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下的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

2010-08-15徐建玲刘学军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年20期
关键词:研修吉林省规划

徐建玲,刘学军

科学发展观下的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

徐建玲1,刘学军2

(1.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 130021;2.吉林省教育信息中心,吉林长春 130022)

针对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实际,结合《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及国家有关政策要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吉林省有条不紊地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结合近期国家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要求,认真梳理有关问题,加以提炼总结,提出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实践对策。

科学发展观;教育信息化;实践

引言

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发展战略》)中,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列入国家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项目和“战略行动”项目之中,提出了我国未来15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1]针对于此,吉林省及时总结和发展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有关内容,并深入结合吉林实际,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规划与实践探索。

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开始就从整体上进行了规划,并力求使其更加科学、更具有可操作性。规划强调了“大信息化”的概念,涵盖了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与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等多方面,建设内容宽泛、复杂。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充分结合吉林省实际,认真分析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信息技术应用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等),阶段性总结分析我省启动的重大教育信息化工程,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的信息化发展目标与建设任务是势在必行的。

一、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经过“十一五”建设,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在硬件基础、重大工程推进、信息化教育教学与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当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大潮来临时,更需要客观、冷静地分析教育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以及社会各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及时发现和探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特别是管理中存在的潜在性问题。笔者通过调研、总结,发现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化素养亟待提高

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其在教育中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教育信息化素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相比其发展严重滞后。[2][3]通过调研(包括10所高校,1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小学及教育行政机关)发现,不少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虽有一定认识,但是对于其建设和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却知之甚少,对于其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等方面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由于对教育信息化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导致了思想和行动上的偏差。没有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没有相应的建设规划、组织机构以及配套的政策和措施,导致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不足、信息化应用能力渐弱、信息整合缺乏应用措施、信息素养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化要求。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省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推进和应用。事实上,在各级各类教育行政机关和直属事业单位中,上述问题也普遍存在,出现了 “信息化疲劳”现象,光有大口号,没有实际行动,或者不清楚如何去做,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及其应用的进一步提升。

2.信息化建设投资效益亟需提高

不讲究投资效益,不重视总体规划与协调发展,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资源等现象已成为当前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通病,如有些高校虽建成了各自的校园网并接入了Internet,但由于投资渠道的不同以及管理体制上的区别,因重视不足或规划不合理等原因导致资金投入严重不足,使进一步的建设难以为继,各类应用无法有效开展;有些高校则开始不惜耗巨资忙于现有校园网的升级、改造,因盲目投资造成的浪费现象非常严重。一些重大信息化工程也存在此类问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致使设施设备更新换代周期越来越短,加之IT项目中存在着很多信息不对称情况,如果信息化建设不从实际出发,不考虑投资成本和效益,盲目求大求全,超前投资,势必造成投资效益低下。

3.对教育信息化过于依赖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凸显:信息技术在教学内容直观化、信息传递多媒体化、多途径获取教学信息、增大课堂信息量以及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的优越性使人耳目一新;内容丰富的期刊库成为科研工作者不可缺少的技术支撑;各类学校后勤信息化以及教育电子政务建设使得管理效率得以迅速提升等等。这些使得多数人逐渐对信息技术产生了过分依赖,甚至全盘否定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的主导作用。据对我省某些市(州)的调研发现,多数基础条件好、信息化建设程度较高的中小学,由最初的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到现在不得不有意限制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过多使用。甚至有的高校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因使用不当所产生的弊端已不断地显现出来。为此,怎样使其“健康”发展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4.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共享困难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之后,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应用成为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工作,尤其是教育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成为重中之重。例如,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着高带宽少资源现象,千兆网络上资源严重缺乏,广大师生仅限于一般的信息浏览、收发邮件和聊天等一些最基本的应用,远不能满足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信息资源的需求。而信息资源分散、无法实现共享等现象则不仅表现在高校,在各级教育行政机关亦非常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在信息化建设上急功近利,对能够在短时间即见成效的硬件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而费时费力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普遍不受重视。二是各学校之间、学校内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之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之间在信息资源的开发上各自为政,缺乏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了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另外,由于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又缺乏必要的应用中间件,导致部分资源库成为信息孤岛,严重存在着互操作性和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已成为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科学发展观下的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实践探索

吉林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将进入“十二五”建设阶段。在整个“十一五”期间,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指导思想和总体建设目标的确定,以及各项工作的开展都是在充分参照《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有关要求,以提高投资效益为重点,紧密结合吉林省实际情况,以国家重大工程为带动,强化应用为主线、以强调深度整合引领教育教学实践为重点、以提高管理效益为目标而展开的。其目标就是全面提升各级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使日常教育教学、科研、管理活动中的信息化应用成为一种理性的、自觉的行为,使信息化理念和技术真正融合到教学活动和管理工作中,从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要全力体现在作为教学活动的有益补充、作为科研活动的技术支撑、作为管理工作的辅助手段上,同时要创新教育资源建设和应用体制,真正实现教育资源的跨部门应用与共享。

1.健全体制机制,科学编制规划,强调基于本省实际,超前、可操作

教育信息化中两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体制建设和规划制定,建立有效运行体制和机制是前提,科学编制规划是保证。[4]但两项工作都必须强调基于本省实际。吉林省的教育信息化体制建设具有超前性,并且可执行性很强。从省级层面上,有效整合了管理部门设置,使得“信息办”(现为“金教办”)能够有效发挥全程指导、协调作用,各地、各校相应机构也陆续成立,良好的体制配以灵活的机制,使得全省各项教育信息化工作无论从指导上、管理上还是具体操作上都能够有抓手,各类活动能够有的放矢,有效开展下去。有了这样的基础,才有可能编制出科学的规划,使编制好的规划落到实处,得以执行;才有可能使全省各地、各校的信息化建设规划与标准统一,目标和责任明确,分工协作有序,从而能够快速地推动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基础性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编制“十一五”教育信息化规划过程中,要注意把握适度超前的原则,同时必须紧密结合吉林实际:政出多门、机构职责交叉、各自为政、投资效率低。编制规划时重点强调切实科学地规划、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发挥综合效能。统一调整本地区、本部门的力量,切实解决信息化建设中长期存在的重复建设、不能形成综合效益等结构性问题,重点强调实用与可操作。“十一五”建设的实践证明,该规划确实起到了指导教育信息化全过程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重新梳理各项工程,力争探索一种协调推动模式

国家级或省级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在我省相继开展起来,如“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程、吉林省初中学校“四室”建设工程等,这些工程分散建设,多头管理,不能充分发挥各工程的优势,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问题。我们通过认真梳理,找准问题根源,确立突破口,采用科研立项和科研引领方式,将各项工程通过“科研”途径有效地联合在一起,建立了一种协调推进体制,人为地引导、协调,推进建设,统一规划和共享应用,确保收到实际效果,如统一规划资源建设与应用、联合组织有关培训、统一信息管理系统等。

3.合理构建、推进高校、职业院校及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建设联动机制

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高校、职业院校与基础教育一直是分离的,不能互成体系,相互之间没有促进作用,资源严重分散,不能形成合力,管理部门也无法从总体上把握。为了彻底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借助建立起来的全省教育信息化组织体制,统筹全局,协调各方,使得横向、纵向贯通,搭建了高校、职业院校和基础教育的互助联动平台,在资源建设与应用、应用系统开发、信息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建立了广泛的联盟和互助体。

在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级各类人员培训、教育资源整合、课件制作、教学实验与研究、应用软件开发、建立教育信息化应用示范校(区)等都是基础性工作,是发挥硬件建设效益的关键,只有有效协调各级各类教育使之充分参与,扎实推进,优势互补,才能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健康、有效、持续地发展。

4.全力提升各级教师信息化能力——网络研修

开展信息化教学、管理实践的是教师,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直接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实施的效果。统计数据表明,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还比较欠缺,水平参差不齐。虽然例行的培训每年都在进行,但有些培训流于形式,切实有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无法跟进。因此,针对广大教师实际情况,对培训的内容与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使之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成为当前紧迫的任务。教育部于2005年启动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项目,为开展教师培训提供了依据及方向。

针对吉林的实际情况,我们启动了基于网络研修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具体来说就是以“吉林省教育社区网络研修年”启动为契机,分阶段、分层次、有重点、有质量地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网络研修活动,已历时两年,解决了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问题。其中2010年实现教师网络研修的基本思路就是:以个人空间为基地,鼓励教师分享教学经验;以学科论坛为载体,实现教研员或是基地校主导下的专题研修;以网络双向视频会议系统为突破口,实现研修活动的常规化,实现学习的无界限。重视抓典型,实施典型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策略。针对通常的信息技术培训不了解基层应用实际和具体需求、缺乏本土培训的现状,我们以网络研修为主,辅之以现场培训,即组织专家团深入到各地,分层次、分类进行培训,实现了网络研修和现场研修相辅相成,收到了良好的培训效果。专家团包括各地优秀教师、各级信息化管理者及高校信息化教学研究人员。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各类教案、培训资料、课件等经过再加工,已经成为“吉林省教育资源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5.抓住“校安工程”实施之机,超前建成省级数据中心,全面推动教育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整合

国家于2009年启动了 “校安工程”建设,作为该工程重要支撑的校舍信息管理系统,也是 “金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对中小学校舍进行全面排查鉴定为基础,建立起覆盖中小学校基于单体建筑物的校舍信息电子档案数据库,搭建统一的中小学校舍管理平台,为校舍安全工程、学校标准化建设、校舍管理提供支撑和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吉林省抓住工程实施的有利时机,率先在全国建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快速完成了省级平台设计与建设,使得这一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迎刃而解。教育数据中心的建设是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枢纽工程、基础工程,对全面谋划我省教育信息化具有里程碑意义。[5]以数据中心为依托,目前已经完成了各类教育应用平台的整合、重建和改建;适时启动了财务管理系统、中职学历认证系统、高考综合管理平台、学生资助系统等的建设工作;同步规划实现了各类基础数据库的整合和建设。

6.构建吉林省教育社区专题网站

为了探索各类教育资源特别是本土资源建设思路,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推出了一个网络综合平台——吉林省教育社区,这是吉林省最大的教育社区门户网站,集论坛、资讯、日志、图片、影音、书签、文件、圈子、专题、影视等模块于一身,为全省广大教师提供了操作简单、功能强大、资源丰富的交流平台,目前实名注册用户近3万人。社区打造后,基于教育社区主要开展以下工作:教育信息化科研工作、开发教师网络研修技术教程、开展区域教师网络研修活动、制作专题模块推动教师专业研修、基于网络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实施全省教师教育技术能力专项提升项目、面向学生组织开展各类网络专题学习活动、启动各类教育专题资源库建设等。作为载体承接了各类活动。

7.强化信息化服务,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实施的过程,其实质是提供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过程,即教育信息化必须以服务为宗旨和突破口,为课程教学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教育质量管理服务,为家校沟通及社会公众服务。

“金教工程”明确要求,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领导能力的跟进,为此,必须重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建设,使之能够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大方向。但如何提升信息化领导力在实践中确实是个难题,吉林的做法就是摸清底数,先期进行信息化服务,在服务中渐进完成各级教育管理者信息化能力培训,使教育信息化在各级管理者的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从面子工程走向应用实务。在此基础上,策划开展了系列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服务,使信息化服务真正深入人心,无处不在。

8.“三网一中心”协调建设

在开始规划之时,通过调研论证,我们推出了“三网一中心”的建设思路,即实现教育信息网、教育政务网、教育资源网和教育数据中心的协同规划、协调建设,以建设、共享、应用和服务为目标,以省级数据中心为载体,最大限度地挖掘、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三、未来展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库建设和各类管理系统建设。[6]依据此基本要求,考虑吉林实际需求,制定出更加适合吉林发展的规划纲要并具体体现在“十二五”规划中。在此过程中,始终要把握的就是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最终成效体现于应用,而应用涉及教育资源建设、信息系统建设、教师培训、交流推广和实效评估等多个环节,涉及各级教育行政机关、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等多个层次、多项内容。因此,要使教育信息化真正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推动力量,就必须科学规划与实施,积极借鉴其他省甚至国外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地省情的、可持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之路。

[1]中办发[2006]11号,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Z].

[2]王佑镁.面向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育技术领导力及其发展[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43-46.

[3]LIU Xue jun,AO K I Yoshinao.Development of Ubiquitous computing Boardandits Application,I S C&I'2004(International Symposiumon computing and In formation).2004,462-466.

[4]房雨林.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06,(9),105-108.

[5]曾德华.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构筑教育电子政务基石[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4):5.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编辑:鲁利瑞)

G521

A

1673-8454(2010)20-0004-04

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吉林省教育政务信息资源库架构、支撑技术及应用研究”(Z D08021)资助;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基于We b2.0的中小学校园校舍数据库架构与应用研究”(20090308)资助。

猜你喜欢

研修吉林省规划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吉林省完成1.4万公里农村公路“畅返不畅”整治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