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中国跨国企业风险管理浅析
2010-08-15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陈谊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陈谊
随着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的打击,海外不少企业陷入困境,不得不出售资产,以获取更多资金,走出经济低谷。这正给我国跨国企业带来一个进一步拓展国外市场、创立国际品牌、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黄金机会。为了鼓励有优势的企业对外投资,早在2000年国家就已经制定了“走出去”战略。入世后,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跨国投资的大型国有和民营企业不断增多。如今面临金融危机后难得的投资机会,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等投资活动更加频繁。如吉利收购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制造企业澳大利亚DSI公司,苏宁电器注资控股日本老字号电器连锁企业Laox公司,成为第一家收购日本上市公司的中国企业,以及最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的四川大型民营企业腾中重工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旗下的悍马汽车等等。虽然说我国企业的大规模海外投资迎来黄金机会,然而许多人认为,在与我国经营环境差异较大,文化、语言和劳工关系都陌生的海外市场进行投资,背后的风险也不容忽视。过去几年我国跨国投资出现不少成功的例子,如联想成功收购IBM电脑部门,但是因不熟悉跨国风险和缺乏风险管理机制而导致的失败教训依然令人记忆犹新。如今,我国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活动风起云涌,但仍应该重新审视新环境下的跨国投资的险阻,积极制定风险管理体系和风险应对策略,为投资的成功扫平障碍。我国企业过去在海外拓展中经常遇到政治、金融、法律和社会风险等外部投资障碍,本文将就这些风险的特点和起因展开阐述,并在展望金融海啸以后各种风险新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跨国经营风险管理进行分析。
1 跨国投资外部风险特点及其在金融危机后的发展趋势
我国企业在过去的投资中较多遇到过如东道国政策变化,外资准入与并购限制等政治上的风险。如俄罗斯近年确立了依托资源开发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因此不断调高木材的出口税,导致我国投资俄罗斯木材加工业的企业遭受损失。又如华为联合贝恩资本收购3Com因涉及美国敏感的高科技领域而以失败告终。这些政治上的阻碍,大多集中于我国对国外的资源开发,以及高新科技投资等领域。从客观上来看,随着我国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快速崛起,不可避免地与占据国际政治经济优势地位的国家发生利益冲突。 为此,“中国危胁论”在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印度等与我国竞争较大的国家甚嚣尘上,在这些国家的投资政治阻碍常常较大。而在资源丰富发展中国家,东道国为了利用资源发展当地经济,也常发生政府毁约或政策变化等损害我国跨国企业利益的事件。金融危机后,“中国威胁论”并不会消失,毕竟我国仍然处在大国崛起的阶段,但由于美国和西欧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经济陷入衰退,为了尽快恢复经济,提高国内就业率,对我国投资会比较欢迎,在高科技投资方面也会相对放宽。但值得注意的是,现在西方国家需要借助外来支持来渡过经济危机,一旦经济逐渐复苏,对于高科技,资源开发等的投资限制也会重新加大,企业出售资产的意愿也会减少。而在发展中国家,虽然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小,但民族保护主义等依然存在,各种政策都会随着经济发展的变化而随时调整。因此,即使我们经过教训后对跨国政治风险有更多了解, 在金融危机后投资机会也会增多,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政治风险还是跨国投资企业需要随时关注的问题。
海外的法律风险虽然不像政治干预那么剧烈,但对我国企业造成的损失并不亚于政治风险。从最近几年的经历来看,除了遭受投资和劳工方面的法律限制外,我国因跨国并购法规限制和产品法规标准限制而遭受的损失尤为突出。如2005年中化国际收购韩国仁川炼油厂由于没意识到要增加附加条款以阻止对方提价,最终并购失败。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企业对国外法律体系的不熟悉、法律意识薄弱是法律风险发生的重要原因。虽然我们不断完善本国法律系体,并且一直强调依法治国,但在执行上远远没有西方国家严格,还存在一定程度的“人治”。这就造就了我国企业习惯用行政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没有完全重视法律的规定,法律意识薄弱。这些企业到了法律制度完善、法律执行力强的国家,必定会遭到水土不服。即使在法律不完善的国家,这种对法律不严肃的观念,也容易导致经营失败。所以,我国企业在把握投资机会的同时,也要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尤其金融危机后,各国为了恢复经济,在经济、环保和产品标准方面法规上都会适时地调整,我国企业要随时掌握东道国相关法律的动态才能避免遭受法律法规的影响。
在金融领域,我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面临如汇率波动和金融投机等的风险。近年,人民币不断升值给我国跨国投资带来有利的条件,但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陷入低谷,某些国家经济出现问题,汇率产生较大波动,我国企业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因此应对汇率波动的影响关系重大。另外,我国一些企业,为了避免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的波动而带来的风险,使用一些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品来进行套期保值。这种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但由于我国企业缺乏金融投资知识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盲目投机心理严重,导致了在金融衍生品投资上损失惨重。如中航油新加坡公司就是因缺乏高端金融知识和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而导致期货投资巨亏。因此金融海啸后,随着我国企业的进一步国际化,对金融衍生品的运用逐步增多,以及融资本地化的程度不断提高,企业要建立起相应的金融风险应对机制,防范金融衍生品投资亏损和融资风险。同时,面对世界许多国家加大金融监督力度,我国跨国企业也要不断熟悉各国最新的金融管制条例,避免因忽礼金融法规导致损失。
除了上述提到的外部风险外,我国跨国企业在东道国还时常遇到劳资对抗、民族主义排斥和恐怖主义等东道国的社会风险。在一些法制不甚健全的发展中国家投资,由于双方沟通不足,当地居民对我国企业还存有报酬低、不懂得当地法律、生产低端产品等的印象,导致我国企业在当地的受欢迎程度远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一旦劳资双方引起摩擦,当地的员工往往会采取罢工等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影响了企业经营和形象。另外,我国企业与当地商人和居民在商业利益上的冲突,容易使东道国产生民族主义,严重的还会发生像西班牙烧鞋事件那样的暴力活动。而在某些政局动荡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资源开发企业人员往往成为反政府武装的攻击目标,如2008年苏丹就发生了中国石油工人被当地反政府组织绑架的事件,导致我国海外企业的工作人员生命安全遭到严重威胁。金融危机发生后,虽然发展中国家受到的经济冲击远没有发达国家的大,但由于政局长期不稳,经济相对落后,民族主义和恐怖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存在,只有我国政府和企业加大公关力度,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努力与当地各阶层做到“双赢”,这种现象才会相对得到缓和。
2 金融危机后的跨国投资风险管理
从我国跨国企业过去几年所遭遇的各种跨国风险可以看到,中外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使得一向只熟悉国内经营,对国外复杂情况了解甚少的跨国企业在开拓国外市场时不得不承受较多无法控制的风险。其次,大国崛起背景下我国与发达国家对世界资源和科技的争夺,也使得政治上的阻碍较大,在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开发也容易引起当地的民族主义情绪。同时,我国政府对跨国企业的协助尚有欠缺,没有参与到企业投资初期的可行性分析上,使得我国企业不能像西方跨国企业那样通过与政府的互动获得更多帮助和情报,所以,在遇到各种突发的风险时容易遭受巨大的损失。
另一方面,从主观上来说,我国企业在中外差异较大的国家投资,并没有事先对当地的政治、法律体制和社会文化等作充分的调查,而且在国内习惯了以经济为中心的各级政府的支持和保护,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足,再加上本身也缺乏跨国投资方面的高端人才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只希望通过捷径走向国际分工体系的高端和获取各种资源。因此,在注重选民利益、强调民生的西方国家难免受到政治、法律和社会上的阻碍。
金融危机后,各种跨国风险在原来的基础上都有了新的趋势。我国企业虽然在经过几年的磨练后对于国外情况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并逐步建立起风险管理体制,然而,要把握金融危机后跨国投资的机遇,减少险阻,笔者认为,跨过企业还需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意识,从实处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和提高自身的实力,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我国的跨国企业要从组织和管理上加强外部风险防范意识。许多跨国企业经过这几年的经营,渐渐意识到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但金融危机后,各种跨国风险依然存在,并出现新的特点,企业全体人员应该随时对各种潜在威胁进行分析和处理,并要财政预算中体现对风险防范的重视,不能把风险管理部门的支出看成是加重成本负担,做好各部门资源的均衡分配,避免因资源分配不均而减少风险管理部门的支出。另外,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参与企业其它部门的决策,并提出相关的建议,以确保企业各种决策之前都经过严密的风险评估。
其次,在风险管理方面,企业可以根据风险管理流程的不同环节——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对策,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制。识别风险的方法有很多,其中通过与政府保持密切的交流,进一步熟悉国外各方面投资情况,是西方跨国公司常用的方法,也值得我国企业借鉴。随着我国政府对“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促进,政府与企业间的情报互通将非常有利于企业的海外投资风险识别。在评估方面,外部咨询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然而与西方企业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不能完全借助西方评估机构。毕竟西方评估机构的出发点是为西方企业服务,是站在西方跨国企业的立场上。而我国企业与西方企业在实力,企业文化和外部经营环境上差异都很大,西方评估机构的结果并不完全适合我国企业。因此,在金融危机后变幻莫测的国际经济环境下,面对跨国风险的新特点,我国企业应该尽量使用本国内部评估机构的信息作为重要参考,如商务部编制的《对外投资合作国别(地区)指南》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提供的情报,并根据国内外经济政治的发展方向和企业战略目标,制定一套危机预警机制和应对措施。我国跨国企业还要做好各种降低和分散风险的措施如购买投资风险保险,分散投资地,采取融资多元化方式,与东道国政府或其他企业合资等,降低政治、法律和社会等风险的冲击并随时做好资源重组或撤资的准备。尤其是规模稍小企业,更应该向国家保险机构争取更多的保障,分散各种风险,以最低的成本来化解危机,保存力量。 平时,企业还要制定各种应急方案,以便灵活应对各种突发风险。如东亚银行2008年曾经因金融海啸遭遇过客户挤提存款事件,就是应为管理层一直有较好的应急方案,才得以让银行渡过难关。因此,做好应急处理方案是应对风险的关键。
最后,我国企业在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同时,更应该注意提高自身实力。在我国大国崛起、经济高速发展和世界能源迅速消耗期间,高科技和能源领域跨国投资遇到各种政治、法律、社会和文化阻力会非常大。我国企业只有不断提高本身竞争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培育知名品牌,创新科技,摆脱对国外企业的技术依靠,在国际竞争中走向领先地位,从而在祖国不断崛起的关键时刻,作出跨国企业对母国社会经济应有的贡献。这里所说的竞争力,首先是科技竞争力。我们在海外投资,除了获取对方品牌和管理技术时,更应该注意核心技术的创新。TCL收购汤姆逊例子告诉了我们,买回来的技术也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国外最新的技术还是有所保留。最近滕中重工收购悍马,也只是拥有了生产悍马汽车所必须的具体专利的使用权,而非收购了其核心技术。因此,我们要把握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愿意放宽高科技出口和投资领域的机会,多吸收西方的先进技术,和外方的技术人员一道,共同开发领先于行业的技术,努力缩小我国科技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此外,企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也非常关键。企业要科技创新,要在全球资本市场灵活投资,要避免在陌生的海外市场掉入法律陷阱,就必须摒弃在国内任人为亲的陋习,在国外复杂的环境中培养和吸收高科技人才,以及熟悉当地政治、社会、法律和金融的优秀管理人才。只有在高端跨国管理团队的协作下,企业才能更好地掌握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和社会情况,强化法律意识,化解各种风险,处理好文化整合的问题,合理利用各种金融投资工具,培养核心竞争力。最后,我国跨国企业还要提高公关能力,注意培养与东道国政府,各利益团体和媒体的良好互动,承担起企业的社会责任。我国大型国企中海油虽然市场化程度非常高,但收购美国公司优尼科却被美国国会认为是政治行为而非市场行为,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没有与美国国会和媒体进行很好的交流。另外,我国资源开发企业在一些政治、治安不稳的国家投资常受到抵制,原因之一就是因为社会公关没做到位,企业社会责任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没有在当地人心目中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因此,企业做好当地的公关工作,承担起在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造福东道国人民,不仅可以减少政治阻力,也可以缓和与当地利益团体的矛盾,真正与当地社会做到“双赢”。特别是当企业遭遇风险或者海外工作人员人身受到攻击时,还可以借助当地各种力量的帮助,尽快摆脱危机,拯救我方工作人员。
3 结语
综上所述, 经历了过去几年跨国投资的磨练后,我国企业对国外情况和企业风险管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今,面临金融危机后新的投资机遇,我国企业要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和增加自身实力,来迎接跨国风险的挑战,逐步成为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承担起为祖国崛起而努力的重任。
[1]范徽.跨文化管理: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平衡[M]. 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
[2]候贵松.企业文化怎样落地[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3]商务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外企业跨国经营风险管理比较[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4]商务部跨国经营管理人才培训教材编写组.中外企业跨文化管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比较[M].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9.
[5]王志乐.2007走向世界的中国跨国公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6]Beamish,Paul W.et al,2002.International Management.5th ed.New York:McGraw-Hill.
[7]Holt,David H.and Karen W.Wigginton.2002.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nd ed.London:Thom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