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010-08-15河南张涛

职业技术 2010年5期
关键词:双元制中等职业中职

河南 张涛

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河南 张涛

本文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突出特点的分析,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存的问题,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提出了解决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困境的方案,以期加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双元制;职教模式;中等职业教育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取得的成功举世瞩目,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各国纷纷借鉴和效仿。在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涵义

“双元制”职业教育是指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习后,一边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文化知识教育,一边又在企业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培训者通常在学校里进行1至2天的理论学习,在企业里进行3至4天的实践培训。培训者在学校学习的同时,企业对培训者提供职业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技能,而不是简单地掌握某种特定的岗位培训。

通过双元培训,培训通过者可以胜任其职业领域里的所有工作。在企业的训练中不仅能掌握专业知识,还能锻炼适应社会的各种能力。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和知识与技能相结合,以培养高水平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制度。

二、当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突出特点

“双元制”教育体系的核心,一是向青年人提供良好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使其具有更好的从业前景;二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专门人才,确保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

(一)两种培养方式——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

德国的职业教育,企业和学校都十分注重在实习培训内容与理论教学内容上的结合与协调,使学生能够获得较强的职业能力,为就业作好充分准备。在“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中,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不以全面系统为标准,而是以相关职业的岗位能力需要为依据,学习和实训的内容与学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有较大的吻合度,着眼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两条经费渠道——企业与国家

企业的培训费用基本由企业承担,包括培训费、培训资料费和学生每月补助费等等,雇员不超过20人的小企业还可得到国家一定的补贴;职业学校里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共同承担。

(三)受教育者的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培训者初中毕业后需要首先选择适合自己的企业,在培训前,他们需要与企业签定培训合同,这是“双元制”职业培训的唯一前提。在企业,他们是学徒。在学校,他们是学生,应按照国家相关法规继续接受义务教育中最后的三年教育。

(四)两类教师——实训教师与理论教师

实训教师是企业的雇员,有专职的也有兼职的。他们一般是在企业工作2—5年后,到技术员学校进修并获得证书,且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考试,才有资格担任实训教师。或是经过“双元制”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各类“专科学校”的毕业生。职业学校的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课教师,都属于国家公务员,完成4年的大学专业学习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然后在接受两年的师范学习并进行一段实习后方可任教。还有一类专业实践课教师,其任职条件和企业实训教师差不多,主要任务是教实习课或实验课。

(五)两类证书——考试证书和毕业证书

凡通过相应的职业培训结业考试者,都可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证书,如技术工人证书和商务办事员证书等。培训和毕业证书则是由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共同颁发的与培训和学习地点有关的学历证书。

可见,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中的“双元”在总体的培养目标上合二为一;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一分为二。因而“双元”之间的协调十分重要。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招生工作面临困境

近几年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出现连续减少的现象。从招生人数来看,2006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820万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55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总数中的比例仅占40%,有些地方不足30%。

(二)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普遍状况是,专业水平低且设置重复,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有关职业教育投资效益的研究表明,我国一些地区职业学校分布过密,管理上条块分割,导致专业设置重复,设备利用率低,专业结构设置十分不合理。

(三)办学经费紧张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性与生产实践性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一方面它必须有普通教育的特性,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体现职业的特点,以专业为主,并建立起与专业相关的大型实验室、生产实习基地,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过程中所需的经费比普通中学多得多,而且,我国许多中等职业学校是八十年代由条件差的普通中学改办的,学校硬件欠缺很多。目前多数的中等职业学校仍是单靠政府有限的办学经费在维持,这就导致了教学设备无力购买,基地无法开发,实验无法正常进行,也就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资力量不足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步较迟,年青教师多,相当一部分教师来自普通高校,教师缺少在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双师素质型”师资严重欠缺。中职教学淡化理论强调实践,学校教师往往难于适应中职教学的要求。

(五)校企合作不紧密

目前,我国中职的校企合作在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功。但是,校企合作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在校企合作的内涵上仍显肤浅,其合作方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流于形式,在实质上没有较大的突破性进展。很多中职院校如今依然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是理论课程的验证和补充,被视为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没有确立实践教学的独立作用和地位;另一方面是企业对人才培养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不高,片面追求短期效益。中职院校与企业双方在合作中没有找到恰当的“结合点”和“结合部位”,双方缺少交流和密切合作。

(六)职业资格认证不合理

以就业为导向、紧密结合社会需求的中职教育,与“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着天然的、极其紧密的联系。中职院校可以成为实施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重要力量。但是,中职院校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教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如:中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缺乏有效衔接,成为互不相交的“两张皮”;就业准入政策执行不严;职业资格证书泛滥,市场管理混乱,缺乏统一的认证标准等等。

总之,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很多。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中职院校健康快速发展,需要教育系统和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从而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中职发展之路。

四、德国的“双元制”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我们可以借鉴“双元制”模式,开拓视野,开展全方位的“双元制”教育尝试,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拓展,不断由物质层面、教学层面的合作向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方面融合的层面发展。

(一)多渠道招生,多层次、多形式办学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试入学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宽进严出制度。初中生或高中生毕业后,除继续接受普通教育之外,理论上都应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接受就业前的专门职业培训。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依靠应届初中毕业生这一主渠道生源的同时,应采取多元招生方式拓宽生源。中职学校不仅要面向城市,也要面向农村;不仅要面向应届毕业生,也要面向农民和务工人员;不仅要开展学历教育,也要开展各类技能培训。

(二)调整专业结构,灵活选择专业

中职学校应抓住经济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强面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建设,针对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开发需求,设置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特色专业。加快有关专业的师资培训、课程改革、教材开发,引进相关的硬件设备。在专业选择方面给学生职业试探的机会,允许学生入校两年后再选择专业方向,在此之前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职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课程,供学生尝试、比较和选择,允许学生在学习期间变更专业,建立辅修制度以及毕业生回校返修制。

(三)加大财政对中职的投入,扩大经费来源

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中等职业教育加大经费投入,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为满足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费需求,需要多方面筹集社会资金,以优惠的措施吸引社会团体、公民个人和企业投资举办职业教育。为形成多元的办学经费来源途径,职业教育机构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以及面向行业、企业、社区培养特色人才等多种模式来获得不同渠道的经费支持。

(四)提高职教教师素质,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

职业学校要以发展为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加快知识体系的更新,实行定期学习和实习制度,大力推广、发展“双师型”教师队伍,并积极创造条件从企业和相关部门聘请操作能手及专业人员,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

(五)企业与学校紧密结合,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

职业教育是企业、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共同责任。从企业角度讲,既是人才的“出口地”(即培养基地),又是人才的“进口地”(即就业基地),所以人才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企业未来的发展,企业只有全方位地积极参与人才的整个培养过程,才能使自身获得源源不断的优质“产品”输出。从政府角度讲,职业教育是地方经济发展、积极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锻造每位准备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为他们提供从事相关岗位工作的机会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政府不仅按在校学生规模拨放教育经费,还应通过各种政策手段鼓励社会各行各业创造为学生提供实训实习的机会。从行业协会角度讲,其对本行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体会最深刻、最具体,是技能需求情况最好的判断者,根据行业生产、技术发展和技能人才队伍现状,参与职业院校职业教育技能标准与培养方案制订,并组织相关领域的职业资格考试,为学生就业提供筹码,从而使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成为“下得去,用得上”的人才。

(六)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要提高竞争力,除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外,关键是要极大的提高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工作的人员素质。国际上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充分表明了这一点。记得在90年代初欧共体建立统一市场的前夕,德国就曾响亮提出,迎接欧洲统一市场提高竞争能力最好的准备就是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来确保高水平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由于重视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而产生高的教学质量,德国的职教理念名扬世间,而这一高质量的培养又是以客观、公正、规范的考试、考核体系为保障的。德国学生的最后考试由与培训机构无直接关系的行业协会承担,考试按照《职业培训条例》的要求严格进行,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考试合格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可以被全国任何企业聘用,这有利于人才的流动,显示出考评的时效性。在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是人口多,劳动力人口中受教育程度低,低素质劳动力比例很大,就业压力大。在劳动力市场不规范的现实条件下,会增加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困难。但我们可以从现实国情出发,借鉴德国的方式,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有效的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正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城镇化,解决“三农”,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在新形势下有大的发展。中等职业院校要按照面向市场、适应需要、地方为主、企业参与的原则,进一步深化改革,取得更大的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峰。

[1]张熙.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概览[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4.

[2]胡永甫,等.近年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对策探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7,(3):32-40.

[3]马瑞,程萍.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对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12-13.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

猜你喜欢

双元制中等职业中职
新形势下中职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2021年广州市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学校名单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德国高等教育的“双元制”理念及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德国工匠精神的文化基因分析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