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0-08-15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黄治

中国商论 2010年8期
关键词:区域环境经济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黄治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 张春平

1 研究背景

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高速发展,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与此同时,由于改革初期人们观念的不重视,环境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特别是近年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轻视环境保护的后果日益显现,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酸雨现象,长江、黄河、淮河等全国主要河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这些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几个区域,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发展与环境支撑这两个因素是有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经济增长的内部因素(经济结构与经济规模)和外部因素(主要是经济体制)共同作用。而环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一方面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经济生产要素,另一方面,环境能通过给人们提供生存的空间而间接的影响经济发展。从长远来看,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环境的好与坏,决定了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否是健康的、可持续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区域的环境协调发展机制以及这个机制对我们的地区竞争与地区分割,将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现产生重要的影响。

2 区域一体化与环境协调发展面临的问题

当前,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产业的相似性与政策的相似性,在全国已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等几个发达的经济区域,从自初的自发式的合作,到现在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的模式,这几个区域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已经达成了比较良好的合作模式,但在环境协调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一体化制度滞后,制度缺失比较严重

近年来,全国几个主要的经济区域出于经济互补与互促的需求,逐步加强了沟通,相继在交通运输、科技研发、人才交流、旅游发展等领域出台相关的合作协议,明确了区域经济的合作方向与合作重点,并以此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要看到这些合作协议更多的只是涉及单个领域的合作,是行政主导的非制度层面的合作,缺少对整个区域经济全面调整与指导的全面制度,缺乏地方利益冲突下的矛盾解决机制。因为缺少全面的协调机制导致地方经济发展受限的例子在全国几大区域相继出现,从国外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历史来看,完善的整套的区域机构设置十分必要,可以避免区域经济中地方政府的投机行为,保障各方面合作协议的有效落实。

2.2 产业模仿导致产业结构同一,资源浪费严重

政府职能与目标的相同,加之政府领导对政绩的过度追求,导致很多地区选择了能快速出成绩的产业模仿。当前,各地大上各种开发区,且这些开发区的功能定位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产业特色,导致产业相似系数越来越高。这样的发展模式,造成区域产业结构同一,低水平的重复投资与建设严重,因相同的产业功能定位造成恶性竞争不可避免,经济的区域整体协调性没有得到体现,区域内的经济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城市产业对接不理想。区域一体化的发展目标,要求区域内的产业有统一的规划,但现在这种合作只停留非制度层面上,必然导致区域竞争的冲突难以协调,从而影响到区域经济真正的一体化。

2.3 市场分割严重,市场统一远未完成

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是其它的原因,现在几个主要区域经济达地区的政策法规的统一工作还很落后,市场机制也很不灵活。现有的经济政策,更多的只是考虑本地的利益,对于区域内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与共同协调的服务基础工作还没有形成。这种跨地区服务功能的缺失,导致市场被人为的分割,严重的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通与选择,并对区域内的经济主体的相互合作与流动产生制约。同时,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行为与模式也是协调的少,自顾自的多,形成事实上的区域格局与地区垄断,经济运行中的区域利益特征明显,造成民间资本投资难度增加与结构性过剩,并形成各城市间的市场趋同,对外的经济辐射功能丧失。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被人为拖累,市场统一远远没有达成。

2.4 环境保护起步太晚,进展缓慢

区域一体进展的缓慢,合作整体制度的缺失,使区域环境的保护举步维艰,特别是区域内跨界环境问题得不到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治理都还处在各扫门前雪的地步,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没有根本性的帮助,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重威胁。在我国区域经济发达的几个地区,由于人口密度高与工业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对两高(高污染、高排放)产业控制不严等原因,生态环境的破坏已经非常严重,地下水干涸,地表水的重度污染与枯竭,气候条件连年恶劣,引发区域内乃至全球的环境污染与生态安全问题,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也严重制约了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区域内各地政府在环境问题上缺少协调与合作,保护意识也不尽相同,加之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过度追求,使区域内的环境保护问题得不到真正的协调统一,环境污染也没有得到真正控制,甚至有些地方的环境还存在继续恶化的危险。

多个方面的问题,阻碍了区域一体化的各种效应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造成了区域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科学转变的障碍,特别是区域内环境问题由于区域一体化缺乏真正效应而得不到重视与解决,最终,区域经济将受累于区域环境问题而实现不了可持续发展。

3 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构建

区域一体化的好处显而易见,为了实现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并实现经济区域一体化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应该建立利益分享与利益补偿机制,加强区域内的经济与环境的全方位合作,进一步完善经济环境合作机制,促进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3.1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建设

目前我国的几个主要区域经济,都是一种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与企业配合的合作机制。我们要改变这种合作机制,转而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合作机制为辅,建立统一的区域商贸市场体系,以区域内企业为主,政府为辅,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促进区域内的资源在整个区域内的自主配置与高效配置,并通过市场的选择与组合,实现区域内产业结构的科学布局与分工,经济增长形态由目前的各自为政到集约型增长转变,建成区域内真正的一个大市场,完成区域一体化。我们的政府虽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积极性很高,也做了不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合作机制方面的工作,但这些更集中于基础建设方面的合作对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来说,显然还很不够。由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合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不能有效的引导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环境保护技术革新,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也没有得到转变,仍是以前的那种以牺牲环境与耗费资源为代价的增长模式,环境的恶化随着区域经济增长不减反增,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区域内各地政府需要在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方面展开密切合作,进一步缓解经济环境矛盾,实现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3.2 加强区域环境合作机制建设

区域环境合作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区域经济合作,更取决于区域环境合作,特别是区域内跨界环境问题的解决机制。经济区域内各行政主体的平等性与各自利益要求的驱动,导致跨界环境问题在几个主要的经济区域内都广泛存在,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要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各地政府必须开展区域环境合作,促进区域环境一体化,解决跨界环境问题。可以通过对环境保护科研与产业的扶持,提升区域内环境保护的科技水准,从而加大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能性。同时,要加强在合作机制方面的努力,一方面,要建立区域合作下联动环境监测的联动机制,以动态的网络化的环境监测,实现区域环境监测工作的交流互通和污染物排放监测的相互监督。另一方面,要建立区域内合作下环境执法的联动,打破地方保护主义与本位主义,实现相互监督,使各级政府真正做到在促进经济发展时考虑到环境保护,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关于促进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传统观念把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生态环境,这种经济发展观念已经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转变传统观念是促进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首要问题。区域一体化的过程是靠政府来推动的,现行的行政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由于过去我国依靠劳动力低成本建立的地方产业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已不适合地方经济发展,目前促进区域经济的产业升级和产品的科技创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4.1 转变传统观念为区域一体化对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为解决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实践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推进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同步进行,实行的是一种可持续的全面的协调发展。要求我们的发展,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在推进生产力与经济基础的发展的同时,推进社会关系与上层建筑的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与经济密切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这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观念,改变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不仅追求增长速度,更需要追求增长的质量与效益,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替代现有的资源消耗型环境破坏型的发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区域经济与环境的发展要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在加强合作的基础上,以制度为保障,正确处理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全区域一盘棋,减少地方利益冲突,从整体利益出发,合理规划与布局,坚持发展区域经济与保护区域环境相统一、相协调,增强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真正实现区域一体化,推动区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4.2 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来发展区域经济

长期以来,唯GDP论,导致区域内各地方政府过度追求经济发展的速度,只关注GDP的增长,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甚至为了短期GDP数量的增长,不惜重复引进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给区域环境带来极大的破坏,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这种发展模式也积累了大量问题,造成诸如产业结构水平低下,产品科技含量低下,对环境保护的漠视等,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背道而弛。要实现环境保护,促进区域一体化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转变这种发展理念与增长模式,以集约型经济增长取代粗放型经济增长,以环境友好型增长取代环境破坏型增长。一方面,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推动区域内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绿色农业,减少农业污染源;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两高(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发展环保产业,推行循环经济,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提高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改善区域经济结构,实现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推进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节能减排,以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现有产业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以推动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与科技创新为目标,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4.3 建立统一的区域商贸运行体系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展开,区域合作愈发显得频繁,一个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统一的区域商贸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区域内产业集群需要有成熟的以区域内聚集的产业组织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贸运行体系,以更好的将区域内各行业间的企业联系在一起,加强彼此的分工合作,提高区域内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统一的区域商贸运行体系的建立将有效的促进区域内资源的高效分配,从而达到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目的。为此,要在强调一体化的前提下,建立区域商贸信息平台,建立以区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涵盖区域内产业转移与科技成果产业化等各个方面的大范围的区域商贸联系,进一步强化区域内各经济体的联系,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实力,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4.4 各级政府积极促进区域一体化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经济管理服务职能虽然在改革中有所改变与完善,但相对而言,仍然对经济运行干预过多,经济发展的动力更多是靠政府对投资与招商引资的作用来实现。这种政府行为占主导的市场经济,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被限制,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没有被充分激发,造成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由于对增长速度的过分追求与政绩的需求,对于环境保护这一长期效应,政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造成环境的破坏与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因此,我们要改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经济管理模式来减少对经济运行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环境监管力度与保护环境的效果,多方合作,以区域一体化的合作,实现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4.5 通过建立与完善科学、规范的政绩考核制度来促进区域一体化

区域一体化的实现,需要区域各地政府的通力合作,要有一体化的思想才能有一体化的行动,最终结出一体化的丰厚果实。而现行的对政绩的考核制度,却使得同一区域内的政府官员难以形成一体化的思想,为追求一个好的考核政绩,粗暴的干涉本地方的经济运行,人为的造成区域内各地方的经济分割与跨界环境问题,也使得设想中的区域一体化难以真正实现,也使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没有保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要改变我们的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建立科学规范的制度,把目光从经济增长速度向经济增长质量转移,把经济增长更多的与环境社会效益挂钩,不局限于地方的短期经济效益,更注重地方长期的社会效益以及对区域内其他地区的经济辐射作用和对整个区域内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贡献。以科学完善的政绩考核机制,加强区域各地官员区域一体化的动力,保障区域一体化的顺利进行,促进区域内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5 结语

区域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课题,解决现在各区域经济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关键是以创新的精神改变现有制度,完善区域一体化的制度基础,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改变经济增长模式,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区域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以制度保障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在统一的区域商贸体系下,突出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科技创新为手段,提升区域内产业结构和环境保护技术,减少区域污染排放。以合作为基础,辅以完善的环境联动机制,妥善解决区域内跨界环境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区域的真正一体化。

[1]张云,张贵祥.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生态经济发展研究——以京津冀北为例[J].经济与管理,2009,3.

猜你喜欢

区域环境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分割区域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区域发展篇
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