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寻找切入点
2010-08-15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 魏 跃(江苏省淮安市淮海中学)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的容量非常大,可谓是纳古今、融中外,兼杂了诸如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众多文体。一本语文书,可以说是全人类从古至今文学智慧结晶的精选荟萃,它内容丰富,不同体裁与题材的作品使得它博大精深,不同的写作笔法使得它妙趣横生,不同的语言使得它尽显风采。可是,这样的丰富多彩的语文课本同时也增添了教者的难度,每一篇课文都十分精彩,包含了很多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我们在一堂具体的课文教学中若要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那么,面对一篇文章,老师该如何入手呢?怎样才能把这些文本中的独特精华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很好地把握、吸收呢?这就要求教师能在把握文本重难点的同时,寻找一条有效的教学途径,而这种途径的突破口就是寻找一个准确的切入点,以这个切入点来引导教师和学生共同进入文本,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那么什么是教学的切入点呢?有人认为学习重点就是切入点,也有人认为最佳突破口就是切入点,还有人认为“切入点是激发学生思考文本、关注文本的问题”。事实上,这些从不同角度来诠释切入点的思想,在某种层面上为我们教者提供了一些指引,在他们的指引下,我们还可以找到另一种解释切入点的灵感,即切入点就是一个能让我们迅速走进文本,感知文本实质性内容的最佳突破口。再进而由这个突破口对全文进行把握,使得学生由这个突破口产生学习兴趣。就如环环相扣的绳子,得找到结点才好轻而易举地解开,又如行走深山,只有找到突现的小径,方能从迷失状态找到柳暗花明的出口,进入正道。
既然弄清了教学切入点的内涵,我们又该如何寻找文章的切入点呢?我们说,寻找教学切入点首先要明确方向,弄清准则。寻找切入点的方向一定不能够偏离文本的关键所在,不能由教者随意设计,须根据文本特征和文本所处的特定专题或者板块来寻找,这样,教者就可以把握好文本方向引导学生展开具体学习了。
《语文课程改革实施指导意见》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明确要求,即: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充分发挥语文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空间,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从学生的角度入手,以生定教,这是新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发展趋势。也就是说教学设计的一切出发点都必须以学生为本,寻找文章的切入点亦不能例外,这也是找寻的基本准则。设计教学切入点要弄清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现状和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内容,确定教学方式,找准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以最优化的教育策略,恰当切入,架起学生、文本、教师互动建构的立交桥。具体地说从学生出发选择切入点,首先要以学生的需要为目标,以教材为依托,系统把握,面向所有学生;其次要寻找学生求知的兴奋点、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是师生交流对话的平台,有交流就会有分歧,从这里切入、扩大、拓展,课堂才能精彩纷呈。
不过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说,不是所有的文本都是容易找到切入口的。有人论证切入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从文章的题眼切入、从文章的中心句切入、从文章的人物切入、从文章的疑点切入、从文章的背景切入……这些都是很好的切入文本的具体方法,可是我们也可以在这些基础上再提出一些,诸如:
1.从文体切入
初中语文课本是按文体来划分的,因此教者在设计教学时在考虑专题性质的同时就要考虑到它们的文体特征,从文体方面寻找切入口,便会更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举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苏教版九年级的 《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节选),情节复杂、关系复杂、语言复杂、社会意义复杂,那么复杂的一篇文章到底该怎么办?怎么引导学生切入?我想,从小说这个文体切入会比较好。首先,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其次就是复杂的重重矛盾;最后就是由复杂的描写所勾勒出来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那么教者在上这一课时可以为学生补充说明一下本文(也就是小说《骆驼祥子》)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去主动搜集材料,针对文体特征研习课文,这样学生学习有了切入点,有了方向性和目的性,学起来也就游刃有余了。
2.由点到面切入
有时文章内容简洁,却因篇幅较长而不容易设计,那么教者就可以用由点到面的切入方法来进入文本。例如《陈涉世家》一文,作为一篇文言文,无非抓住以下几点:读准字音停顿、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学生有了这些学习的点,就会做具体的事,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样以点到面,把教学思路理清,学生学起来自觉,教师上起来便轻松自如了。
3.以情切入
情是我们语文课本中绝大多数课文的灵魂,很多文章要求我们能从深层次感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情。并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三维目标中的一点。那么,以情切入课文,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一种方法了。例如在学习《画山绣水》时,教者可以紧紧抓住本专题浓浓的爱国之情,播放一些能催人心血沸腾的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歌曲(如《大中国》《青藏高原》),让学生跟唱,培养和调动他们内心的情感,紧接着就可以切入文本——什么样的中国能让杨朔如此深深地热爱和赞美它?学生立即阅读,发现原来中国的自然美、文化美与给予人温暖的怀抱都是桂林山水的魅力之所在!在找到这些之后,教者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赏析了。
4.用同类切入
文学作品虽然精彩纷呈,却也有相似之处,可以是同文体之间,可以是同题材之间,也可以是个人相同风格不同作品之间……这一点,也可以作为文本的切入点了。例如李白的《蜀道难》,不管是内容还是其风格,对于学生来说,这些都是比较难以把握的,但是教者在以李白的同类作品(如学生学过的脍炙人口的《行路难》)为切入点之后,相信学生心里都有了一个大体的认知——用想象夸张的手法极写蜀道之难。那么,难在什么地方呢?学生可以大声朗读诗句带着原有的基础认知去寻求答案,这样,这种切入点就实现了它的引导价值。
语文教学的切入方法很多,仍然值得教者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归纳。可是,值得关注的是,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典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不同角度、层面看,每篇课文都有它不同的文学价值,也就是说一篇课文未必仅有一个切入点。教者只有在弄清专题和板块重点之后、在审视学生基础储备之后,再对切入点进行慎重的选择,从而决定课堂的侧重点。只有这样,才不至于错误引导,违背了找寻切入点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