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2010-09-16江苏王晓彤
江苏 王晓彤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应用
江苏 王晓彤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创设情景中展开教学互动,使学生兴趣盎然,求知欲得到维持与激发,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与培养大有裨益,结合有效的评价机制,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
“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任务情景教学;自助探究互动;团结合作互动;评价机制
《机械制图》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故对于图样的幅面、比例、字体、图线、画法和标注方法,国家标准《技术制图》、《机械制图》都有统一的规定。因此要学好制图,必须熟悉机械制图国家标准和其它有关规定,而这部分内容比较枯燥,如果教师按部就班,按照教材上的顺序将国标规定逐一讲解,势必会将学生把在教师精心设计安排好的《绪论》课中刚被激发出的学习热情一点一点的磨灭掉。因此,如何有效地维持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将学生的好奇心转化为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师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笔者尝试将第一章《制图的基本规定》和第二章《几何作图》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整合,以具体任务为引领,让学生在做中学,教师在做中教,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具体实施如下:
一、创设任务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有目标(去做),才有动力(去学)。为了使学生能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创设具体的学习任务,尽可能让学生产生“做”的欲望,继而真正地“做”起来,在“做”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创造性。
教师先展示、简介一组平面图形,其中有尺规作图的、有徒手绘图的、还有CAD绘制的,让学生明确现阶段具体的学习任务;
然后展示往届学生的优秀作品:同一位学生一开始一般质量的作业到练习后较高质量制图作业、教师的批阅点评等等。在此基础上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别人行我也一定行,而且会“做”得更好!
二、创设自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学习是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地意识和反应的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具备了较强的自学能力,将来才能独立地探究新的科学领域,索取新的知识。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必须狠抓“预习”这一环工作。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是提高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预习要有具体的目标任务及评价标准,如果只是简单的阅读书本,尤其是对刚接触到的专业基础课,没有教师适当的引导,只会使预习流于形式,失去了预习的意义。而且从学生的心理来说,虽然他们都希望能很快学会,并且很快能达到要求,但在实践中学生常常会回避困难,缺乏毅力、没有信心。所以笔者给学生设置了适合的目标定向,将较为复杂、繁琐的问题分解在三张简单的平面图形中,一步一步引导他们走向成功,从而建立他们解决问题的信心,同时也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如其中一图(略去了图框线、标题栏):
要求:
1.要求图线、字体、尺寸标注符合国标规定
2.按书本要求绘制图框线、标题栏
3.用适当的比例将左图绘制在A4纸上
4.每两学习小组完成一题
5.回答相应的预习问题
预习问题:
1.国标中规定的基本幅面有几种?彼此之间有何关系?
2.图框格式有几种?图框线用何种图线绘制?
3.标题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一般位于图纸的哪一角?
4.你绘制此图所采用的比例是什么?依据什么?属于放大比例、缩小比例还是原值比例?比例一般标注在何处?
5.图中粗实线、细实线、细虚线、细点画线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宽度如何?
6.细虚线与其它图线相交、相连处应如何画?
7.R18圆角如何能画得光滑?
8.完整的尺寸包含哪三个要素?标注线性尺寸时,尺寸线与所标线段应平行吗?尺寸线可由其他图线替代吗?箭头的长度约是宽的几倍?尺寸界线要略超出尺寸线吗?尺寸数值表达的是机件的真实大小还是图形的大小?如何书写?
9.图中哪些尺寸数值变化,形状大小会随之变化?这些尺寸称为什么尺寸?哪些尺寸数值变化,图中相应结构位置随之变化?这些尺寸称为什么尺寸?它们以何为起点标注?
10.哪些图线是根据已知尺寸可以直接画出来的(已知线段)?哪些是有定形尺寸和不完整的定位尺寸,需借助已知线段画出的线段(中间线段)?哪些是只有定形尺寸而无定位尺寸需借助其它线段才能画出的线段(连接线段)?
11.了解绘图的一般步骤。
此图形比较简单,很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继而产生“做”的动力,甚至认为不预习就能直接画出来,但如此很难达到要求。所以笔者本着“精简、够用”的原则,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认真、仔细、耐心地分析图形,读懂尺寸,阅读书本,以期达到预习的效果。同时课前教师要清楚每位学生的的预习情况,这样在课堂引导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创设合作情境,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小组合作有助于促进学生思想感情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助于培养学生充分的自主实践意识与合作探究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取长补短,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一)学习小组讨论,修正预习作业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讨论前,教师点评预习情况,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预习作业,尽可能多的表扬一批学生,哪怕只有一点点优点,也要不吝表扬,因为肯定的评价不仅具有积极地强化作用,能使学生产生再接再厉、积极向上的力量,保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让每位学生充满热情地带着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因有两到三组完成同一幅图,所以在各自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到大组中进行讨论,讨论期间教师要做好巡视辅导工作,及时掌握每一小组的讨论情况,对讨论积极效果较好的小组提出表扬,对有困难的小组给予适当的引导,使很多学生在众目睽睽下不好意思提的问题,都可以放心地提出来。
(二)学习小组展示并讲解修正后的最佳作品
完成同一幅图的小组派出一位代表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修正后的最佳作品,简单讲解作图过程,解答其他小组同学提出的问题,同组同学可以协助回答,同时提出本小组没有解决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此时教师要做好适当的记载,并在每一个代表讲完后,都要作点评,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
教师在学生展示完后,就其中一幅问题比较集中的图进行有侧重地较为详细地讲解,尤其对尺寸标注等重、难点问题,将知识点按照作图顺序完整地梳理一遍。整个讲解过程是通过学生思考、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一个个问题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形式来完成的,参与率100%,然后展示一课前准备好的具有典型错误的平面图形,集体纠错,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三)互帮互助,共同提高
因为每位学生最后的成绩评定,与小组总体成绩直接挂钩,这样使得课堂上的生生互动延续到课后,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根据社会需求,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相对弱化了尺规作图,强化了徒手绘图和计算机辅助绘图,所以在完成这三幅简单平面图形后,对如吊钩等中等难度的平面图形就不再尺规作图,而改为徒手绘制及电脑绘制。整个教学过程仍采用由学生先“做”(自行分析图形,徒手绘制),在“做”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小组讨论、教师引导解决问题,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创设有效的评价机制,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必然对教学评价的形式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多样性要求,但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评价都必须有助于教学活动更有效地开展。因为职校学生基础相对薄弱,所以笔者强调过程性评价,相对淡化终极性评价,用发展的眼光去评价学生,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因材评价,引导纵向增值,淡化横向比较,同时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之间互评、教师与学生共评的方式,让被评价者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找到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促使师生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扬长避短,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促使师生共同发展。
总之,“做学教合一”是陶行知先生思想的发展,其教学模式的原则是以做为主、以做为基础、以做为方向,做是学与教的基础和出发点。“做学教”是一件事情,是三者不分先后顺序、有机融合、边做边学边教边创新的一件事情。在“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技术和技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研究问题、创造问题。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以此发挥学生各自的个性和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1]曹美玲.优化情境教学——实施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基石.新课程研究,2008年5月.
[2]陈继权.“做学教一体化”搭起校企对接桥梁.中国教育报,2010年4月29日第8版.
[3]于建华.分层式教学,增值式评价.职教通讯,2005年第2期.
(作者单位:南通市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