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兴趣之石走乐作之路

2010-08-15福建傅桔红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穿针习作文章

福建 傅桔红

随着语文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作文教学也有一定的起色。然而,目前小学作文的现状却仍然不尽如人意:兴趣不浓、能力不强、效率不高等问题已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改变这样的格局,使小学作文教学的实效得以全面提高呢?

一、拉动内需 培养创作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从真正意义上拉动学生的内需,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主要前提。

1.走进生活,感悟乐趣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可见,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写作灵感,就要像把鸟儿放归森林,把鱼儿放归海洋一样,让学生融入生活中去,指导他们捕捉生活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学生才能产生深切的感受。然而,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还不太善于观察,也不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素材。为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写日记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平时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此外,我还经常组织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比如观察春夏秋冬的校园景色,观察下课时同学们的一举一动、一场演出、一次实验等等,使学生日记中的美丑善恶、抑扬褒贬都是自己的亲身体验、心意所指。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学生便逐渐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也由以往的“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

2.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主要是因为他们在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情可抒。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有位作家说过:“好动、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我们能根据作文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些活动,学生就能在相应的情境中把握生活的亮点,写出好文章。”有位教师说过:“创设合适的情境,犹如再现生活、活化人物,学生就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我觉得这些话都说得非常有道理。记得在指导学生写“印象深刻的一次比赛”时,为了能让学生从“横眉冷对方格纸”的“苦写”中解放出来,使之变为“为有源头活水来”的“乐写”。我就组织了一次穿针比赛。我带了一根绣花针和一团白棉线让学生上台表演穿针。极细的针孔和极粗的线让学生感到有一定的难度。第一位学生刚上台,很快就败下阵来。此时,全班同学情趣高涨,注意力全都集中到穿针的成与败上。我立刻引导学生观察上台穿针的同学的动作和表情,并且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第二位同学上台了,听同学们说他可是位穿针高手。整个教室静极了,同学们的眼睛都聚精会神地注视着那位同学手中的针。啊,他终于成功了,教室里立刻欢腾起来。紧接着,我让学生将那位同学穿针的表情和动作按顺序说出来。经过同学们的描述和补充,说出了“拿、捻、捏、盯、晃、抖、穿、涨红、闭紧、睁大、紧皱、舒展、蹦”等词语。我把这些词语写黑板上,让同学们以《穿针比赛》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学生的兴趣骤然大增。因为学生们留心观察了穿针的全过程,而且也经历了紧张、着急、兴奋等情绪体验,所以,在短短的一节课里,就写出了一篇篇四五百字的作文。可见,学生不是不会作文,关键在于教师能否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

3.搭建平台,体验乐趣

布卢姆说过:“如果儿童感到他有能力学习,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就会增强。”可见,在习作的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获取满足感、成功感,体验到作文的乐趣,学生才会更加乐意写作文。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这方面,我的做法是:①举办“佳作欣赏”,让文章写得有创意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佳作,特别是那些中下生,一旦发现他们的习作有点智慧灵光,就让他们上台展示。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找出其闪光点并加以赏析。②在班级里设置“优秀作文专栏”,每次作文下来,都把有新意的作文贴在专栏里让全班学生学习。③每个月选出一些优秀习作送校园小报刊登。④把一些上档次的文章向省市级报刊投稿,参加作文创作大赛等等。这些做法,为学生提供了展示作文的大舞台,让他们心里充满成功的喜悦。先“以点带面”然后达到“齐头并进”的目的,使学生在老师、家长的赞扬中汲取力量,体验到乐趣,从而有了强大的创作动力,作文的积极性也空前高涨。

二、加强积累 丰富写作之源

作文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所谓“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现在的学生头脑中,大多没有多少优美词句,因此很难写出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文章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文章中的精华部分让学生欣赏,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1.寻珠觅玉仿词句

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强有弱,水平有高有低,教师在指导学生积累时也要因人而异。如在指导学生学完一篇课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词句或片断读一读,背一背,然后模仿这些词语或句子写几个句子或一段话。比如学完了《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后,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角度仿写家乡的特产。一篇篇情感细腻的文章应运而生,如有的学生学习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先写了家乡的位置,再写家乡的桃树,最后介绍桃子的特点。而有的学生则重点借鉴它抓住事物的特点,在介绍家乡的柿子时,着重抓住柿子不同季节的形状、颜色、味道来写……我觉得,这样做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高习作水平,使“涉水深者得蛟龙,涉水浅者得鱼虾”。

2.快乐阅读赏美文

俗话说:“干涸的河里不会有可爱的小鱼,荒芜的田里长不出碧绿的庄稼。”“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两句话充分说明了作文前积累的重要性。然而,纵观现在的孩子,他们大多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喜欢一个人静下心来认真阅读一些有益的文章。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特别要注意抓住一些有利的时机引导学生阅读。如《语文指导丛书》和我们学校自己分发的周末练习中,许多短文都短小精悍,语言也非常优美,特别适合学生识记。因此,在做练习时,我经常要求学生仔细阅读,反复推敲,基本上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尽量使这些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使学生在写作时能信手拈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积累,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写作。

三、自由表达 鼓励创新作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禀赋才能、爱好和特长各不相同,需让他们有充分施展的余地,为他们的表现提供良好的条件。”《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可见,作文教学必须把“时时处处为学生营造宽松的表达氛围,培植自由的写作土壤,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发展,真正写出有创意的文章来”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1.自选习作内容

小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他们所接触到的一切,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比如春天的杨柳、夏天的池塘、秋天的田野、冬天的寒风,老师的关爱、同学的嬉戏、得到成功的喜悦、犯下错误的内疚等等,只要是学生看到的、听到的、亲身实践和感受到的,都可以写。因此,我们要放宽要求,让学生自主选材。即使教材限定了写作范围,教师也应尽量放开,比如“记一个熟悉的人”,学生既可以写白发苍苍的老人,也可以写牙牙学语的婴儿;既可以写自己喜欢的人,也可以写自己讨厌的人,……相信只要教师大胆放手,就一定能收到“一树盛开万种花”的美妙情景。

2.自选习作形式

文章是用来抒发心曲的,应是学生思想及情感的自然流露。写作指导,无疑要指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可我们教师在进行写作指导时,往往给学生规定好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么一来,学生就会很自然地“依葫芦画瓢”,造成许多学生的习作不是构思雷同,就是情节撞车,没有一点创意。其实孩子们的个性各不相同,他们要表达的东西也很多,有俏皮的、有可笑的、有神秘的……如果能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一定会更有可读性。因此,我们在指导写作时,文体无须限定,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

3.自选习作文题

从学生写作的情况看,统一规定文题,不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而且也容易使学生产生无病呻吟的毛病。在此方面,如果我们也能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写作空间,学生写作时就自然有话可说了。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式”的文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拟题目,这样文题丰富了,内容自然不会枯燥,形式也就不会那么单一。又如给学生提供一些“补充式”的文题,让学生补上自己想写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学生说空话、假话,感情也就会更加真挚动人。

习作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相信在作文教学中,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让兴趣这缕阳光照亮学生的习作这条路,学生一定会从厌写转到能写、会写、想写这条道上来,他们笔下的作文也一定会涌动着生命的动感。

猜你喜欢

穿针习作文章
张英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穿针的母亲
25G腰穿针超小剂量布比卡因腰麻用于肛肠科手术的临床研究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
习作展示
细节描写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