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陆文夫小说的“苏州味”

2010-08-15江苏钱明芳

职业技术 2010年10期
关键词:陆文夫小巷苏州

江苏 钱明芳

论陆文夫小说的“苏州味”

江苏 钱明芳

陆文夫,人称“陆苏州”,在苏州前前后后共生活了四十多年,从苏州小巷崛起,小说中散发着浓郁的苏州味,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本文试从内容的角度分析小说中苏州文化的渗透与自觉呈现、苏州化的人类生存状态;从形式的角度分析其语言的“苏州化”特色。

陆文夫;小说;苏州味

前言

陆文夫,江苏泰兴人,他在苏州生活了四十多年,熟悉各种小巷弄堂及生活于其间的各类人物,他曾把苏州小巷统称为“梦中的天地”。综观其小说创作,多从小巷崛起,所营构的艺术天地中流露着浓郁的苏州味。在某种程度上,他的小说可视为“苏州化”的文学,苏州味的流淌已经成为其浑然天成的特色,因此他有着“陆苏州”的美称。

1 对苏州文化的开掘与呈现

陆文夫小说中所融入的苏州文化因素是无声无息的,并非刻意而为之的。在陆文夫看来,苏州的最大特点便是“文化”,“文化不仅仅是指写在纸上的东西,园林、建筑、吃的、穿的、用的、玩的,无一不和文化有关系”,“苏州文化,品种繁多,门类齐全,而且都是可以数数的”。苏州的园林、小吃、美食享誉全国,园林文化与饮食文化在他的小说中多次被呈现。

1.1 园林文化

陆文夫曾经游览过苏州的大小园林,这使他逐渐理解了自然美与建筑美熔于一炉的园林文化之美。《介绍》就是以临水而筑、古朴自然的沧浪亭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富有情趣的恋爱故事。小说一共四个人物,地点始终是沧浪亭的面水轩,主题部分为两个年轻男女的见面交谈,沧浪亭幽雅秀美的景色衬托着男女主人公纯朴、美好的心灵,一度为沧浪亭留下佳话。中篇小说《有人敲门》中《闺门旦》一章,对留园那特异的“窗景”、“庭院”、“石头”的逼真描绘,让人仿佛置身于妙境而兴味盎然。成名作《小巷深处》中,留园再次被作为人物的活动空间而成为小说不可或缺的环境要素:铺着鹅卵石的曲折小径、精巧的假山、尖尖的竹笋、参差挺立的太湖石、太湖石洞里晚开的菊花、长满红枫的土山、假山顶上的亭阁……苏州特有的园林风景随着主人公移步换景,营造了徐文霞和张俊相恋相依的幸福和谐的氛围。

园林不仅仅被陆文夫作为一个背景在小说中呈现出来,而且它那“仿佛深不见底”的精巧结构对其小说的谋篇布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呈现出以小见大、细巧精致、曲折幽婉的艺术特征。如《小巷深处》,以徐文霞对待爱情的矛盾态度为情节主线,刻画了她由不敢奢谈爱情到渴望爱情、从害怕失去爱情到毅然斩断情丝的心理变化过程,写得适中有度、含蓄精致,没有大悲大恸、大起大落的情感起伏,但回响在深巷中的敲门声却给人以无穷韵味。很显然,这种淡雅精致、含蓄蕴藉的艺术追求是与作者儒雅淡泊的个性气质及创作所传达出的苏州城市文化精神相融合的。

1.2 饮食文化

苏州的饮食文化、风味小吃在陆文夫的小说中也多次呈现,作为一种文化要素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陆文夫建构的美食世界里,无论是街头的传统小吃,还是苏州的特色宴席,都突出了食艺文化,苏州特有的馄饨担在她的笔下是一件手工艺精品,苏州精美的宴席也被他描绘成一种艺术:“洁白的抽纱台布上,放着一整套玲珑瓷的餐具,那玲珑瓷玲珑剔透,蓝边淡青中暗藏着半透明的花纹,好像是镂空的,又像会漏水,放射着晶莹的光辉。桌子上没有花,十二只冷盆就是十二朵鲜花,红黄蓝白,五彩缤纷。凤尾虾、南腿片、毛豆青椒、白斩鸡,这些菜的本身都是由颜色的。熏青鱼、五香牛肉、虾子鲞鱼等等颜色不太鲜艳,便使用各色蔬果镶在周围,有鲜红的山楂,有碧绿的青梅。……十二朵鲜花围着一朵大月季,这月季是用勾针编结而成的,……一张大圆桌就像一朵巨大的花,像荷花,像睡莲,也像一盘向日葵。”由此看来,陆文夫对美食的大量描述本身就是对吃的文化的一种保存,把吃的文化保存在文学作品之中。

2 苏州化的人类生存状态

在小说中,地域被作为人格化的环境或氛围,始终是与人物紧密相连的,民族地域固定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潜在的传统心态。陆文夫笔下的人物有着各自的传统职业和行为格调,他写的都是实实在在、琐琐碎碎的普通市井人物及普通市井之事。有半夜敲梆子卖馄饨的(《小贩世家》),有母亲陪着来公园谈对象的(《介绍》),有夫妻俩闹着玩把新痰盂扣在脑袋上拔不出来的(《圈套》),有被儿子们挤出住“防震棚”的(《唐巧娣》),有投井自杀的(《井》),有整天挖空心思算计着吃的(《美食家》),就是“文化人”也会写两个剧本换两间房子住(《临街的窗》)。这全是物质生活化的芸芸众生和他们的凡俗之事。陆文夫正是从最下层市井的传统物质生活形态来表现一种苏州化的“人类生存状态”——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文化框架中多少还是封建遗留物土壤上的现代“小康文化”。无论是小说中苏州这一生活化的环境,还是这环境中世俗化的城市人,始终没有出现超越街坊邻里式的农业社会模式,始终没有出现超越物质生活需求之上的精神追求型的现代城市平民。

3 “苏州化”的语言

陆文夫长期生活在苏州,深入大街小巷,对于苏州方言可谓是熟稔在胸,苏州曲艺的精华——评弹,更是陆文夫的最爱,这些对他的语言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逐渐形成了秀逸清朗、质朴凝练的语言风格。

陆文夫凭借其对吴侬软语的谙熟,将苏州女人的一口苏白逼真地呈现纸上,使读者觉得“像唱歌似的好听”。“磨蹭辰光”、“识相”、“闹猛”(热闹)(《移风》);“痰盂罐”、“喇叭嘴”(多嘴多舌)、“结棍”(厉害)(《圈套》);“做事体”(做事情)、“骨牌凳”、“作兴有点好东西”(可能有好东西)(《毕业了》);“滑溜”、“面汤气”、“千碗面,一锅汤”(《美食家》)等等,这些苏州方言的渗透给陆文夫的小说增添了一种“故乡情味”,也给读者一种鲜活感和亲切感。值得指出的是,他对苏州方言的采用是适度的,他总是选择一些生动易懂、表现力强、独特地道的语汇来充分体现苏州地方的市情风貌。他的“苏州化”的语言实质是指“苏州味”自然地混融在其小说中,绝非指其小说全以吴语写成。

苏州的评弹语言艺术也渗透进了陆文夫的小说语言中。陆文夫曾说:“《二遇周泰》、《葛师傅》都是向传统话本和苏州评弹借鉴的,追求故事性,带有传奇性,情节紧张,地方色彩比较浓。”苏州评弹艺术讲究“理、味、趣、细、技”,运用轻松、风趣、幽默的生活化语言叙述故事,陆文夫吸收了苏州评弹的幽默风格和语言艺术。

总之,陆文夫笔下的苏州并非一个单一的个体,而是与整个历史和时代相联系的。小巷的普通男女、凡人小事都被陆文夫放置在纵向的历史潮流中,关注其过去、现在和未来;放置在横向的时代氛围中,折射现实。从纵横交错的时空经纬来考量,“苏州味”不仅具有感情依据,更具有历史和时代的双重意义。

[1]刘清生.陆文夫小说研究述评.江苏科技大学学报,2005第4期.

[2]施叔青.陆文夫的心中园林.人民文学,1988年第3期.

[3]陆文夫.老苏州[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陆文夫小巷苏州
《古村小巷》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小巷深处
茅盾与陆文夫
重读陆文夫兼论80年代文学相关问题
一种缘分
便士小巷
一碗清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