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我国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发展战略的思考

2010-08-15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王洋

中国商论 2010年10期
关键词:货代货运经营

北京工商大学文科实践中心 王洋

中国食品集团公司企业规划部 王丰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际运输方式的变革,信息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完全开放后的竞争环境,这些就是我国国际货代行业目前所面对的外部机遇和挑战。而占这一行业主体80%的中小企业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生存状况日益严峻。鉴于国际货代行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和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必须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1 我国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生存状况

1.1 国际货代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我国国际货代行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由当时的几家国际货代公司发展至今正式登记备案的约21000家企业,从业人员过百万。我国目前进出口货物的90%空运、80%海运、80%陆运和几乎100%的国际商务单据运输都是通过国际货代企业不同程度的参与完成的。作为年轻的货运服务业,其长足发展令人瞩目,在我国对外贸易中所处的地位不可或缺。这一成就与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有着直接的关系。30多年中,我国对外贸易经营主体由十几家发展到几十万家,对外货物运量也增长了近30倍。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我国国际货代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然而,兴奋之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事实:我国目前国际货代行业的80%多纯本土企业中绝大多数不具规模;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变革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这些企业在迎接机遇的同时,更多的是感受严峻的环境挑战。

从国务院1984年和1992年的两次关于改革我国国际海洋运输管理工作的通知,到原外经贸部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再到商务部200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业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我国国际货代行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外贸运输总代理”的独家专营到市场经济的对外完全放开的过程中,除了政策上加速这一行业的市场化转变和控制对外开放的节奏,政府对于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并无相应的实质性扶持。实际上,广大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生长环境变得愈发复杂而艰难。一方面是相关体制的制约,如亟待发展的跨行业、多部门交叉的集装箱多式联运基础设施,滞后的网络信息化综合建设,信贷和资本市场的融资障碍等,都远非弱小企业所能应对。另一方面是外资货代企业涌入所带来的竞争压力。2008年底,经商务部批准、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外资国际货代企业已超过1500家。这些外资国际货代企业,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中的相关规定,享有完全的国民待遇。可无论是运营网络基础、经营管理经验、还是资金规模,我们本土的同行企业都根本无法与其相比。

1.2 中小国际货代自身局限性难以突破

1.2.1 不具核心竞争力,缺少发展规划

我国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大都以经营传统的订舱、报关、报检等货运代理业务为主,发展空间十分有限。据知,我国目前约70%的对外货物贸易运输被国外具有全球网络优势的跨国货代所控制,出口货物的价格术语都使用FOB,进口为CIF,国内货代无处插手。在剩余不多的国际货物运输量中,由于经营这类业务需要专业技术化不高,竞争主体多,再加上运价和舱位等方面很大程度受制于承运人,所以赢利机会也很难乐观。而为数甚多的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很多年来却一直满足于这种状况,靠维系几家外贸企业的货运代理业务勉强生存,没有远大的发展规划,经营理念保守,不舍得在人力资源和基本建设上战略性投入,自然难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从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1.2.2 专业人才匮乏,基础设施落后

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为当前货代企业走向国际化经营提供了一大生机。但是目前全国在商务部及各地商务主管部门登记备案的21000家国际货代企业中,只有约6000家注册为CIFA(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会员可以签发FIATA FBL(菲亚塔国际多式联运提单)。而在这些已注册CIFA会员单位中,外资货运代理签发FIATA FBL的积极性和数量却远大于我们本土的国际货代。其中的原因就在于绝大多数本土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受限于专业人才和基础设施上的缺陷,不能够顺应国际多式联运较快的发展趋势,无法运作国际间货物的多式联运。近年来,虽然我国国际货代行业的人才结构有所优化,“科班出身”的外贸、外语、物流等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所占比例不断上升。但是在弱势的经营方略下,人才得不到合理开发和利用,更没有配套的电子信息网络和营运网点可以支持,跨国际运营很难突破。

1.2.3 诚信意识薄弱,融资瓶颈制约

缺乏诚信和规范化经营是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经营中另一个较为常见的现象。FIATA FBL是目前世界最为广泛使用的国际多式联运提单,在我国正式落户是2007年9月。然而,在短短两年的使用期间,为了逃避FIATA(国际货运代理协会联合会)关于签发FIATA FBL必须投保货代责任险这一强制性规定,中小国际货代企业中间频频发生签发盗版FIATA FBL的现象。在体制尚不完善情况下,一些中小国际货代企业薄弱的诚信意识及其违规运作的低成本性纵容了自己逃避风险责任、不规范操作、恶性竞争等诸多不良市场行为,严重影响了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总体社会形象,十分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企业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中小货代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更是如此。很少中小企业能够完全依靠自由资金而快速成长。然而,外部融资渠道艰难险阻。信贷市场上,一方面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可抵押、质押资产有限,难以应对银行信贷制度的要求,而民间借贷又尚未正式进入合理渠道,缺乏市场规范;另一方面,信用评价和担保体系的不完善现状也对中小国际货代的借贷融资行为极为不利。信贷市场之外,我国目前针对中小企业的股权与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远未成熟。股权交易市场上,创业板和中小企业板都偏爱高科技型企业,门槛过高。债券市场审批程序繁杂、条件要求苛刻,远不能为中小国际货代企业所介入。

2 我国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发展之路

2.1 自强诚信,创新经营,做强做大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经营者的意志和策略,以及团队的能动性和职业技能。从发展策略、创新理念,到核心技术,生产运作,乃至服务质量、诚信经营,人的作用都至关重要。所以,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应该放在企业发展的首位。其次是国际化经营所必要的信息化网络建设和国际间主营运输环节间的运营网点。这是国际货代业务特点所决定的物质条件。否则,对货物国际运输全程的衔接、追踪、管理便无法实现,货代业务就只能停留在低专业化、低附加值的简单层次上。因此,中小国际货代企业要舍得在人力资源和网络建设这两个方面的资金投入。只有具备了人才和网络的基本条件,才有可能创造和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规划,做强做大。

在创新经营、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长远规划上,应以承接国际多式联运业务为契机、逐步向综合物流业转型为总体战略发展方向。国际多式联运是一种以实现货物整体运输的最优化效益为目标,通过一次托运、一次计费、一份单证、一次保险,将不同的运输方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由各运输区段承运人共同完成的综合一体化货物运输。由于相比其他运输组织形式具有成本、效率、安全等方面的显著优势,这种国际运输新技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现以来,已经在世界各主要贸易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并正成为国际货运行业向国际物流业拓展的主干平台。

中小国际货代企业从事国际多式联运业务,首先要具备三个部门的资质,确保经营的合法性、规范化。一是要在商务部或企业所在地商务主管部门登记备案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二是要在交通部门登记获得无船承运人资格;三是要注册为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CIFA)会员。其次应通过签发FIATA FBL国际多式联运提单来促进运作国际多式联运的业务实践,提升专业技能。国际多式联运提单不仅在国际货物贸易中对进、出口企业乃至银行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也是对国际货代企业的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一个验证。在市场定位上,要从主打某一类产品在某一条航线或某几国之间的国际多式联运市场做起,稳扎稳打,用高品质的专业服务将市场逐渐做大;彻底摆脱以往低端服务中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顾眼前蝇头小利,不做任何市场划分的混沌经营状态。对于眼下专业人才、网络规模、经营资本等缺口问题,不妨利用经济衰退带来的机会,通过联营、合作、合资等战略引进和引资手段,整合外部资源,取捷径来完成业务的转型、升级。最后,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诚信经营至关其成长性。只有守法、诚信、负责的企业行为才能为社会所认可,才会赢得越来越多的忠实用户和投资者的青睐,最终获得企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2.2 政策扶持,完善体制,和谐发展

政府对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在政策和体制上的支持是责无旁贷的。原因之一,通观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其数量占全国企业总数99%,提供80%以上的就业机会,贡献了60%的GDP,战略性意义不言而喻。然而中小企业的生存脆弱性又是显而易见的,必须有体制上的呵护。这在世界很多国家都有借鉴。其二,我国经济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经高达68%,出口占GDP的三分之一。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我国的经济腾飞做出了巨大贡献。这其中离不开国际货代行业的相关服务。而我国国际货代行业主体80%是中小企业。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最后,从服务业角度上看,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薄弱,产值占GDP的比重不到40%,远低于经济发达国家60%以上的平均水平。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可以带动物流和多式联运等相关行业的进步,有助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改善失衡状况、维护总体经济的协调发展。实际上我国政府近年来多次在高层经济工作会议上将中小企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作为重点来强调。而管理层在宏观体制建设上对于扶持中小国际货代企业成长的相关具体措施还应尽快落实在法律制度、融资体系、税收政策、基础设施、机构服务几个方面。

法律制度上要尽快完善中小企业、货代行业、运输服务管理等相关行业法律、法规的建设;同时设立高层行政管理部门,配合执法部门,加强货代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一个公平、规范而有秩序的生存空间,让中小国际货代企业健康成长。融资体系应由信贷组织、资本市场、担保机构等多层次组成。政府应扩大中小银行数量并建立专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政策性银行,对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给予政策鼓励。要进一步发展债券市场,降低中小企业上市门栏,加快民间借贷合法化,鼓励风险投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并设立专项资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有效分散中小企业的融资风险和促进融资规模与效率。对作为身兼物流服务和中小企业双重身份的国际货代企业,国家应予适当减免其税收负担,甚至直接进行财政补贴和提供贷款援助,实质性鼓励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在基础设施方面,通过上述设立的高层行政权利机构,协调铁路、交通、港口、海关、质检、电信、技术标准、行业协会等各部门,在“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大力投资于水、陆、空、物流园区等交通运输基本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和整合资源,积极与国际运输技术标准接轨,加强信息通信网络的配套建设,着力于集装箱国际多式联运的发展,改革通关、检验检疫等监管、验放工作秩序,加速构建国际货运和物流发展的基础平台。机构服务主要依托于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一是作为政府与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接口,在向企业提供行业相关咨询及培训等服务的同时,搜集企业关于业务经营和行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做好行业调研与统计等基础性工作,并向前述高层行政机构、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工信部中小企业司和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等及时建议制度的改进意见;二是加强行业自律和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方面的宣传和督促,营造企业与社会和谐互动、共同发展的氛围。政府应赋予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相应的职能权利并提供适当的预算支持,确保其对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效果。

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发展方向在于国际多式联运的经营并逐渐向第三方物流业的转型升级。作为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信息化网络的创建、运营网点的拓展、经营人才的培养是基础工作。业务的发展除了依靠自强诚信、睿智创新,还要充分利用政策体制所营造的外部环境机会。随着专业化经营的不断深化、核心竞争力的逐步提升,企业的规模还应发展到拥有自己的集装箱、运输工具、仓储设备、配送和包装等设施及相关业务,进军物流业便水到渠成。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实施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货代业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广大中小国际货代企业的成长壮大必将为我国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1]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中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06).

[2]杨志刚.国际货运代理实务与法规[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09).

[3]张玉荣.国际货运代理与无船承运人比较及发展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苏州:2007年第09Z期.

[4]Richard Schaffer, Beverley Earle, Filiberto Agusti(International Business Law and Its Environment)South-Western College Pub of USA,072008.

猜你喜欢

货代货运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信用证项下货代提单相关问题探讨
波音公司试飞电动垂直起降货运无人机
融合感知差异的货代和货主选择行为异质性揭示
AT200大型货运无人机实现首飞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货代:当“三剑客”遇到互联网
货运之“云”
“特许经营”将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