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2010-08-15河南刘立刚

职业技术 2010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河南 刘立刚

金融危机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

河南 刘立刚

本文以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突出为背景,分析我国多年来就业形势的变化趋势、过去成功化解就业难题的范例;分析我国经济布局规划、就业市场现状,揭示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实质;关注就业相关的优惠政策,防范就业风险,以期对求职大学生有所启示。

国际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就业风险;就业政策

就业乃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科学院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曾直言:“21世纪全球将爆发一场没有硝烟的就业战争”。其中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倍受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008年岁末的一场全球性金融危机,使本来形势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难更是雪上加霜。本文拟从几个方面寻求突破点破解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一、认清就业形势,坚定就业信心

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就业压力格外突出。自从1999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向大众化教育方向改革伊始,2003年是扩大招生规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当年全国毕业生总人数212万人,比02年净增67万,随之的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以每年近20%的比例剧增,2009年达到611万,2010年更是高达630万。大学毕业生须面临群体内外双重的就业压力与竞争,就业难的问题自然日益凸现出来。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更是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面对金融危机,我们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前景其实是危中有“机”,较之相比另外一个就业难群体—农民工而言,大学毕业生仍然具有自身的特点。无论从就业层次、就业性质,还是从就业期愿上,下岗职工与农民工的就业不会对大学生就业形成直面的冲击,他们对大学生形成的外部压力,更大意义上是在就业人数的数字层面上。

大学生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人力资源。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为15%,而美国入学率为82%,日、英、法等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高等教育则刚由“精英教育”步入“大众教育”的门槛。虽然我国大学毕业生年年递增,但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仍很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仅占全国人数的5%,因此,从总体上看,把大学生就业难归咎于高校扩招的说法是不完全的。大学生群体拥有知识、富有朝气,是信息时代的先锋,只要扎实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坚定信心,在就业职场中应该拥有自己的优势。然而现实中,大学毕业生就业却处处碰壁,金融危机下,更是遭遇就业寒冬。这就需要大学生既要坚定信心,又要从自身和外部社会大环境两方面去分析,沉着应对。

二、了解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

作为新形势下的当代大学生,首先要及时了解把握国家的规划布局、经济形势、促进就业的相关政策等,这对促使其转变就业观念、成功务实就业会起到重要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有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利用不同的发展切入点,以点带面,拉动整个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80年代,深圳是第一个发展切入点,带动了“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90年代,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上海浦东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切入点,从而带动了“长三角地区”经济的繁荣等等,在国家宏观布局的大背景下,大学毕业生成功就业者比比皆是就是成功的例证。

在“十一五”期间,随着东部的“率先”实现现代化;西部的大“开发”;东北的“振兴”;中部的“崛起”,各区域经济则是全面开花、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给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成功的方向。尤其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党和政府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与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体转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学毕业生将会拥有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就业的机会也更多。

与此同时,为促进大学生积极就业与创业,各级政府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优惠政策。2006年2月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8部门联合下发《关于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的通知》,各省市地方政府纷纷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大学生就业的相关实施办法和优惠政策,如对“三支一扶”的大学毕业生在服务期间给予生活、交通补贴费;服务期满后考取研究生或党政机关公务员加分等优惠政策;对创业大学生在税收等行政事业性收费的减免、小额贷款等财政方面的支持;户籍、党团组织关系的转接;优先选拔有基层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等。2008年1月起实施的《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有力地保护了包括大学毕业生在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然而,据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有关就业意向调查数据,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有就业意向期望值偏高的原因。在区域选择上,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或沿海开发地区;在单位、行业选择上,近60%的毕业生希望到国家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而首选去中西部工作的只有2%。到热点地区、热门行业就业仍然是大学生思维中的定势。

目前,单纯以就业地区经济的发达程度和工资待遇作为择业标准的大学生不在少数,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和高工资、高待遇,就业期望值偏高。还有部分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清,对就业政策不甚了解,就业观念陈旧,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合理定位,这与部分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缺乏不无相关,“让一个高中生洗盘子,他能接受,但是要是让他读了大学再去洗盘子,他就觉得社会对他不公平了。”一位大学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的这席话,道出了很多大学生的内心感受。

事实上,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一方面让普通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的梦想成为现实,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生不再是精英了,大学生已经成为普通劳动者,我们要接受的一个现实是,大学生成了素质比较高的普通劳动者。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曾公开表态,北大学子卖肉也很正常,北大的学生同样可以做一名普通劳动者,因此,大学生应该正视就业形势,降低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把自己看作普通就业大军中的一员。所以,转变就业观念是当务之急,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一个契机,大学生要学会用平常心态来看自己,转向基层就业,坚信“行行出状元,处处可立功”。

三、提高自身素质,挖掘就业潜力

高等教育应以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和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能。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为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大学在专业设置上做了很大的调整。但大学有自己“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教学自由”的特色,很多学术性、研究型专业不可能完全与市场接轨,另外,新行业、新职业不断涌现,大学在适宜社会需求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有些专业设置陈旧而与市场需求错位,形成了人才供需与配置的时间差,导致供求之间的差异,从而导致部分学生面临就业困难,学生“就业难”与“技工荒”并存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有统计显示,文科类人才需求仅占招聘需求总人数的24.8%,最近颁布的我国首部就业蓝皮书——《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显示高职高专法律大类毕业生就业率排名倒数第一。文、史、哲、法等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学生就业尤其困难,不难看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结构性过剩。

在就业市场上,大学生应该是素质较高的竞争者,社会对大学生群体有较高的素质期待。眼下大学生找工作难与用人单位招人难并存,很多用人单位抱怨现在的大学生素质大不如从前,有些大学生甚至找到工作后因不能胜任而被请辞。这一方面说明大学专业设置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匹配,造成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另一方面也更说明大学生需充分利用大学这一平台,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大学生在自我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时,应注意如下几方面:

1.广基础、深专业,提升专业素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迫于高校收费体制的现实和就业的压力,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刻苦学习,系统掌握专业知识,自觉为未来就业积极准备。大学校园里出现了自习室饱满,抢占座位,节假日不休息等现象。同时,“升本热”、“考研热”、“考证热”也在高校中盛行。

但是大学毕业生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规划,如高职高专法学类院校的学生大多走“专升本”、自学本科考试、司法考试、公务员考试之路,亦步亦趋,到头来在就业中仍是相互撞车。因此,解决这类学生就业难问题除了打好专业基础,更要另辟蹊径,挖掘就业潜力。

2.提高个人品质,加强自我修养

求职场上,因“小节”而与就业机会擦肩而过的现象屡见不鲜,背负更高期待的大学生更要在具备过硬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自身修养,提高个人品质。

首先,良好的思想政治修养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重要保证。“德是第一位的”,高校的“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优秀学生党员”等政治荣誉,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思想政治过硬的重要标志,是成功就业的优先条件之一。

其次,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是大学生自我修养的重要内涵,大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也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知识,这也是大学生人格魅力的重要体现。

最后,加强道德、心理修养。大学生要不断陶冶道德情操,提高道德认知,履历道德行为,诚实守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就业中的弄虚作假,及就业后的连续“跳槽”现象就是一些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目前因诚信问题造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产生信任危机也是其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健康的心理有利于大学生正确看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在职场上树立阳光、自信、良好的自我形象。不去患得患失,做到张弛有度、有礼有节,不仅能促进大学生人格的完善,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

3.提高交际能力,加强团队意识

交际能力是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管理能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是成功就业中的重要纽带。有良好的交际沟通能力,学会合作、注重团队精神往往是打开用人单位大门的敲门砖。

四、扩大就业渠道,规避就业风险

为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围绕推动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高校毕业生见习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参加新农村建设、城市社区建设和应征入伍以及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为大学生就业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当然,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初入社会求职时,要增强针对性,慎防就业陷阱。目前市场上欺诈招聘的花样繁多,为提高防范意识,如下方面值得大学生注意:

1.粉饰职位信息,骗取劳动力。有些用人单位利用高工资待遇、舒适的工作环境,优厚的福利待遇等条件来吸引大学生,在签约中隐瞒了如到异地就业、转手倒卖等信息,欺骗大学生。

2.借招聘非法敛财。有些招聘单位以招聘为幌子,巧立名目,收取各种如手续费、就业保证金、服装费、城市增容费、出省出国费等,骗取急切求职人员的钱财。

3.以招聘为名,盗取个人信息。有些招聘单位完全是虚构的,提供子虚乌有的就业信息,利用招聘获得应聘人的身份证号、家庭成员情况、家庭住址等重要个人信息,有的甚至还要求留下身份证件,其背后的企图显而易见。

4.非正常途径传递就业信息。如利用发传单、发短信、墙头电线杆上贴小广告等,这些大多是非正规、临时性甚至非法的工作。

5.利用想一夜致富、一举成功的投机心理,煽动创业。如国家一直重拳打击的传销活动,就曾有不少大学生深陷其中。

只有认清我国的就业形势,了解各级政府推动就业的优惠政策,把握好准确的自我定位,冷静分析、沉着应对,拓宽渠道,灵活就业,在政府、高校和社会共同关注下,即使在当今的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的课题终将得以解决。

[1]张维宁.当前国内经济热点问题[N].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3.

[2]郭琪.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2.

[3]秦红明,植秀成,高丽珠.初探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J].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4.

[4]李鸣.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应对[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5]赵丽霞,单联娟.关于大学生就业观念转变与创业意识形成的思考 [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注】本文系翁玉玲主持的2009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B133)《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大学生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