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读为线,虚实契合——例说初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诗意手法

2010-08-15俞萍蓉浙江省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句读字音古汉语

■ 俞萍蓉(浙江省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

文言文教学,应把握“虚”与“实”之间的合理契合,使文言、文学、文化三位一体。语文学习是以认知基础上的体验、感悟、熏陶为主的。文言文教学也应该在一定的语境即言语交际的环境(包括现场环境、人际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展开。应该让学生走进文本、理解古人,从而带动对文言字词的理解,这样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应该要比单纯地讲解字词要深刻得多。

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呢?众所周知,朗读是培养学生文言语感的重要途径。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思就是经过反复朗读,自己也就能领悟文章的旨意了。这很容易让我们想起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先生,每次读到高兴的时候,“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这可谓是古人文言文诵读中的经典镜头。可见,诵读不失为学习文言文、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和不同要求的诵读训练,以读促析,披文入理,读中感悟,读中生疑,读中解疑,以读来串起学生直接感知文章语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情感、赏析作品精妙所在的学习活动。

以朗读为线的文言文阅读教学,一般可按下面的具体流程操作:

一、认知性朗读

主要是读准字音。读准字音是帮助学生扫除朗读障碍和掌握文言词汇的重要手段,有利于理解词义,了解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需要注意的情况大致有:

1.生僻字

有的字在文言文中本是常用字,但在今天已极少使用;有的字字形复杂,笔画繁多。这些都是阅读中的障碍,只有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准读熟才好。

2.容易读错的字

这有几种情况:一为多音字,如“食”字,在“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一句中,读sì,而在“食不饱”中则读 shí,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只有读准了音,才可能记住其义。二为形似字,如“弛”与“驰”、“靡”与“糜”等。 容易读错的字,不但要在课堂上提醒学生特别留神分辨读准,而且要经常归纳整理,便于系统记忆。三为古今异读字,如“以头抢地耳”中的“抢”,读 qiānɡ,意为“撞”,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读音已经消失,只剩一种读音qiǎnɡ。

3.“破读”的字

“破音”异读,在文言文中是常有的现象,这也有几种情况:一是由于词性改变而破读的字,字义改变,字音也必须发生变化,这类转化的字一般读去声。如“陈胜王”中“王”字的意思是“做王”,所以应该读wànɡ。二是通假字,文言文中通假字比较常见,一般读所通字的音,如“便要还家”的“要”通“邀”,读 yāo等。 也有一些通假字字音不变,但字形字意完全变了,如“汝之不惠”的“惠”通“慧”,依然读 huì等。

二、质疑性朗读

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以正确断句为核心。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的,尽管课文中加了标点,分了段,但还是不能完全反映古汉语的构词规律。句读的准确无误,不但能保证朗读的正确、流利,还有助于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把握古汉语的构词规律和语言艺术。指导学生朗读时正确断句,需要注意的情况大致有:

1.读懂词意

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大都演变成了双音节词,朗读文言文时,学生容易拿现代汉语在头脑中形成的固有双音节概念取而代之,发生文辞停顿的错误,如“可以一战”,学生容易读“可以/一战”,正确的句读应为“可/以一战”。只有句读正确了,学生才会明白古汉语中“可/以”是两个词,是“可以凭借”的意思,和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不一样。

2.读顺句子

读顺句子的原则主要基于语法结构、朗读节奏、重音强调三个方面,主要从意义和节奏上读断,才能读顺。基本停顿的点在主谓间、动宾间、关联词后、统领性词后、句子省略成分处等。如“前人之述备矣”,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正确的句读应为“前人之述/备矣”;“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句子除主谓宾读断外,还应将“而”字强调突出,因为“而”是一个转折连词,起到了突出“不染”的作用,故为逻辑重音。另外,一般情况下,“之”字作结构助词“的”解时,不与前后断开,如是状语后置或宾语前置就另当别论了。当然,文言文断句没有绝对的固定格式,在朗读中还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读顺句子还必须重视连续,注意句读要反映意思的完整性。学生容易按现代汉语习惯来断句,把句子读得支离破碎。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学生容易读成“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把“出淤泥而不染”这个完整的短语断开,这样,势必不解其意,即使能背,也只是口熟罢了。

三、体悟性诵读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常常强调落实实词意义、虚词用法、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词法,判断、省略等特殊句式,这固然是重要的,因为这是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进而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过于强调,则会把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肢解为一个个字、词、句的枯燥语言零件,以致不但无从感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倾向以及精美的语言艺术风格,而且将使学生失去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汉语的精妙之处往往在于每个字都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含义,有些含义甚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体现了语言应有的“模糊性”,所以文言文“字字落实”的传统机械教法应当适度淡化,而应让学生在适度的“不求甚解”的轻松、愉悦的激情诵读氛围中,感悟其语言和思想。

体悟性诵读,一般要求能按照句末的标点,读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语调,还能根据各类修辞特点读出排比、对偶、反问等修辞语气。能够读得层次分明,有情有景,抑扬顿挫,跌宕有致。以《马说》为例。教师可先从逻辑重音方面加以处理范读,请学生仔细体会辨析,加以指正,以激发其朗读的欲望,增强自信心。然后从修辞、语气方面进行处理范读,让学生一一辨析,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是排比句,朗读时就应语速稍快,一气呵成;“安求其能千里也”是反问句,就要尽量读出诘责愤慨的语气,语调上扬;“其真不知马也”这一结句,强烈地讽刺了那些不识马的人,表达了对埋没人才的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懑,所以应该是一种推断和感叹的复杂语气,语调低沉、徐缓。

四、理解性背读

对于那些流传千古的精美篇章,一般都要求熟读成诵,准确、快速地背诵。在经历了几个环节的感知、理解、领悟之后,背诵已无大碍了,但我们还是要辅以方法。背诵的方法有许多,如分段记诵法、分层消化法、紧扣关键词句(语言标志)法、利用修辞特点法、整体反复法、画面浮现法(电影镜头法)、情节线索法、尝试抢记法、限时法、检查法等等。在指导背诵时必须明确,不管用哪种方法背诵,都要理解文意,抓住文脉和思路,抓住文章表达的突出特征。

以《醉翁亭记》为例。《醉翁亭记》不但音韵精粹,而且形象精妙、意境隽永,全文骈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熔为一炉,陈述、疑问等多种句式穿插使用,“也”和“而”反复运用,文笔摇曳多姿,诵读起来朗朗上口。指导背诵时,我们可先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入手,一句话概括各段大意,然后从不同角度,从“亭”到“乐”到“醉”再到“醉翁乐”,对课文进行全方位、多主题的赏析,学生可据此采用分段记诵或整体反复等任何一种方法协助自己背诵。为了能够更高效地背诵,我们还可以继续梳理段落内部的层次,如第一段:山—水—亭—名—太守;第二段:朝—暮—春—夏—秋—冬;第三段:滁人游—太守宴—从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学生可根据上述线条分层消化。

当然,读也要讲方式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来确定相应的诵读方式。总之,教法千种读为本。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方法,它可以培养和丰富学生对古汉语的语感,增加词汇和句式的积累,虚实契合,增强对作品内容、思想及写作之美的参透和感悟。

参考资料:

1.钱梦龙 《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4。

2.包建新《文言文教学:需要转变的几个基本观念》,《现代语文》2005.11。

3.王志勇《改进文言文教学的思考与尝试》,《中学语文》2007.11。

4.王舒成 《困境与突围:文言文教学的诵读》,《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10。

5.梁开喜 《谈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性》,《语文建设》2007.11。

6.邓丹梅 《怎样讲好文言文》,《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6。

猜你喜欢

句读字音古汉语
论沈宠绥运用《洪武正韵》辨正水磨腔入声字音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短句(主语+谓语)
“多说一遍”字音字义大不相同!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咬文嚼字”三篇
《诗集传》叶音与宋代常用字音——叶音同于韵书考论之二
谈谈古汉语的翻译
《〈曹刿论战〉句读解惑》商榷
古汉语中表反问的一组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