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陆文夫与《苏州杂志》
——由《苏州杂志》解读陆文夫的三重身份

2017-03-12曾晨亚刘玉梅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陆文夫探索者刊物

曾晨亚, 刘玉梅

(1.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陆文夫与《苏州杂志》
——由《苏州杂志》解读陆文夫的三重身份

曾晨亚1, 刘玉梅2

(1.苏州大学 文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2.安徽农业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0)

《苏州杂志》在陆文夫手中共办有100期,这100期取得的成效确是显著的,《苏州杂志》先后获得多项荣誉,侧面也说明陆文夫在创办这份杂志上投注了大量的心血。通过《苏州杂志》,可以把多项与他有关的称谓对照起来:探索者,陆老师,陆“苏州”。作者力图从《苏州杂志》出发,解读陆文夫的这三重身份。

陆文夫;《苏州杂志》;陆苏州

谈起陆文夫,多个与他相关的词语就出现在脑海:“小巷文学鼻祖”“美食家”“陆苏州”……陆文夫将他的文人性格融入了小说中,使小说独具风格,赢得世人的认可。但是,陆文夫的另一项事业也是不容我们忽视的,那就是创办《苏州杂志》。在陆文夫生命的最后,仍然心念着第101期《苏州杂志》。纵观陆文夫编辑事业的始终,我们也不妨用几个词来定位评价陆文夫这一领域的成就。

一、上下求索的探索者

《苏州杂志》并不是陆文夫所要创办的第一份杂志,却是第一份成功出刊的杂志。陆文夫创办杂志要追溯到1957年的《探索者》。那一年,陆文夫与叶至诚、高晓声、方之等人一同组成“探索者”团体,策划出版同人刊物即《探索者》。无奈,反右斗争使这本刊物胎死腹中,陆文夫创办杂志的生涯随即被中断。但是我们从这份不成形的杂志中,仍然可以看到陆文夫的探索精神。

陆文夫在散文《姑苏之恋》中回忆了办探索者的初衷:

从写《小巷深处》开始,便开始研究社会,研究人生了,开始从拯救劳苦大众转向拯救痛苦的灵魂。此念萌生之时,适逢1957年那个思想解放的春天,那时我离开了新闻工作岗位,到南京去当专业作家。在南京与几位同行一起“解放思想”,觉得文学不能只是在生活的表面撇油花,要勇敢探究社会,探求人生。几个人一时兴起,决定要办一份同人刊物来弘扬我们的宗旨,发表我们的作品。刊物定名为《探索者》[1]339

这一叙述即表明了陆文夫“探求社会,探求人生”的观念。

《探索者》“章程”起草,同样是对于那个时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质疑,进而进行的探索。陆文夫在《风雨中的一枝花》阐述了这样的理念:“(探索者)所以要办,内有一个小小的原因,对《雨花》有意见。认为《雨花》是个拼盘,没有艺术的个性,是一辆公共汽车。我们不坐公共汽车,要开专车,类似小面包车,装那么八九十来个人,车前还有明显的标志,某某流派。这就是我们当年办刊物的主张。即所谓一份刊物应该是‘一花独放’。”[2]62-63对应的《探索者》的章程中就指出:本刊系一花独放,一刊独鸣之刊物,不合本刊宗旨之作品概不发表。在提倡“百家齐放,百花争鸣”,众刊物纷纷倒戈遵循的背景之下,《探索者》以其独立的姿态,对于当时随波逐流的文艺之风提出了质问。

陆文夫等人的探索并没有止步于此。1988年《苏州杂志》的创办便是陆文夫的又一次探索。在《苏州杂志》的发刊词中,陆文夫对于先前是一枝独放还是百花齐放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故而思之再三,决定办一份《苏州杂志》,综合反映苏州文化的各个方面,是一份名副其实的‘杂志’貌似杂乱无章而自成一章。目前的各种期刊都统称杂志,但真正的杂志却并不多见,苏州可以杂,因为它有那么多的内容可以志。”[3]267这似乎与先前创《探索者》的章程有了很大的冲突。陆文夫在《风雨中的一枝花》中这样解释这样的转变“叶至诚是《探索者》之一,他当年对于办刊物也是反对乘公共汽车的。经过十几年的跌打滚爬,却也醒悟过来了,别闹什么流派吧,刊物确实是交通工具,是把一些人的灵魂送到另一批的灵魂里面去。作家协会的机关刊物应该是公共汽车,大家乘乘,不能专门接送几个人上下班,所不同的是这辆公共汽车有自已的固定路线,不能东外西转满街走,哪里热闹就到哪里去……”[2]63陆文夫并没有因为一味执着于先前的思想,撞破南墙。当然这也并不意味着陆文夫因为人生路上的受挫,思想回到了30年前。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思想的倒退,而是一种进步。30年的时间里,陆文夫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批判有所继承有所发展。《苏州杂志》在这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已的原则和主张,这就是陆文夫在《十年树木》中提到的“我们坚决不开百货公司,只开一爿苏州文化的专卖店”[3]34。

用探索者来定义陆文夫的这一重身份,显示探索意识显示作家对时代社会的责任感。

二、星火传承的陆老师

陆文夫接手《苏州杂志》的创办并非偶然,其中有多重因素印象。其中不得不提的一点,是陆文夫心中的“传承”意识。由“传承”出发,陆文夫对于下一辈作家们关心有佳。

陆文夫的传承意识向上追溯到老一辈作家对于陆文夫的关心和照顾。远的不说,苏州的周瘦鹃、范烟桥、叶圣陶先生就对陆文夫的影响很大。陆文夫在《心香一瓣祭程小青》中就指出:“(程小青)对于文艺界的后辈们更是关怀备至,及至饮食冷热。当我发表了一点作品,受到一些称赞时,他便十分高兴写一首诗给我,而且亲自拿着诗爬到我的小楼上来。”[3]120《苏州杂志》的地址也选在叶圣陶的旧居,叶圣陶先生旨意在于“(房子)供各地作家来苏州旅游时居住,作家们多穷,住不起宾馆”[2]。陆文夫长期与这些文人们接触,多少学习了这些文人身上的气节和品质。

1987年陆文夫在回忆方之的散文《青春常在》中谈到了和方之的对话,中间便涉及了探索者同仁们创办刊物的想法,这一番谈话不知道多少掀起了陆文夫心中的一番涟漪。文中这样说道:“他(方之)劈头就提出一个问题:‘你(陆文夫)有没有想过,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被耽误了,今后虽然能写一些东西,但也不会有多大的作为,现在要赶紧培养青年人,让他们超越我们。’……告诉你,我和斯群同志正在发起,准备创办一个青年刊物,专门培养文学青年……”[2]65陆文夫接着说道:“我觉得这个这个想法很好,当年,老一辈的作家和编辑也曾经办过青年刊物培养过我们,可我也知道要创办一个刊物很不容易,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人马、经费、纸张、印刷、组织稿件,困难一大堆。”[2]66想必陆文夫这时也在犹豫和矛盾阶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陆文夫对于“培养下一代年轻人”的想法始终是支持的,所以在以后陆文夫编辑《苏州杂志》的过程中,始终实践着这一理念。

朱红《陆文夫办杂志》一文就记叙了陆文夫办杂志的点点滴滴,回忆起陆文夫的审稿,作品中写道:“(陆文夫)对于每期12万字文稿,他都看得很仔细。遇有需要修改的不合用的稿子,他会在送审单上写明意见。遇有好稿子,会情不自禁地写下赞语‘好文笔,不可多得!’……如果是陌生作者,他就嘱咐编辑‘此人可多联系,鼓励他再努力’……”这些点滴皆可见陆文夫培养下一辈上所下的心血。[4]149

陆文夫对于年轻人的关怀,是不分地域年限的,姜滇《送别陆文夫》老师一文中谈到了与陆文夫彻夜长谈的经历,陆文夫在谈话时分享了自已的人生经历和文学道路。姜滇在文章最后指出:“这次彻夜长谈的经历,让我(姜滇)受用一生。他(陆文夫)的人生态度和文学见地,影响了我的成长。”[4]147

范小青曾说,不管陆文夫承认与否,她始终认为陆文夫是她的老师。事实上,陆文夫一生中始终用言行教诲着下一代,传承着老一辈学者的风气。《苏州杂志》就是传承的一个平台。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叶圣陶遗址被作为《苏州杂志》编辑部并没有违背叶圣陶的遗志。这也是关爱下一代年轻人的另一种形式。

三、小巷走出的陆“苏州”

作家王蒙曾经精辟指出陆文夫与苏州之间的关系,他说:“人们称之为陆苏州,苏州因他而更加苏州,文夫因苏州而更加文夫。一方水土养一方作家作品,一方作家作品使这一方水土更加凸显特色。”陆文夫的确与苏州有解不开的渊源。陆文夫将他对于苏州的感情投注在他的作品中,又投注在了《苏州杂志》中。

从陆文夫起初办杂志之间的犹疑到最后终于答应,除了上文提到的因素外,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便是陆文夫的“苏州情节”。

在朱红《陆文夫办杂志》一文中提到了陆文夫最终答应创办《苏州杂志》的关键。“1988年眼看兄弟城市都办了刊物,苏州有落后之虞,市委主管文教的领导找到老陆门上,请他出山。老陆写作正忙,且在佳作迭出的当口,自然不愿揽这样的麻烦。这位领导很耐心,前后去了三次,最后说‘你长期生活在苏州,苏州待你不薄,你不想为苏州做点什么吗?’老陆被这句话打动了。”[4]158

陆文夫在应承之时,便有了对杂志的通盘打算。在围绕这份杂志究竟要怎么办的过程中,陆文夫就指出: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积淀丰富,门类齐全,且有一大批懂行的文人,如以某个文化单项来办杂志,一定不起眼,但集其总体有着明显的优势。在面对单以苏州作为写作内容时,杂志的长远性怕不长的质疑时,陆文夫自信说起码可以写它十年。可见陆文夫对于苏州文化的了解以及情有独钟。由此《苏州杂志》的宗旨便定为“当代意识,地方特色,文化风貌”。

当然,这份“苏州情节”在,陆文夫也旨在通过《苏州杂志》为苏州做点什么,弘扬苏州文化。他说:“我们坚决不开百货公司,只开一爿苏州文化的专卖店”;“《苏州杂志》主要的人物不是让苏州人了解世界,而是让世界了解苏州,让苏州人了解苏州,让他乡游子怀念苏州,怀念与了解苏州的地方特色和文化风貌”。[3]441

陆文夫在《苏州杂志》上投注的心血是不言而喻的。许多陆文夫的生前好友或者同事,都谈到了相关事实。每期稿子都由他终审,并写有铅笔写的批语。100期的杂志是陆文夫气喘吁吁在病榻上看完的。生前曾有人建议他去南方静养,但陆文夫拒绝了,理由是他还需要守护他心爱的《苏州杂志》。

贺野先生在一篇回忆陆文夫弥留之际,始终牵挂《苏州杂志》和苏州文化保护的文章更让我们为之动容。文章这样写道:2005年初,天气很热。家中电话响起,妻一听说:“是文夫,说文章很好,要发表。”还要我听,我一接,却听到一种从未听过的低哑、断续、短促的喘息的声音,依稀夹着文夫苏州之语。接着,声音断了说什么也没听清楚。两三天后,文夫先去了,但他微弱的声音并没有随风而逝,始终在我耳畔回响。[5]86-87贺野先生交代,让陆文夫如此牵挂在心头的文章写的主要内容是用欧洲文艺复兴的名城来阐述苏州美术的历史地位,呼吁人们重视它。陆文夫对杂志对苏州投入的深情与厚望可见一斑。

在1994年的《谢吴中父老》,1988年的《十年树木》中,陆文夫一方面进一步阐述了《苏州杂志》的理念,另一方面,表达了对于苏州人民的谢意。文句之间处处表达了陆文夫对于苏州的感恩心情。

陆文夫注重对于苏州的情感,苏州的一座桥、一条小巷,都在他生命中打下了印痕。我们姑且撇开陆文夫的小说作品不谈,除《苏州杂志》以外,陆文夫还编写了苏州的文化丛书,以及参与了电视专题片《苏园六纪》《苏州水》的制作工作,这些都对于弘扬和传承苏州文化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无外乎人们将之称为陆“苏州”。而《苏州杂志》无疑在弘扬苏州文化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

陆文夫曾经写过“姑苏之恋”,多年以来,苏州这位恋人始终走在陆文夫的心头,一本本《苏州杂志》就像是他写给苏州的一封封情书,将这份绵长的情谊延续。

陆文夫一生取得的成就不少,如果说小说使他走向大家的视野,为大家所知。那么陆文夫后期创办《苏州杂志》无疑是他生命中又一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苏州杂志》使陆文夫超越了小说的成就,走向了另一高度。

[1]陆文夫.深巷里的琵琶声:陆文夫散文百篇[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2]陆文夫.陆文夫文集:第四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3]陆文夫.陆文夫文集:第五卷[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06.

[4]王蒙,等.永远的陆文夫[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6.

[5]贺野.宜苏楼随笔之二:解放前后的文夫[J].苏州杂志,2012(4).

Lu Wenfu and Suzhou Magazine—Lu Wenfu’s Three Identities Interpreted by Suzhou Magazine

ZENG Chenyɑ,HOU Min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uzhou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0; 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Anhui 230000,China)

Suzhou Magazine published under the charge of Lu Wenfu for 100 issues which has achieved great success.The numerous honors gained by Suzhou Magazine have also been a reflection of Lu Wenfu's great efforts in publishing this magazine.Through the study of Suzhou Magazine,identities of Lu Wenfu can be concluded as:explorer,teacher Lu,and Expert Lu on Suzhou.The author tries to interpret Lu Wenfu’s three identities in view of Suzhou Magazine.

Lu Wenfu;Suzhou Magazine;Explorer;Teacher Lu;Expert Lu on Suzhou

I206

A

1009-8666(2017)01-0032-04

10.16069/j.cnki.51-1610/g4.2017.01.006

[责任编辑:王兴全]

2016-03-14

曾晨亚(1992—),女,江苏苏州人。苏州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艺美学;刘玉梅(1976—),女,安徽肥东人。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艺美学。

猜你喜欢

陆文夫探索者刊物
陆文夫《故事法》的故事(主持人语)
刊物贺词
茅盾与陆文夫
系列刊物介绍
一种缘分
行业刊物介绍(十七)
周绪红:钢结构探索者
现代教育的探索者——王庭槐
我最喜欢的刊物
王大辉:复杂系统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