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拿什么奉献给你——学生作文问题根源之我见

2010-08-15江苏张正耀

作文教学研究 2010年5期
关键词:作文生活语文

江苏 张正耀

(一)

打开语文教学方面的报纸杂志,我们总能看到有关学生作文问题研究的文章。阅读一下这些文章,我们就会发现,它们都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学生。这种情况,以高考过后为甚,因为每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似乎通过我们的研究、分析、探讨、论证,做教师的厘清了责任,搞研究的明确了方向,大家“一致对外”来声讨那些“无意犯错”的学生,谁叫他们的作文有那么多的毛病呢?诚然,用我们成人的眼光来看,学生作文中确实有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责任”由学生自己来承担也似乎天经地义。只不过,在这样的讨论中,最应该参加的学生是“缺席”的,因为绝大多数学生读不到这些批评文章,他们当然无法为自己的行为作什么辩解了;事实上,即使他们“出席”了,在有关作文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上,他们也没有什么“发言权”。在这场公开的“审判”中,他们只是无助的“被告”,处于弱势地位,甚至都没有人想到要为他们找个“辩护律师”。这实在是一场不符合“法律程序”的审判!

(二)

概括起来说,对学生作文的主要“指控”是:在学生的作文中,看不到鲜活的、平实的生活。其表现为题材枯燥,内容空洞,立意浅薄;矫揉造作,虚情假意;抄袭、套作,宿构成风。

平心而论,学生的作文中,由于缺乏生活积累,没有鲜活的生活材料,看不到大家所希望看到的平实的生活景象,由此带来的作文中没有自己的真情实感,大多表现为胡编乱造,有的题材陈旧,内容空洞,不知所云,这都是不争的事实。但问题是,作为教师,有没有替我们的学生想过,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长,我们的老师就脱得了干系?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材料需要积累,而积累是需要生活的。试问:我们的学生有生活吗?也许有人会说:学校生活不是生活吗?家庭生活不是生活吗?社会生活不是生活吗?这话说得振振有词,好像很有道理,其实这样讲话的人并不了解学生的生活状态。学生确实有学校生活,但那是怎样的生活啊?每天“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难道这就是生活?我们不知道,除了学习生活,更多的状态下学生还有什么生活可言?在学校里,上课,作业,考试如三座大山压在学生头上,他们根本就没有喘息的机会,哪里还有什么生活?到了节假日,学生就更苦了,他们有做不完的作业,有上不完的辅导班,有参加不完的兴趣小组。一个五年级的学生在日记中这样说道:“我是爸妈的宠物,每天都在房子、车子、教室三个笼子里养着,不知何时能放风。”所以家庭生活的主要内容也仍然是学习。至于社会生活就根本不用说了。在这样的学习压力下,学生哪里有时间去关心社会,去思考人生,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呢?所以,如果要说生活的话,学生只有学习生活的经历,而没有对社会生活、自然现象的观察与了解,更没有对人生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在作文中如果写这些,在座的诸位喜欢读吗?

有的学校有时也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但在应试教育甚嚣尘上,升学率就是学校生命线的背景下,那些活动有多少呢?更何况,活动的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脱节,活动的形式也比较单一,在学生的心目中能留下多少印象,对学生能产生多大的影响?

也许,还会有人说:生活有直接生活,有间接生活,你们没有直接生活体验,那可以通过阅读来弥补啊!诚然如此,但阅读是需要条件的:

首先要有阅读的时间,如上所述,学生是不可能有充分的阅读时间的。有的学校和教师组织学生上阅读课虽不失为明智的做法,但毕竟课时有限,效果可想而知。

其次要有阅读的材料,这需要学校的硬件投入做充分的保证。不用作调查研究,有多少学校的图书馆、阅览室是正常开放的,身为教师的恐怕没有人不清楚。至于图书的数量和质量(如更新)那还在其次。至于想通过家庭和社会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除了极少数的学生可以有这样的“福气”,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能是一种奢望。许多学生,手上除了课本和练习册之外,是没有其它可供阅读的书的。再说,现在有的书籍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不是有人发现一部规模宏大的词典解释“犀牛”为“一种牛”,解释“鲸鱼”为“鲨鱼的一种”,解释“色狼”为“在爱情方面比较主动的人”吗?这样的书贻害无穷,读有何益?

再次,阅读是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其阅读兴趣与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这方面,除了城镇学校的情况好一点之外,面广量大的办学条件较差的农村学校永远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必要的物质条件的保障,对它们来说,还是个理想境界。

最后,阅读还需要一个优良的环境,如果用“恶劣”来形容我们的阅读环境恐怕不为过分。在高度物质化的社会里,阅读这样的精神生活状态正逐渐远离我们而去,人们有太多的事情,有太多的规划,有太多的物质需求。当我们了解到,2007年全国人均年购书量仅为2.8册时;当我们了解到,从1999年到2005年六年来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1999年为60.4%,2001年为52.4%,2003年为51.7%,2005年为48.1%,首次低于50%时;当我们了解到,2009年全国人均读书量只有4.5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平均每天读书时间仅为15分钟。不读书的原因,有49.7%的人选择了“没时间”时,我们却一厢情愿地去号召学生阅读,有说服力吗?

在整个社会都缺乏读书氛围的背景下,出现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就不足为怪了:某著名教授把《老子》里的“民享太牢”讲成“老百姓坐大牢”,北大的陈鼓应先生严肃给予指出,人家居然说:“学术问题,各有各的理解。”电视剧《历史的选择》的字幕上,竟然把剧中毛泽东的台词:“廉颇老矣,一饭三遗矢”“颠覆”为“脸谱老爷,一翻三仪式。”这些情况虽属个别,但其流毒颇深,影响甚广,直接对学生的阅读质量及生活积累质量产生消极作用。

所以,学生作文中没有真实的生活,没有自己的生活,没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自己的思想认识、见解看法,没有具体而实在的内容,没有高远的立意,其责任到底在谁身上,不是非常清楚的事情吗?

(三)

对学生作文的第二项“指控”是:语言贫乏,结构混乱,缺乏层次,没有明确的主题,文体意识缺乏是学生作文的通病。

毋庸讳言,学生作文中的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甚至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但如果反思一下我们学生的写作环境并作冷静的思考,对这些问题我们或许就能平心静气一些。

首先,我们的语文课程本身就有着严重的缺陷。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改革可以说是风起云涌,轰轰烈烈,热闹非凡,但实事求是说,我们语文教学中很大的一块领地——写作教学,却一直较为沉寂。对写作教学而言,“热闹是阅读的,我什么也没有。”虽然我们也搞了一些研究,但充其量是一种“小打小闹”型的,不成系统,没有系列。甚至到目前为止,在全国语文界,竟然没有一套普适性很强的写作指导教材,这恐怕也可申报为“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的“必修课程”中,有五个系列。五个系列中包含了“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但在教材中,后一个目标体现得并不具体。如苏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中,五个系列内虽然均安排了“写作”内容,但其分量明显不足,以“必修五”为例,其共有四个专题22篇课文,而“写作”只有4篇。在仅有的这4篇中,实际教学时也遭到了教师的普遍冷遇。究其原因,一是其内容与“阅读”脱节,通过阅读的途径不能对完成写作任务有直接的帮助,或者说“阅读”不能为“写作”提供借鉴。如“必修五”第三个专题为“直面人生”,选入了《报任安书》《渔父》《记念刘和珍君》《论厄运》《直面苦难》等五篇课文,其“写作”内容为“学会分析”,很明显,“读”是“读”,“写”是“写”。“读”与“写”油水分离的结果,不可能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有任何的帮助,所以教师不会去组织和指导学生完成这样的写作任务;二是其“写作”内容的编写不成系列,缺乏可操作性。如“必修五”的“写作”内容分别为:1、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2.写出你的真情实感;3.学会分析;4.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四个内容分别涉及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三种文体,完全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其间可谓风马牛不相及;三是内容单薄,缺乏梯度,没有针对性,不能对学生的写作有切实的指导意义。以“写出你的真情实感”为例,不可能只要通过这一个写作训练,学生就掌握了这一要求,何况它本身就很笼统而抽象,写“真情实感”是一种高、中、低任何一种写作层次都必须掌握和体现的,哪里是某一次的写作训练就能达到的要求呢?

数学学科的课程内容中有“几何”和“代数”,物理学科课程内容中有“力学”、“光学”、“电学”和“热学”,化学学科课程内容有“有机化学”和“无机化学”,我们的语文课课程内容中为什么就不能有“阅读”和“写作”呢?也许有人会说,语文学科中“读”和“写”是无法分割的,但难道数学中的“几何”和“代数”就能分割得清清楚楚、一是一二是二吗?

没有教材,教师怎么办?学生怎么办?不把“写作”摆到与“阅读”的同等地位,教师怎么去帮助与指导,学生又怎么会重视呢?不把“写作”单独设置为课程,学生就不可能接受到系统而严格的训练。课程设置如此轻慢“写作”的结果就是,教师随性为之,学生随意应付,要想学生写出中规中矩的文章来,岂非“难于上青天”?

到了把“写作”单独设科的时候了,再不行动起来,我们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能力还要下降!

其次,我们对“写作”也一直缺乏科学的评价。现在好像除了高考阅卷有个“评分标准”可供阅卷教师操作之外,在平时的写作中,对学生的作文如何评价,基本是由教师自己说了算的,随意性非常大。自科举制度废除之后,“八股文”退出了历史舞台,“八股文”的写作规范与评价标准也遭到了严厉挞伐。我无意为“八股文”辩解,也不能为“八股文”正名,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八股文”对写作的规范性要求和量化式的评价,还是有很切实的启发意义的。特别是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书写工整,文通字顺,结构完整,层次分明,中心明确等不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吗?

怎样的作文属于“好”作文?我们也一直在争论着,其争论的症结就在于我们没有一个基本统一的评价标准。特别是我们对学生在写作上的阶段发展情况,一直没有一个操作性较强的评价序列。有哪位教师能弄清楚初中生的“写真情实感”与高中生的“写真情实感”的真正区别呢?一切是笼统的、模糊的、抽象的,好像被一团迷雾笼罩着,不可捉摸,混沌一片。

与我们对学生的作文评价相关的,还有一个对学生写作时间的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师在布置学生写作文时,总是要求学生按照规定的时间来完成的。其实,只要有过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写文章是不能规定时间的,更何况大多数情况下写作任务都是“突然袭击”式的,学生根本就无从准备,“急就章”的质量是可想而知的(极少数水平高的除外)。除非考场作文,在平时的写作中,我们就应该让学生去充分地准备、构思与写作。写作是一种艺术的创造过程,没有时间做充分的保证,文章是写不好的(其实,所有的艺术创造都是如此)。长此以往,学生就不会形成“创造”的意识,就不会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只会把它当作与其它作业一样去应付了之,怎么会形成严谨的文风呢?。

我们的“写作”教学,为什么不能像其它学科如数学那样,建立起有科学的教程,有系统的知识体系,有阶段性的学习要求,有较为科学而又可行的评价标准呢?

再次,学生的写作学习缺乏科学的引领。如上所述,课程的引领已经缺位,家庭和社会的良好影响又微乎其微,更重要的任务压在我们的语文教师头上。我们的语文教师能承担这样艰巨的任务吗?现实恐怕不会支持我们的信心。

一个数学教师,只要他的学科背景知识较为扎实,教学技能基本掌握,有基本的解题能力,他就能做一个基本合格的教师,但语文教师不行。作为语文教师,他不仅要有必要的学科知识背景和基本的教学技能,他还得是一个爱好读书的人,是一个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基本过关的人。具体到写作教学,语文教师中“坐而论道”者大有人在,“能说不能行”、“述而不作”者更不在少数。虽然在教师群体中,能够写作的语文教师绝对数肯定会超过其它学科的教师,但毕竟有不少语文教师是不会写作的。前两年,某省市为了提高青年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曾经组织了一次写作方面的综合素质考核,结果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青年教师成绩不过关。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不会写作,不懂写作,他又怎么能知道写作的甘苦,怎么能有切实的写作体会,怎么能发现写作的规律,怎么去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呢?很难想象,一个数学教师如果不能解数学题那会是一个怎样的情况,但一个语文教师凭什么不会写作却能够做语文教师呢?

可能受社会大潮的影响,现在的教师队伍中,沉下心来读书的人少了,静下心认真思考教育问题做点学问的人少了,但无论如何,我们的语文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的“本钱”。顾黄初教授说:“叶圣陶先生早年曾说,要当一名称职的教师,需要两个条件:一是‘有本钱’,二是‘肯负责’。二者不可缺一。这里的‘有本钱,主要就是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和业务功底。具体到行动上,就是肯读书,多读书,会思考,能写作。”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能不能像大学那样,在专设“写作”课的同时,也有专职的“写作”课教师?这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发挥了有写作专长的语文教师的作用(当然,如果能兼教“阅读”与“写作”两门课的更好),二是使学生在写作课上能真正学到点东西。这是其一。

其二,在我们的教育中,我们还有一些“自我贬损”的做法,也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现在还有多少年轻学生狂热地爱好文学?即使有,也不可能得到老师和家长的鼓励与支持(这与数理化的学习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只会遭到极力反对甚至扼杀,所以韩寒永远是个个例。再比如每年的高校招生,对在数、理、化、生及信息技术等学科中获得过竞赛奖次的学生都有一些特殊的政策,甚至有的刚获了奖,就有几所学校同时“抢”的情况,而在作文比赛中获奖的学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为何厚彼而薄此呢?

其三,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应同样适用于学生的写作。但扫描一下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文化,我们到底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怎样的土壤、气候条件呢?君不见,文化的恶俗化正时刻侵袭着我们的学生:《红岩》等“红色经典”被“恶搞”得衣不蔽体,《三国演义》被“大话”得尊容失色,沉痛的历史话题被“戏说”得面目全非;《红楼梦》的改编与重拍竟成为“红楼选秀,平民对权威”的商业活动,为此,还有人竟宣称:“曲高和寡的东西,当然容易被人忽视和遗忘,越是经典越不能脱离平民,只有吸纳平民文化,才会一代代永远流传。”难怪十万人激情报名,超过七成没读过《红楼梦》,有选手连“林黛玉”三个字都不会写;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在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大奖赛中问“被文化白痴训练出来”的歌手(孔庆东语)“国子监”是什么意思,歌手竟都回答不出,更荒唐的是电视台的几个编导也在问:“是太子的监狱吧?”“不对?是国家的中央监狱吧?”“要不,就是太子上学的地方?”“对啦,我想起来啦,是专门培养太监的中央部门。”对此,我们只能无语。

美国作家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提到:“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形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在文盲可以成为亿万富翁,五线谱都认不全的人可以成为当红歌星,街头小混混可以做体育明星,投机取巧、百般钻营者可以平步青云的今天,让学生去严肃地对待学习、对待写作,作为学生的主要教育者与培养者的学校和教师,实在不堪重负,难当其任。

综上所述,学生作文中所暴露的问题,确实很多,但这些问题却不应由学生来负责,面对高考对作文的要求,面对教师的批评与指责,学生只能无助地“哀叹”:我拿什么奉献给你?

对学生作文中所暴露的问题,我们应该从语文教育的各种因素去寻找原因,去积极地想办法来解决那些问题。所有针对学生的批评和指责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如果我们没有对作文现状的冷静分析,没有对所存在问题的多元思考,没有对写作教育优质资源及其环境的建设,没有对规范有效作文及其教学的科学设计,没有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的有效训练,我们学生的作文状况就永远不会有根本改变的那一天!

猜你喜欢

作文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