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
—— 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2010-08-15四川大学政治学院余红军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余红军
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分析及路径选择
—— 基于凯恩斯“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 余红军
本文以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为基础,着重从供给与需求的维度阐述了当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了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路径。
农村消费市场 疲软 问题 原因 路径
凯恩斯在其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有效需求不足”理论进行了论证,他从投资与消费的角度,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是由于消费不足和投资不足的缘故”。 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发展目标下,扩大国内需求成为了首要解决的问题,农村消费市场能否扩大成为了该问题的核心。
1 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基于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从投资和消费的维度分析当前农村消费市场的现状,其主要问题表现在:
1.1 农村投资不足,消费品结构不合理
农村投资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家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足。2008年国家对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为1200亿,占全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比为30%。面对中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其投入相对于城市建设过低。二是企业对农村生产的投入不够。相对中国巨大的农村消费市场,专门投资于适合农村消费产品的生产资金较少。
消费品结构不合理。当前农村的消费品主要是以城镇需求为导向,农村市场只作为城市市场的附庸,依附于城市市场,从而导致当前的农村消费品结构不合理。
1.2 农村购买力过低
农民用于消费的资金较少。一是农民的收入低、增速慢。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长速度。二是农民消费支出占总收入的比重偏低。当前,由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健全,农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测偏于悲观,导致其消费占总收入的支出逐年减少,而储蓄却逐年增加。在2002~2004年间,农民人均储蓄率分别为13.5%、19.8和16.0%,远远高于城市居民。近年来,由于农民财富的积累,出现了少数“富农”其消费欲逐渐降低,而大部分低收入农户由于购买力不足,很难将潜在需求转化为即期消费。
2 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原因分析
2.1 农村投资的重视不够,商品生产以城镇为中心
企业虽主观上认识到了农村市场的巨大前景,但因其短视的趋利和对农村市场的了解不够,企业不是对农村市场的投入不足,就是投入了没有见到预期的效果。当前的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城镇居民的需要,这种价值取向,使商品进入农村市场以后“水土不服”,导致商品滞销。
2.2 农村消费环境较差,严重影响了农村的消费。
消费环境有软环境和硬环境之分,前者指消费的社会环境,主要是市场环境,后者指消费的配套基础设施。
软环境差表现在:当前,广大农村社会治安较差,这严重影响了农村市场的稳定。不法商家,以次充好,利用各种手段蒙骗农村消费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正常运行。
硬环境差表现在:农村道路建设供给严重不足,导致消费品不能无障碍地进入农村消费市场。农民放心用水、足量用水仍面临困难。水供应及其价格问题制约了一些家庭耐用品的消费。农民用电困难,制约农村居民对家用电器的使用。
2.3 农民收入过低、增长过慢
当前,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相当于城镇居民的1/3左右,收入增长速度长期慢于城镇居民收入和GDP增长速度。据统计,尽管在2004~2005年国家将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问题的核心工作来抓,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6.8%,但是由于其增收的一部分存在一定的通货膨胀,因此农民增收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收入依然制约着农民购买力的提高。
2.4 农村保障体系的建设滞后于现实的需要
我国农民长期以来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民却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享受不到其应有的待遇,农村始终存在着严重的社会保障水平低、覆盖面窄的问题。2008年以后,农村医保和养老虽有很大的发展,但情况仍然严峻。正是由于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或发展缓慢,农民对未来预期带有极大的不确定,防灾、防病、防老意识日益增强,农民的消费欲望被打压,储蓄欲望被进一步的加强。
3 解决农村消费市场疲软的路径
3.1 重视农村投入,商品生产以农村为中心
重视农村投入。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对农村的投入,把“三农”问题继续摆在全党全国工作的首要位置加以重视。其次,要在行动中给以农村更大的支持。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其增幅应大于GDP的增幅,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的发展有经济上的保障。再次,不仅应给予农村经济上的支持,而且要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各种因素,为农村自己“造血”创造良好的条件
商品生产应以农村为中心。首先,企业应从主观上以城市为中心转变为以农村为中心。只有在主观上重视了农村,才有在客观上重视农村的可能。其次要深入调查研究农村市场和新时期农民的具体情况,以农村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要求为立足点,生产迎合农民消费的产品。再次,采取更针对于农村市场和农民的营销策略,为商品的畅销铺路。
3.2 加大投入,改善消费环境
改善消费软环境。首先,要对农村市场的主体进行教育,防范不良思想的入侵,为农村市场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其次,加大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环境,打击不良商贩的违法行为,为农村市场的良性运行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再次,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农村市场制度法规,为农村市场的良性运行提供制度和法律上的保障。
改善消费硬环境。加大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推进农村的基础革命,实现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主要措施有:一,在公路建设方面,继续抓好农村公路的规划、建设和管护,尽快实现公路现代化。第二,在用水方面,改进农村用水设施和用水质量,加快农村饮用水自动化和安全化建设,促进洗衣机、热水器、卫浴设备等耐用消费品进入农村家庭。第三,在用电方面,加快和完善农村电网建设,积极发展小型电力工程,提高农村电网负荷能力,刺激农村电力和家用电器的消费。
3.3 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增收速度
政府引导,加大投入,建立农转非的多渠道。政府引导,提高农民的就业层次。一是对用人单位的引导;二是对农民引导。实现社会、用人单位和农民的“三赢”局面。加大投入,提高农民的就业能力。政府投入主要是在引导就业和职业技术培训等方面。用人单位投入主要是对就业农民进行较高的职位培训。面对农村劳动力的大量的富余,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第一产业劳动效率不断提高、第二产业机器化程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第三产业才是农转非的主渠道的建立点。
加大力度,构建健全的农村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构建健全的农村市场体系。主要构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流通市场、农村消费市场三大块。当前,构建完善的农村市场体系就是要加大力度的完善这三个市场,克服三个市场存在的缺点,为城郊农民增收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大力度的建设农产品上市的多渠道:一是要建立农产品供求的信息交流平台;二是建立良好的运输体系。
3.4 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保障体系,是消除农民后顾之忧,解开农民钱包的钥匙。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保护制度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多种渠道为农业生产的产、供、销提供全方位、系列化、立体化的保险服务。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得到相应的回报,不会因自然灾害的到来,而丧失其消费能力,减少其消费的不利因素。
建立维护农民利益的保障制度。建立保障征地农民利益的制度、农民失地后的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制度、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制度。只有这三大制度建立以后才能保障农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害,从而获得更多的收入支撑其消费。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导致农民高储蓄的原因就是养老、医疗和教育,因此只有解决农民对三者的担心所引起的高储蓄,才能释放农民巨大的消费能力。所以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当前的农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推进和扩大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教育保障制度。只有这样才能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充分的释放其巨大的消费能力。
[1]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2] 安毅,张青.扩大农村消费的总体思路与政策建议[J].商贸经济, 2007,(11).
[3] 李文遐.新农村建设中的消费需求—— 当前我国农村消费需求不
F405
A
1005-5800(2010)11(b)-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