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徐州体育经济发展现状研究①

2010-09-10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宋巨华吴姜月孙国民于晓东

中国商论 2010年8期
关键词:徐州市徐州体育产业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 宋巨华 吴姜月 孙国民 于晓东

体育经济是指从生产和经营的角度出发,把大众的体育生活和与此相关的经济行为有机融合在一起的经济活动的总称。伴随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阳光体育运动走近千家万户,人们对休闲体育市场出现了很大的需求,2008北京奥运的成功举办,必将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进一步开展,进而推动休闲体育市场的发展。徐州不仅成为年产2000万吨煤炭和拥有徐州、徐塘等大型电厂的著名能源基地,而且其以工程机械、网架、水泥等为优势产业的现代制造业也在全国声名卓著,已跻身世界工程机械五强的徐工集团成了徐州力量之城的现代形象代言人。徐州理应借助当前重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来发展自己的体育产业,力使徐州的体育经济走在江苏前列。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所以,科研工作者有必要对徐州的体育经济发展进行调查研究,以使徐州的体育经济快速发展。

1 研究方法

笔者采用实证的方法来诠释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体育经济发展,并结合其他省市发展体育经济的实践经验,通过比较、统计法,试图反映出徐州体育经济在江苏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一些合理的对策。

2 徐州体育经济发展现状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产业已经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力发展体育产业已成为体育事业发展要求。众所周知,体育经济的发展与体育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相互依赖的,体育经济依赖体育的发展,体育事业的总体发展又依赖于整个经济和大众的体育消费观念。

2.1 缺乏科学的引导和管理

徐州体育产业部门内部缺乏有力的引导以及科学的管理措施,对自身的发展特点和方向认识不足,定位也不准确,盲从现象特别严重,一些体育设施的建设没有完成规划,一些部门就争相开设项目,造成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存在着一些盲目攀比建设的不良现象,由此严重地制约了徐州体育经济平稳、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抑制了体育产业市场化的发展。

2.2 体育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徐州的体育产业体系的建立不够完善,现在的体育产业大都是计划经济社会中转轨而来的,因此带有一定的政府行为色彩。政府出资建设的公共体育设施相对大众的需要明显不足,应继续加强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福利性投入。徐州市政府对下属体育部门组织的体育比赛、有关体育组织接受的捐赠以及所有赢利性体育场馆的经营收入以及修建体育场馆等对体育经济有推动作用的活动和举措缺乏一定的优惠政策,扶植的力度不够深入。

2.3 专业的体育经营人才缺乏

徐州现有的体育经营人员基本上是退役的教练员、运动员和少数待业人员。他们对体育工作比较熟悉,对经营知识的缺乏以及对市场运作和规律运筹力明显不足,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体育产业人才群体。同时徐州市体育产业专业人才的总量、质量与分布构成状况也制约了徐州地区体育产业的长足发展。

2.4 相关的体育服务不够完善

徐州市体育产业和所有其他产业一样都需要一系列的服务措施,服务措施跟不上必然会阻碍体育产业的发展。

3 徐州体育经济发展的优势

3.1 地理与交通优势

京杭大运河傍城而过,沿岸建有4个内河大港,年吞吐量达2000多万吨。陇海、京沪两大铁路干线在此交汇,并拥有国内第二大铁路编组站。公路有5条国道、20条省道通过,在建和拟建的连云港至霍尔果斯等4条高速公路经过徐州。市区3条环城路环绕城区,市到县全部通上一级公路。国家民航干线机场徐州观音机场,已开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昆明、成都、哈尔滨、沈阳等11个城市的航线,形成了水运、铁路、公路、航空的现代化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地理上、交通上的优势使人流、物流、信息流在徐州的运行具有优势,以徐州为中心向外扩散的速度变得更快。

3.2 文化与经济优势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生动地传达了彭城文化——徐州传统文化的神韵。

4 徐州市体育经济发展的思路

4.1 调整经济结构,联合体育休闲产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一个大众化的休闲时代正在到来,由此产生出全新的休闲产业和休闲经济概念。2007年,“休闲”第一次进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体育休闲产业是当今世界悄然而起的一个新兴产业。它是利用城市先进的体育实施和优美环境,将健身、旅游、餐饮和购物融为一体的大众消费时尚。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政府的大力推进和企业积极的参与,体育休闲产业在国内迎来发展的热潮。体育和休闲产业不仅仅是对于场馆的利用,也不仅仅是职业赛事和大型娱乐活动,而是新的生活方式和城市文化。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实际上,与其说北京奥运会的模式是完全成功的,不如说北京奥运会的很多模式至少是无法复制的。徐州市的教育、文化、体育等行业现在有持续快速的发展趋势,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徐州市大力发展的产业的一个重大方向。

4.2 利用优势,突出重点

理应充分发挥徐州的地理位置、交通枢纽和文化优势,根据徐州经济发展规划制定的相应体育发展计划,有关部门并要积极组织落实;并且还要制定必要的政策,以促进徐州体育经济的发展。当然更应该加强徐州体育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培育,在加强徐州体育基金会和体育彩票发行的同时,应大胆将股份制引进现代体育企业,来增强体育企业集资、融资能力,也可借鉴省内外先进经验,逐步成立专门以资助体育、设施建设为主进行体育投资的公共专业体育银行。改革现行的劳动、人事制度,打破体育劳动力的部门所有制,合理开发和利用体育劳动力市场。同时,大力发展体育技术中介服务和信息咨询业,培育体育技术信息市场和体育房地产市场,使各种体育要素合理配置,提高体育资源使用的效率和效益。徐州市有关部门还应根据实际现状,开发当地的体育旅游和相关的体育用品业,以促进整个徐州的体育经济发展。

5 结语

当然,徐州城市的体育经济活力不仅源于这种多流的交汇、融合,更在于由此带来的观念的沟通、碰撞。令人可喜的是,原本耿直、豪爽的徐州人在感受八面来风中正变得开放、包容。笔者相信,彭城儿女必将在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与时俱进,奋力争先,把徐州建设成为创业兴业的热土,一座活力尽显、魅力四射的现代名城。

[l]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汪洋.“十五”城镇化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划出版社,2001.

[3]郑杭生.跨世纪中国社会学回顾与瞻望[M].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李天白.我国经济发展的现状与出路[J].集团经济研究,2004,(10).

[5]胡科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商业现代化,2005,(23).

猜你喜欢

徐州市徐州体育产业
徐州市奋力推动全行业百日攻坚行动
疫散待春回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徐州市超前研判 做好春节安全防范
爆笑三国 第三回 三让徐州
徐州过年纪实
苏翠2号梨在徐州的引种表现及配套栽培技术
体育产业之篮球
融合·互动——徐州市商聚路小学景观设计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