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2010-08-15刘树鹏,张晓龙,许永花
浅谈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黑龙江 刘树鹏 张晓龙 许永花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09年3月披露的数据,2009届高校毕业生有611万,而2008届高校毕业生还有100多万未就业;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68%。这些数据说明了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它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虽然国家作出了一系列鼓励、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举措,各级党委、政府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活动,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性地解决。破解目前这种就业困局,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乃至全社会都要切实认识、体味、理解毕业生所置身的就业困境和所持有的就业心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态度,共同营造毕业生就业的美好春天。
1 毕业生自身就业状态分析
和其他重大社会问题的产生原因一样,造成现阶段高校毕业生就业难这一局面的因素也包括主客观两个方面。单从主观因素来讲,部分毕业生存在着五个方面的不正常现象。
1.1 人生定位方面的困惑
曾几何时,大学生是令人羡慕的天之娇子。这种优越的感觉代代延续,虽不断与时俱弱,但仍占据他们心灵的主导地位。但实际情况是,大学生数量一年多比一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他们认为理想的岗位早已人满为患,而社会上不时出现的产销一线空缺岗位又为他们所不齿。结果是,贵为大学生,在家里闲置,在社会漂浮,徘徊又蹉跎。
1.2 自身价值认识上的疑虑
大学生苦读十几年,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了成为真正人才,或特殊优秀人才的条件。只要经过社会实践锻炼,就会茁壮成长、成才。但由于多种多样的原因,他们缺乏实际锻炼,致使理论很难与实际结合起来,就业本领得不到本质性地提高,作用不能发挥,价值难以体现,沦落为有知识、有文化而不能自食其力的闲人。
1.3 择业取向方面的无奈
大学生学有所成,迫切希望找到合适的岗位实现就业,发挥作用。由于现实社会中存在着行业、单位、岗位之间的地位、利益等不平等现象,因此,他们势必会受家庭、社会等世俗观念的影响,在心目中对就业进行三、六、九等地排位,然后去选择处于优越地位、根本不考虑竞争比例的高低和成功几率的大小。对于基本上没有优势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的用人岗位,他们根本不予考虑,没有好的工作岗位,他们宁愿坐等。
1.4 来自家庭方面的就业影响
“含辛茹苦四五年,花费家里不少钱,好不容易毕业了,赶快上班把梦圆。”然而,由于就业岗位的不理想,使得许多大学生的梦醒了。条件较好的家长,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到基层一线特别是中小企业工作。家庭条件较差的学生,需要尽快赚钱、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改善家庭生活状况,所以他们选择就业最看重的就是薪水的多少。最后因为不专心、不敬业,结果频繁失业、待业,陷于更加窘迫的境地。
1.5 内在素养方面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在内在素养方面存在着差、虚、浮、低、独、软的共性缺失。一是素质较差。大学几年,知识、能力都无明显增长,难以适应现实社会竞争的要求。二是规划较虚。大部分学生在临近毕业时,才会关注与工作有关的事情,致使个人职业规划失之为虚,难以落实。三是心态偏浮。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总想走捷径,不想从基层做起,从小事做起。四是眼高手低。部分大学生自视甚高,自我堵塞了就业之路。五是心理独尊。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考虑问题、做事只从自己的角度去想,缺乏团队合作意识。六是精神偏软。许多大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生存和决策能力,怕吃苦,要面子,二十多岁的人难以独当一面。
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对策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客观制约主观。上述高校毕业生存在的五方面的问题,虽有其主观上的不足之处,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们受制于现实的客观环境。改变不合理的就业环境,营造平等祥和的就业氛围,让高校毕业生早日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去发挥聪明才智,是社会各界义不容辞的责任。
2.1 政府要打造明净的就业平台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狠抓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了就业援助等多项就业政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这些政策基本上属于政府行为,解决不了大学生就业的根本问题。因此,各级政府在落实好上述就业政策的基础上,应集中力量、下工夫去打造明净的就业平台。首先,要建立并维护适宜中小企业发展的生存空间。中小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的主体,政府要在资金上给予帮助,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在地位上给予提高,大学生才会乐于到中小企业工作。其次,要建立并维护各方面平等共享的就业政策体系。第三,要确立并维护统一有序的就业渠道。通过灵活、合理、充满活力的市场机制,保障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2.2 高校要树立合理的办学目标
培养人才是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发展科学是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社会服务是高等学校任务与职能的合理延伸与实际应用。高等院校应以培养两种人才为目标,一种是“上得去”的理论研究型人才,另一种是“下得来”的应用操作型人才,二者结合的人才更好。而现实的情况是,我们的高校教育已脱离社会现实需要,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为此,必须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有用人才。一是要合理设置专业。二是要转变培养方式。三是要做好职业指导工作。四是要建立就业工作机制。高校要通过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这个平台,掌握就业信息,获得就业帮助,实现就业创业。
2.3 用人单位要确立正确的用人思路
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单位发展实际需要出发,踏踏实实地、有针对性地吸纳、培养一批优秀大学生,解自己所需,为自己所用。一是要以优化单位人力资源结构为目标,重点招聘大学生。使单位人力资源结构得到优化。二是要以提高单位人力资源利用率为目的,合理使用大学生。合理选拔、特别要重视对人才的培养,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大学生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建设一支复合型的人才梯队。三是要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位。全面地了解他们,物色优秀人才,培养和造就本单位适用的人才。
2.4 大学生要持有明智的择业观念
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必须要树立明智的择业观念,正确分析形势,真实估价自我,合理规划未来,做到知彼知己,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首先,要未雨绸缪,早作规划。要客观评价和认识自我,对于自己的能力乃至不足与缺陷等都应有准确地判断,尽量做到与职业选择相匹配。其次,要“骑驴找马”,先就业后择业,逐步积累人际关系,丰富工作经历,增长实践经验,体现自我价值,为以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打基础。第三,要勇于自主创业,以创业实现就业。积累经验,积累人脉,积累财富,稳妥起步,逐步发展,直至成功。第四,要充满自信,保持乐观。高校毕业生必须做好应对就业创业困难的准备,理清思路,调整心态,变压力为动力。自信、勇敢、乐观地去迎接人生注定的挑战。
3 结论
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给高校及社会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同时这一问题也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的民生问题。作为高校来说,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作为大学生来说,也应充分认识就业的严峻形势,树立终身学习、奋发图强、竞争进取的成才意识,勇敢而有准备地面对社会选择,把自己打造成为不仅能就业,而且能创业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