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誉机制的中国服务外包优势研究
2010-08-15河海大学商学院陈义荣
河海大学商学院 陈义荣
基于声誉机制的中国服务外包优势研究
河海大学商学院 陈义荣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许多沿海省市将软件外包服务作为战略重点,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以印度等国的企业为竞争对象努力开展软件外包的市场竞争。本文将针对中国企业软件外包行为在成本优势与声誉优势的战略选择上进行定性分析。这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接包方角度采用声誉优势和成本优势两个研究焦点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为中国软件企业采用何种接包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在实践意义方面,使中国软件企业认识到在接包活动中需要更加理性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外包业务,寻找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合作伙伴。
软件外包 能力 学习
当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许多沿海省市将软件外包服务作为战略重点,中国软件外包企业正以印度等国的企业为竞争对象努力开展软件外包的市场竞争。但是,目前国际软件外包市场正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过去将发包战略表述为管理者应该把主要的资源放在对企业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业务上,同时剥离、限制、外包出去那些非核心的业务(Quinn,Doorley,and Paquette,1990)。当今,部分软件发包国企业则采用了相反的做法,开始将部分核心业务交给接包国完成(Linder,2004),发包国企业更加重视与具备处理高端业务的接包企业长期合作,对具备声誉优势的企业更加关注,这形成了一种外包的国际市场需求。
1 基于资源基础观的声誉优势的概念界定
1.1 资源基础观与竞争优势
在当今的超强竞争环境下,竞争优势日益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在动态竞争环境中,接包企业不仅应该重视基于最终产品市场的竞争活动,而且更要关注深层的、容易被忽视的、基于战略资产与核心能力的竞争活动;不仅需要关注竞争优势的显性源泉—— 低成本与差别化,更应该关注这些源泉之后的隐性源泉—— 企业的资源与能力,特别是组织文化等软性能力,在这里可以被界定为“声誉优势”。
在知识外包活动中,国内企业能够被离岸外包方选择成为长期合作伙伴,则要求在动态环境下展开经营活动的中国接包企业,必须持续地强化大量的维护自身生存空间的非市场活动,不断地获取、积蓄、运用和更新当前和未来竞争所需的各种资源与能力,与发包方搞好关系、建立关系和更新关系,特别是关系到企业竞争成败的声誉优势,逐步形成以声誉优势为基础的、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而有效反应的动态竞争优势体系。
1.2 成本优势
许多著名学者和成功企业都从顾客价值的角度来界定企业竞争优势。从发包角度来看,发包方的顾客价值就是接包方企业的竞争优势,就是接包企业能够安身立命的根基。在发包方追求低成本,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实行归核化战略时,接包方具不具备成本优势成为能否接包的最关键因素。
1.3 声誉优势
企业声誉是能给企业带来实际利益的重要软性资产,同时,良好的声誉也是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和战略资源的重要来源。在外包活动中讲市场战略,大家一般理解为唯利是图,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成本竞争和价格竞争,即零和博弈。现在强调的是企业赚钱,同时还要为社会、环境和谐发展出力,变成了合作竞争,过去讲的我赢你输现在变成互利共赢,这样一种新的理念提升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发包公司把这一套新的价值观,新的竞争规则也引进到了中国。
中国接包企业的差距不光表现在硬件竞争力,而且也表现在缺乏软竞争力上。面对其他接包国公司的竞争,我们的接包企业缺少发包方所要求的软竞争力,缺少以责任为核心的声誉优势,成为发包方将中国接包企业排除在外的主要理由。
2 从成本优势到声誉优势:软件接包企业的战略选择路径的原因分析
2.1 成本优势在当今仍是接包方的主要竞争优势来源
将针对中国企业软件外包行为在成本优势与声誉优势的战略选择上进行实证性分析。这项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从接包方角度采用声誉优势和成本优势两个研究焦点作为主要分析框架,为中国软件企业采用何种接包战略提供理论指导。在实践意义方面,使中国软件企业认识到在接包活动中需要更加理性地选择合适自己的外包业务,寻找自己的目标市场和合作伙伴,同时中国软件企业只有满足发包企业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成本优势和学习能力,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和优势获得国外发包企业的青睐。
2.2 接包方声誉优势也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竞争优势之一
“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和企业R&D投入水平、科技人员比例等有关,而且和各种与创新活动有关的主体之间的合作与学习有关。”经过部分学者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竞争优势不仅取决于要素成本的高低和资金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本地是否具有知识的吸收、转化和创新能力,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与联系,企业与大学、科研院所、市场中介组织、政府等的合作与联系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并不比企业R&D投入小。依据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所建立起来的模型表明,区域学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具有区域差异性,经济越发达的区域,企业竞争优势的提升对区域学习的依赖性越强(周国红 陆立军,2005)。在知识外包中,是否具有声誉优势显得越来越重要。
实际上,考虑到竞争能力开发的积累本质,其增强过程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持续的集体学习。因此,可以把学习视作特定竞争能力的持续适应过程,是基于经验和最新信息而进行的适应过程,是企业构建和不断补充自己的技术、市场产品和过程知识基础的重要途径,是企业开发和提高员工广泛的技能水平的基础。
3 软件外包如何提升声誉优势的相关政策建议
3.1 提高声誉优势,重在接包的方案选择要有战略眼光
接包企业要不断适时提升自己在产业价值链中的角色,实现资源与能力结构的优化组合与战略升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大的战略价值。总之,在我国对外国产品和企业开放国内市场、逐步融入世界经济大潮之中的同时,也会为中国产品和企业带来进入世界市场的商业机会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挑战。只有具有比较优势产品,才能够进入国际市场;只有具有基于核心竞争能力和战略柔性的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才能在世界市场竞争中获胜。因此,对于目前因缺乏声誉优势而竞争实力较弱的多数中国企业而言,营造、更新和增强声誉优势的动态竞争优势已迫在眉睫。
3.2 提高声誉优势,重在以情感方式培养、吸收和留住人才
接包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及业务水平的高低将会极大地影响组织学习能力。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发布的2006调查报告显示:接包企业对职工的教育费用投入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比重越高,企业组织学习能力就越强。在培训的形式上,许多企业在培训时比较会根据员工的实际需求进行,而忽视了将员工的培训成绩与其晋升奖励结合起来。所以,现代企业首先要不断的增加对员工教育培训的投入,同时也要进一步完善培训的方法和考核制度,努力提升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3.3 提高声誉优势,重在激发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由发现能力、发明能力、选择能力以及知识的获取、传递、管理等多方面的能力组成。组织学习能力作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的提高可以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面对这一国际市场需求的新变化,成为接包核心业务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的问题是中国软件外包企业的竞争优势究竟是成本优势还是声誉优势?究竟应该更大限度地挖掘我国软件行业的成本优势吸引发包企业谋利呢?还是提高我们的声誉优势来迅速提升我们在国际软件竞争中的地位?
3.4 提高声誉优势,重在与发包方形成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辨析声誉优势和成本优势,一方面成本优势是许多外包承接国企业得以成功的基础,站在接包方的角度,接包方的成本优势虽然带来了学习的条件,但其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低端的技术和一般业务流程,站在发包方的角度,接包方的成本优势有利可图,同时不用担心核心技术外溢。在这种情况下发包企业处于强势地位,接包企业处于弱势地位。另一方面,愿意将部分核心业务外包出去的企业,声誉优势成为发包企业关注的重要资源,具备声誉优势的企业可以完成高端的核心业务,并且可以代替外包企业完成技术研发和创新,这更多地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与具备声誉优势的企业合作是一种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发包企业可能就不太关注成本,对接包企业更多地让利和技术支持。因此,具备声誉优势是接包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两种优势是必须关注的两种焦点。
3.5 提高声誉优势,重在组织学习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成本优势和声誉优势是两个重要的自变量,声誉优势可以进一步操作化为企业技术人员的人口学特征、企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程度、软件知识方面的国际证书获得情况、软件人才毕业数量、学习吸收能力等等,这些可以通过问卷和统计年鉴资料取得相关数据。成本优势这一变量可以操作化为技术人员薪酬、项目成交金额与国际市场价的比值等,这些可从技术专家的访谈或考虑采用德尔菲法进行评估和预测。发包方满意度作为因变量,控制变量为企业规模和发包国别。
我们觉得要把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企业公民这样很多的概念统一到公司责任上来,叫做CR,因为别人一般都叫CSR。而中国某些公司连这一条都没有做到的情况下,又讲社会责任,一般不容易理解或者是采取一种消极态度,而如果把社会责任看做是公司责任的一部分,把可持续发展、环境都放在里面,就是刚才讲到的三大底限,股东责任、社会责任、环境责任统统放在公司责任里面就好做一点。
[1] Clark,D.E.,& Newton,C.G.(2004).Outsourcing lead optimisation--the quiet revolution. Drug Discov Today,9(11),492~500.
[2] Drake,P.R.,& Davies,B.M.(2006).Home care outsourcing strategy.J Health Organ Manag,20(2~3),175~193.
[3] Quinn,J.B.,Doorley,T.L.,& Paquette,P.C.(1990).Beyond products:services-based strategy.Harv Bus Rev, 68(2),58~60,64~56,68.
[4] Engel,J.F,Thompson,A.M,Nunes,P.F,Linder,J,C.(2006).Innovation unbound.Hing-performance businesses,1.
[5] 王志乐.跨国公司与中国可持续发展:调查与分析[J].2007,(02).
[6] 王志乐.强化公司责任 提升企业软竞争力[J].2006,(08).
[7] 王志乐.跨国公司在华战略与结构的调整[J].2004,(15).
F752
A
1005-5800(2010)08(c)-17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