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画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

2010-08-15张文平

肇庆学院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韵律线条节奏

张文平

(陇东学院 美术系,甘肃 庆阳 745000)

绘画作品中的节奏与韵律

张文平

(陇东学院 美术系,甘肃 庆阳 745000)

美术作品的节奏同生活节奏一样,张弛结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整体的视觉效果的;在美术作品中,任何形体的组合,只要按理想的形式形成相互联系的、流畅的整体,就能体现韵律美;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和韵律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二者是绘画作品艺术生命力的主要表现形式;中国画讲究的是线的节奏和韵律,而西文画侧重的是色彩的节奏和韵律。

绘画作品;节奏;韵律

一、节奏

音乐的节奏是一种通过人的听觉随乐曲感觉到的艺术形式。在美术作品中,节奏是指以一定的图形为基础在二维空间里作有秩序的运动,通过人的视觉随画面而感觉到的艺术形式。如画面中形的起伏、呼应、秩序和有规律的纹理等,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节奏美感。节奏与生活密不可分,在现实生活中,人的呼吸、脉搏、血压等生理活动都是一些生理节奏。一旦改变人的生理节奏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其情感节奏的变化,反之,人的生理节奏也往往受到心理情感变化的影响。艺术节奏是艺术家个人的生活体验、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所体现的创作情态的展现,是建立在人的生理节奏和心理节奏基础之上的。当绘画的线条、绚丽的色彩、优美的版面曲线与欣赏者的生理、心理节奏相吻合时,就会引发欣赏者在生理感受、心理情感活动方面的相应变化,从而产生悦人的美感。如中国传统美术所强调的心手相应、气与力合、挥写自如等创作理论是取得理想节奏效果的先决条件。

“节奏”是用得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几乎找不到哪一个领域是不讲究节奏的。市场、商场、球场、工程……节奏无所不在。在音乐、美术等艺术领域,节奏更是基本元素。掌握节奏就意味着生活的和谐美满。狭义的节奏是音乐术语,而广义的节奏贯通人的日常生活、艺术境界。一切事物均匀反复的运动过程,节奏蕴涵生命不息的创造和进化,意味着“生生之条理”。心灵、宇宙都表现出生命的条理和运动的和谐。节奏是体现生命运动风格的运动流,而噪音则是混乱的,没有节奏的。如果不讲节奏,计划就会被打乱,生活就会失去规律,整个世界将是无序的,人类将无法生存的。节奏是事物的运动规律,掌握节奏是一种能力。美术作品中的节奏同生活节奏一样,有紧有松,张弛结合,按照一定的规律形成整体的视觉效果。

二、韵律

韵律亦指和谐,和谐即为韵,有规律的节奏为律。和谐即统一。韵律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比节奏更高一级的律动,是在节奏基础上更趋于有规律的起伏、流畅与和谐。韵律存在于宇宙万物之中。在美术作品中,任何形体的组合,只要按照理想的形式形成相互联系的、流畅的整体,就能体现韵律美。

三、节奏的表现形式

节奏受时代、地域、民族和不同流派的影响与制约,这一点决定了重复节奏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根据表达的理念不同,节奏的表现形式也是各式各样的。德国女画家萝斯蒂兹曾说“一个规定的线通贯着大宇宙,赋予了一切被创造物”[1],强调了线在其绘画中的重要作用,线的长短、疏密、应接、向背、穿插等规律与结构体现节奏与韵律,可调动人的自然、本能的审美情节。在平面设计中,如要表达深沉、舒缓的感觉,在构成画面中要使构成元素(点、线、面)所组成的节奏尽量缓慢,在强弱控制上要内敛。线条在引导画面气氛的作用上是十分重要的,如果说点是其中的音符的话,那么线条则是节拍,自由曲线和保守曲线的作用是不同的。弧线的反复能表现强烈的运动节奏,富有张力的线条仿佛是滚动的车轮。直线易于表达刚毅、直接、理性的感觉。通过对线条的有机组合,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如果用直线进行数理式的排列会产生规整、严谨的感觉;进行放射状的排列,其感觉则是扩张、动感;水平和垂直的直线感觉是安静、平和、保守、理智。在国画中,非常讲究线的运用,我们常用“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来比喻其疏密的节奏,拿“干裂秋风,润含春雨”来比喻干湿的节奏,就是说:粗细、徐疾、浓淡、干湿等笔墨要素不能千篇一律,要有变化,才能使画面的笔墨有变化、有节奏、有韵律、有美感。在绘画领域,起源于意大利和法国的光效应艺术,通过节奏切分和几何造型,利用了视觉模糊和无定向性,建立了在多维错觉基础上的艺术形式。他们利用有节奏的波浪形起伏线条对想象深度及运动的奇妙影响,制造了梦幻般的视觉效果。色彩是节奏表达的另一重要方面。通过色彩的组合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未来主义画家的作品大多数是使用强烈的对比色彩关系来强化节奏。代表人物巴拉的几幅动感十足的作品,仿佛具有重金属摇滚般的节奏感。

四、韵律的表现形式

歌德曾经说过一句优美动人的名言:“美丽属于韵律。”韵律原指音乐(诗歌)的声韵和节奏。在节奏中注入具有美感的构成因素就有了韵律。美术作品中的韵律就好比是音乐中的旋律,不但有节奏更有情调,它能增强感染力,强化艺术的表现力。韵律使整个画面具有流动性,可提升画面的视觉效果。韵律美在重复构成中得以展现,不同的点、线、面、体、比例、纹理和色彩等能产生不同的韵律效果。例如:线的形态扩展为面构成重复形式,韵律美的法则是通过展现出自身美的形象,体现一种秩序感和规律性。远古时期,人们对于重复构成所产生的韵律美感就有认同。已经发现的埃及墓穴壁画(公元前 2 600年)中的野鹅图(现收藏在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六只野鹅的疏密安排就颇为得体,构成富有重复的韵律,啄食与迈步的形象互为对称,雌雄可辨,左右方向相反,平面性极强,可以说是古王国写实壁画中的佳作。通过重复而展现韵律美的实例,在现实生活中占很大的比例,如环艺、染织、包装、招贴设计、印刷、工业造型等领域都有所体现。韵律美在重复构成中得到充分的体现,韵律是每个节拍间运动所表现的轨迹,它带有形象特征。在单个形态有秩序的排列中,虽然同样形态的不断反复能够形成强烈的韵律效果,但与此同时,若能结合渐变的处理,韵律形式就将变得更加富于层次,更加扣人心弦,更加吸引欣赏者的目光。因此,韵律形式美的发挥,常常在具体的平面设计中与渐变的美感因素融为一体。南娜·迪策尔是丹麦当代著名女设计师,她多才多艺且充满灵感,在半个多世纪的设计生涯中,她创造出许多别出心裁的独特产品,其范围包括家具、室内装饰、珠宝、纺织品等。在家具设计方面,她对具有节奏与韵律美感的圆弧、环形等几何造型有着特别的喜好,她多年来一直沉迷于蝴蝶这种大自然造化出的美丽昆虫,并将从中汲取的灵感用于其家具设计,创造了一系列充满渐变韵律美感的蝴蝶椅,成为现代家具设计中非常独特的珍品。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和空间虚实的交替,构件排列疏密、长短的变化及曲柔刚直的穿插等变化来实现的。

五、绘画中的节奏与韵律

苏珊·朗格认为:“每一个艺术家都能在一个优秀的艺术中看到‘生命’或‘生机’。”[2]63作为一名画家,他的首要任务便是赋予其绘画以生命;而一件成功的艺术品,必须具有一种与生命的基本形式相类似的逻辑形式。节奏性是生命形式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是客观世界万物生存、运动、变化所显示的普遍规律。世界本身就是充满着节奏性的,人在有节奏地呼吸,心脏在有节奏的跳动,植物在有节奏地生长。节奏是生命的基础,但并不为生命所独有,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更替、摆动的钟摆、跳动的球、汹涌的海浪都具有明显的节奏,尽管它们本质不是生命过程,但都是具有生命形式的“符号”。朗格认为宇宙中有许多基本的节奏都是有周期性的,但是“节奏的本质并不在于周期性,而是在于连续进行的时间所具有的机能性,是一种经历了开头和结尾的变化过程”。所以“那些没有重复同一动作的活动,同样能展示出明显的节奏性。”“节奏的本质是紧随着前一时间完成的后事件的准备。”朗格的这一见解,把节奏与机能(而非事件)联系起来,这就为静态艺术中确实存在的节奏现象作了理论阐析。

艺术节奏规律的产生基础有两个:一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个有节奏的混合体,日有阴阳,月有圆缺,年有四时,万物有荣枯生死;二是人自身,人是一个有节奏的生命存在,如人的呼吸、脉搏的跳动、甚至行为举止等生理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生物节奏。不同的心理情绪也会引起生理节奏的变化:平静时生理节奏舒缓,激动时节奏急促。人类在长期的艺术活动中发现了节奏自然存在的规律性,并把这种规律运用到一切艺术中,可以说艺术中的节奏是人的内心活动与外物运行相互协调下的产物。“(节奏)它是由劳动中的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相互间的社会关系为中介形成的。只要在艺术的发展中揭示出独立于人及其意识而存在的节奏关系,那么这种关系——作为艺术的对象或表达手段——就是相应的拟人化了的,与人和人类相关联(日、夜、季节等)。当人在本身的发展过程中意识到节律(呼吸、脉搏等)的生理特性并给以审美的评价时,那么它们就可以用于已经形成的节奏的精细化、分化和进一步发展,而不改变其基本特性,这主要是因为它们己经长期——无意识的——参与了节奏的形成。”与节奏联系最为密切的艺术是音乐,音乐中的节奏是指音乐中的声音所产生的长短、强弱、快慢规律和现象。绘画节奏的外延形式与音乐没有任何关系,但在语言表达的内涵上与表述意义上有着非常相近的意义。

席勒提出的在戏剧创作中节奏的三种作用,同样也可用在绘画创作中:“第一,节奏的职能是指相互结合的内容上异质的东西同质化。”绘画中所有的线条、色彩、笔触的对比都可以用节奏的变化规律来处理。“第二,节奏的意义在于选择重要的东西而排除次要的细节。”在绘画中有主体实次体虚、前实后虚、亮部实暗部虚等虚实对比。“第三,节奏能为整个具体作品创造一个统一的审美氛围。”[3]绘画中要突出主体,对次体进行虚化处理,使局部的节奏服从整体的大节奏,注重画面的整体。

既然一切绘画艺术都表现了生命,具有节奏性,为什么中西方绘画却呈现两种不同的面貌?宗白华说:“中国画运用笔法墨气以外取物的骨相神态,内表人格心灵。不敷彩色而神韵骨气己足。西洋画则各人有各人的‘色调’,以表现各个性所见色相世界及自心的情韵。色彩的音乐与点线的音乐各有所长,中国画的笔墨骨法与西洋画雕塑式的圆雕法根本取向不同,可以看出彩色在中国画上的地位,系附于笔墨骨法之下,宜于简淡,不似在西洋油画中处于主体地位。虽然一切的艺术都是趋向音乐,而华堂强响与明月萧声,其韵调自别。”原来中国画讲究的是线的节奏,而西洋画则重视色彩的节奏。

线是人对物体在背景中呈现的轮廓或物体不同的面相交的边棱加以概括和提炼的结果,它在绘画中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是以线造型,以线定形;二是以线作为绘画表现的主要手段,以线表情,以线达意。原始绘画的遗迹表明,东方和西方的古人最初都是用线条作画的。由于西方人重对自然事物的视觉现象而轻视觉感受,认为大千世界的现象中并无“线”,只把“线”作为“形”的从属而利用。而在中国画里,线条既要做到“状物”,又要“表情”、“达意”,在强调用线造型方面,传统人物画衣纹线描就有十八描之分。在表情达意方面,谢赫就提出“纵横逸笔,力遒雅韵”,“一点一拂,动笔皆奇”。纵观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历史,从原始彩陶的图纹到敦煌壁画中的飞天,从工笔白描中的勾勒到文人画中的写意,中国绘画在相当程度上是以富有骨气韵味的线条来取胜的,线条可以说是中国画的灵魂。在中国远古时期,龙山、大汉口、马家窑、半山、马厂等陶器以平行的、起伏的、往复的、流动的线条组成纹饰,确实给人一种音乐感。从古代遗留下来的画迹来看,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创造兰叶描,重视用笔的节奏起伏;张萱、周等用淡墨细线,通过简劲有力的线条产生生命的律动感;而李公麟的白描法仅仅依靠线条的粗细、刚柔、曲直轻重来对物体形状进行描绘;黄筌、崔白、吴元瑜、宋徽宗、陈老莲的线条,哪一根不是富有节奏感,达到了音乐的意境。对于中国画家来说,笔下的线条有韵律的曲折波动、盘绕往复,有节奏的跳跃交错,疏密聚散,与画家霎那间的心态意趣默契相通。而观者凭借着移情或想象,便可从富有弹性的线条中领略到一种美的韵味和节奏,当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嘲笑“画了2 000年但不知明暗对比法为何物”的中国画家时,里德挺身而出,指出这种观念的局限性:中国艺术没有明暗对比并非中国艺术家无能或落后,而是因为他们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没有发现这种特殊的空间特征,没有觉察到光影效果,但却发现了线条节奏。在他们看来,线条节奏与变幻无常的阳光投射在外物上时所产生的偶然效果相比,更具有本质意义。中国艺术家偏爱线条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取得某种自然而稳定的艺术效果。

西方画家表现自然,从自然中表现人的灵性,在色彩的表现方面研究很深。对于西方画家来说,线条是属于理智方面的,色彩则是属于情感方面的。红色使人感到热烈,绿色显得宁静而有生气,蓝色具有深沉感,黄色令人欢快,紫色给人以冷峭之感,白色象征纯洁,黑色则带有沉重感。色彩的变化一方面与人的情感相对应,另一方面色彩在明度、纯度、形状、色相的面积等因素变化上也能体现某种秩序感,画面便有了节奏感。西洋画所注重的是对象的色彩关系和由色彩所产生的明暗关系,关注的是其光源色、环境色的相互作用。明暗是光影在绘画中的代名词,色彩的明暗关系使人可感觉到光的变化。但光是流动的,是一种不定现象,仅靠固定而确切的线条是难以充分表现出光的变化的,所以采用了明暗法——即以黑、白二色之间的层次变化来表现光,使画中的每一物象在明暗相宜的光影中脱颖而出。“也就是说,绘画的图案已成为一种光和影的图案,突出光影的目的是为了加强明暗对比;在一种配合旋律中,这种由光影变化形成的图案将与该幅绘画的组合结构融为一体。伦勃朗笔下的《善良的人们》就是一个范例。在这幅画中,简单的平面几何结构完全淹没在由光影形成的自由节奏与协调对比之中。”中国绘画中色彩的表现是从属性的,由于强调线的表现,必然要削弱其色彩;而本着庄子追求“道”的精神,也必然要削弱色彩。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者,在“有”与“无”之间,用有限表现无限,用单纯表现丰富,所以中国画墨分五彩,它不以追求物象色彩的真实感为目的。王维《山水诀》开头就说“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 ”[2]110水墨画能浓淡相宜,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虽看不到人为的色彩痕迹,却使画中达到了一种妙趣天成的神奇境界,这种神妙莫测的统一与和谐正是水墨相互渗化而呈现出浓淡干湿丰富变化的节奏美,这种“随类赋彩”的方式,是将色彩的节奏融化于线条的节奏之中。

西方人认为色彩就像音乐,正是基于这种理解,西方人自然要排除绘画的情节性而追求音乐性。而中国的绘画,始终以线的节奏韵律占首要地位。中国画线与西洋画的线是不一样的,它是经过高度提炼加工,运用毛笔、水墨、宣纸等工具的特殊性能加以发挥而成的。当勾画一根线条时,轻的用笔尖,稍着力的用笔肚,重按的用笔根。笔头接触纸面时,可不断变动它的角度,由于手指和手腕的控制,通过线条的轻、重、徐、疾、巧、拙、转折、顿挫、粗细的变化来表现画面的节奏。由此说来,这真是色彩的音乐和点线的音乐各有所长。东西方绘画无不体现生命与节奏,但两者之间的差异却如此之大。我们先看看西方绘画,它在开始阶段是以西方哲学的发展为先导的,科学理性的价值观使得西方古代艺术形成重视摹写客观对象的表达方式。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随着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等方面的新发现,画家们在表现深度幻觉上用更科学的方法对自然做了更逼真的模仿,并宣称“绘画是一门科学”。而中国古代人视绘画为“道”的载体,南朝宋王微在《叙画》中最早提出:“图画非指艺行,成当于《易》象同体”[4]76。而《易》象是言天道、言人道,因此,中国绘画的所有描绘都不着重于对对象的体积感、明暗、阴影等这些真实感的因素,而是以简练的笔墨把对象的形与“道”冥合起来。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根本的精神,它包含了对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节律的认识与思考。它决定了传统绘画价值观念的形成,绘画的最高价值不在于对对象的描摹,而是通过绘画体合宇宙精神。由于“天人合一”价值观的深入人心,决定了绘画语言的表述方式——“得意忘象”,画面与自然的逼真程度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意”的把握。唐代张彦远在《论画》中指出:“是故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4]83还有“得意忘象”、“意在笔先”等,正因为如此,中国画的语言构成是自由和随心所欲的,它表现了一种非存在又存在的东西,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似与不似之间”:似是画家所表现的物体,不似则是指画家的精神和画家对世界独特的认识。而西方人自古就形成科学理性的价值观,在表达方式上重视对客观对象的摹写,他们最为关注的是事实,是表现所存在的东西。所以西方绘画语言的构成是严谨的,它在“似”的程度上进行对节奏的把握。由此可见,中国画中最重要的是把“得意”,即表现生命的节奏放在第一位,“似”,是放在第二位的。

艺术形象不能和现实的事物相提并论,绘画着力模仿和再现,很容易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绘画所表现的事物,而不是绘画自身。追求自身的艺术语言,是一切真正艺术所应具有的一种基本性质。20世纪,西方人对此有所醒悟,绘画渐渐反拨到艺术自身的道路上来。以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位为代表的西方美学家,主张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线条、颜色、体积的形式因素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如“节奏”、“比例”、“色彩”、“多样化”等。这些关系,即线条、颜色的排列把秩序和多样性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与我国传统艺术思想距离较近,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一词,可以说是“意”的最高境界,而这“韵”在英文就是“rhythm”,在中文就是节奏、韵律。宗白华认为中国画的主题是“气韵生动”,就是“生命的节奏”或“有节奏的生命”。绘画在表现客观现实中能够给予视觉的美,在于它具有如同音乐一般的形式上的节奏和韵律,即线条、色彩所显示的节奏感和旋律感,中西画各有所长,无论是色彩的节奏还是线的节奏,它们与人的生命节奏、人的情感具有同构对应关系,都是生命的体现与象征,所以艺术的本质就是表现生命,要创造绘画艺术的生命,就必须在绘画中表现出节奏感。节奏是客观世界万物生存运动变化的一种普遍规律,在绘画中,节奏是普遍存在的。它未被认识时,只能以“自在之物”而存在,而当我们认识了它,并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和创造的时候,节奏便成为“自为之物”。一个成功的画家在于善于调节画面的节奏,依靠线条的运行、色彩的冷暖所造成的动感来暗示生命,从而进入艺术的“自由王国”,表现自己对美的一种认识与追求。

[1]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67.

[2]周秋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4.

[3]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76.

[4]中国画论类编:上卷[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Rhythms and Rhymes in Painting Works

ZHANG Wenping

(Department of Fine Art,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Gansu 745000,China)

Like the rhythm of life,an art work is a combination of tensions and relaxations.The general visual effect is achieved by following certain rules.In an art work,combinations of any shapes will present beauty of rhymes when they are composed on the basis of ideal and relative forms,and as a smooth piece.The rhythms and rhymes in paintings are exhibited in various ways.They are the main expressions of artistic life.Chinese paintings emphasize on rhythms and rhymes of lines,while western paintings focus on the rhythms and rhymes of the colours.

painting works;rhythm;rhyme

J1005

A

1009-8445(2010)01-0052-05

2009-12-31

张文平(1967-),男,甘肃庆阳人,陇东学院美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陈 静)

猜你喜欢

韵律线条节奏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线条之美
春天的韵律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韵律之美——小黄村
偶感
YOUNG·节奏
大可:把线条玩到极致
烧脑的线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