观上造成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实际需求偏大教学环节的资源短缺。

我国人力资源整体素质欠佳、人力资源结构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已经成为共识。需要清醒认识的是,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尚处于缓慢区间,高新技术产业因为高素质人才的匮乏而难以发展起来,在科技浪潮冲击中,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也因为高技术人力资源的瓶颈而不得不放缓发展的脚步。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本身的进步就缺乏充分的人才职称,加上工业基础的限制,就更显得参差不齐。此外,又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技术改造构建于技术引进的基础之上,不同产业的发展都缺乏技术长久创新机制。技术革新缺乏人员基础,而推动技术革新的主要人员又得不到流程和环境支持。人力资源的职称作用无法完全发挥,产业结构升级缺乏长远发展的深层动力。

3 构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人力资源体系

从国外经济运行的观察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出发,都可以看出区域经济一体化日益成为各国经济运行的一般趋势。各地区只有把自己置身于与其他地区更加紧密的相互联系之中,才能从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区域经济社会问题的出现也是各地方政府所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跨地区的环境治理问题、区域内传染病等危机处理时的政府间联合应对问题),这些问题仅靠某一地方政府来解决既无可能又缺乏现实可行性。

3.1 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导向

区域经济合作意味着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秉承平等互利、成果共享的精神,地区之间经过建立起协商基础上的一种横向经济联系。从长远来看,区域经济合作在发挥各地区的优势和开展经济技术合作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同时对于激活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以及推动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合理化进程方面,也能做出贡献。区域发展的相互依赖说明了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不是独立的,而是彼此依存、相互联系的,据此,各国各地区之间应该就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积极开展经济合作,以谋求共同发展。在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库珀出版的《相互依赖的经济》一书中,首次系统阐述了国际相互依赖理论。理论认为,国际领域内政治军事力量的制衡、经济技术的发展形成的各国比较优势、跨国公司的遍布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出现等加深了各国相互依赖的程度。因此,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而言,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依赖更加显而易见:没有国际合作中各国政治军事对立及经济壁垒的障碍,增加了促进区域产业关联合作多种有利的政策措施和政治作为人力资源之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推动作用有必要充分发挥,还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3.2 以区域产业结构平衡为目标

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层次是区域经济一体化,进而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促进商品要素和生产要素的流通,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意义。在平衡区域产业结构的目标下,政府应该着力加强职业教育;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加强在职人员的培训工作。要使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强国,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同时,平衡区域产业结构,还要求区域人力资源体系发挥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加速社会经济发展,增强内在动力。区域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制定统一的战略发展目标,在战略层面上促成合理社会分工的形成,尤其要明确提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方略,提升发展的整体速度,在空间和环境氛围的营造上,取得良好效果。当然,这将有利于经济发展内在原动力的形成和充实。

第二,有效整合资源,调整经济结构。我国存在特定的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差异,经济建设的起点也高低不同。在对资源和原材料的利用上,其模式和效果也不可能统一。合理运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优势效应的意义就显得尤为重要。合理健全的,实际是有效整合我国各经济区域内的资源,在整合既定整合模式的基础上实现共享资源合理配置。此外,产业结构优化的直接成果,还体现在协调经济运行模式,形成或补充规范、互惠互利的产业结构链。

第三,调整增长方式,理顺机制体制。区域产业结构的整合升级,不得不正视在各方面的机制运行还不够完善这一现实。社会发展转型理论告诉我们,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政府所面临的体制障碍也是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理顺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机制体制并不容易,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之路还有很长。

[1]黄寰.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M].北京:中国经济版社,2006.

[2]郎咸平.谁在拯救中国经济(复苏的背后和萧条的亮点)[M].上海:东方出版社,2009.

[3]沈玉芳.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空间模式协同性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源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浅析人力资源挖潜增效的途径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回暖与升级
让人力资源会计成为企业的“新名片”
宝鸡:松绑人力资源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寻找人力资源开发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